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3 4:21:0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打造生命化语文课堂
古寨中学语文组生命化课堂总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阅读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可见,语文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学”为核心,让学生有充分的读书过程、思考过程、感悟过程,让学生在读书、思考、实践、体验和自主、合作、 探究的过程中,通过生本、生生、师生的多种对话,获得独特体验,增强自我感受,形成个体见解,实现创新发展。让课堂成为见证师生共同成长、共同完善的充满生命活力的天地,成为我们师生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将古寨中学语文组打造生命化课堂总结如下:
一、上好预习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一)教师设计优质的导学案
充分利用导学案,加大对学生预习的指导。在导学案的编写上每个备课组分工明确、严格把关,争取做到重复的知识不出现,拓展的方面有重点。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我们一般提前一个周编写下一单元的导学案。在备课组长的组织下,分配明确的个人任务。一般情况下,一个人负责集中编写某一课的导学案。将这一课的导学案完成后,利用下一次集体备课的机会,进行讨论定稿打印。通过这种形式,老师们各抒己见、见仁见智,经常就每课的教学重点及教学目标的实现展开激烈的讨论,在教法学法方面碰撞出火花。在导学案编写的内容层次上我们也有明确的规定。内容包括:
一、学习目标 二、学习的重、难点
出示学习目标与重、难点,目的是让学生明确文本的语文价值。 三、学法指导
提供有效的学法指导,减少学生的盲目性,长期坚持下来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四、导学过程:
(1)基础知识,包括字词、作家作品及文学常识等(以学生自己查阅为主)。
(2)思路梳理,包括篇章结构、重难点问题、写作手法的运用等(导学案上教师由浅入深提出思考的问题)。
(3)品析语言,重一些常见的语言学习有规律的句子的品析。
(4)问题质疑:解决十个问题不如发现一个问题,因此要求学生在自学课文的基础上,每人至少要提出两个有价值的问题或者不懂的问题。
(5)拓展积累与运用,包括与课文有关的一些背景资料,资料的补充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或附一篇与文本有关联的课外篇,以供学生拓展,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同时我们为了使导学案得到更充分的利用,避免学生用完后当成垃圾纸扔掉,我们提倡学生把其中自己认为有用的资料,剪贴下来,贴在书上或笔记本上,做为积累。这样下来,每个学生一学期就能积累好多的课外知识,既加深了课堂内容的理解,又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积累,可谓一举多得。
(二)学生依据导学案进行预习。 预习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作为作业的形式。导学案或勾画《配套练习册》或《伴你学》中教师认为预习有用的题,提前交待给学生,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作为作业来完成。
一种是利用课堂时间教师指导学生预习。步骤如下: 1.师生共同明确预习目标。
2.教师提出预习的要求和预习方法。预习课文不只是读读、想想,做导学案的题目,还要在课文一些重点地方勾勾画画,圈圈点点。例如,给生字标上拼音,不理解的词写上注释,含义深的句子画上线,重点的字词加圈加点,有疑难的地方打个问号,读完课文之后的最直接的感觉写在空白处,这种预习一般学生要利用30-35分钟的时间预习完毕。
3.学生自己读书预习,教师做好个别学生的预习指导。 4.小组交流预习疑难,师生共同解决。
利用10分钟的时间小组讨论交流,每个学生都要谈自己的收获,提出自己疑惑,最后小组长汇总,把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老师在小组讨论时发现学生思路受阻时要及时予以点拨,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本。
5.学生带着问题由课内走向课外。小组仍不能解决的,作为作业,这时学生可以查阅参考资料,如果一开始预习学生就查看资料容易形成依赖心理,缺少对文本的独立思考与分析。这种形式的作业学生喜欢,带着问题去读书,查找资料,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
二、 上好展示课,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语文展示课展示什么?
在预习的过程中,老师根据学生完成导学案的情况进行再次备课,以确定展示课的重点。展示的原则:学生都会的不展示,学生在预习时困惑的要展示,学生在预习时似懂非懂的要展示,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内容将是我们展示的重点,同时老师要把课程的重难点融合在学生的展示中,强化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展示的环节为:
1、五分钟讨论:授课过程中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五分钟,针对课后自己阅读收获再来小组交流碰撞,准备发言。此环节主要解决上节课预习中没能解决的问题。
2、明确目标,组长分派任务:师生明确展示的重点,组长根据学生的情况分派展示的内容,让每个学生都有锻炼机会。
3、课堂展示:(以《藤野先生》为例)
展示思路依次为:
1、课文内容的梳理:包括本文先后写了哪几个地点发生的事情?叙事线索是什么? 谈谈你对藤野先生的看法,鲁迅弃医从文的理由充分吗?为什么?
2.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学的重点,为此在学生展示完毕还要安排一个质疑环节。
3、拓展迁移:由鲁迅的此文爱国思想的主旋律,拓展开来,想想看你还读到了鲁迅的哪些充满爱国思想的文章?
相信学生,给每一个学生机会,学生会还你无限的惊喜。学生主宰着课堂,表现非常积极,话语权不是在少数学生手中;学生回答问题不仅覆盖面非常广,而且能够做到有理有据,思考有深度;展示课堂容量大,内容宽泛,。
三、重视小组合作探究,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小组合作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
首先在班内根据学习能力的高低及互相搭配将班级分为10到15个小组,每小组6人或4人。每个小组的一号是班内语文成绩最好的前10-15名的同学,他们同时担任小组的组长。教学流程充分利用小组。为保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重点抓好小组的评价:每天评出优秀小组,每周一小结,每月一大结,表扬优秀的小组,表现好的小组每人发喜报,及时地与家长汇报,让家长也感受到孩子成长的快乐。不好的小组发整改意见,也通报家长,希望得到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
其次指导好小组的讨论,我们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小组教学。
1、指导学生进行真正的对话。小组讨论应该避免各自的独白,进行真正的对话。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往往各讲各的,等到每人讲完了讨论也就结束了。小组讨论需要展示每个学生的观点,但是还需要在观点的相互碰撞、启发的过程中生成新的认识,所以,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我们指导学生进行真正的对话,让学生在相互启发甚至相互质疑、论辩的过程中将思考和认识深入展
开。我们要求每位参与讨论的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观点,并与自己的观点进行对比分析,特别是对不同之处,要分析原因,从而修正、发展、深化、完善自己的认识。经过一段时间的指导,讨论效果明显提高了。
2、指导学生学会倾听。在课堂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每次小组讨论大多是两三位“优秀”学生在发言,其他同学基本是“听客”,虽然我们一再要求全员参与,进行调整,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发言,但实际上也往往是这几位“优秀”的学生控制了整个讨论。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及时指导,让学生明白,一个人首先要学会相互尊重,每个人都有表达的权利,同时也有倾听的义务,要给没有发言的同学机会。这样就避免了小组讨论成为少数“精英”的对话的局面。
3、指导学生控制好讨论的时间。指导学生学会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每位学生都应该意识到不管自己的观点多么重要,都必须控制发言时间。如果每人在发言时都遵守时间规定,就很少会出现少数人控制讨论或相互争抢的现象。在限定的时间内能否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是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思维发展的重要体现。这是教学的难点,在小组讨论中要有意识地锻炼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在讨论时间的控制上,一方面要预先设计好讨论的时间,同时也要根据课堂讨论的实际情况做出及时的调整。对教师来说,给学生活动越多的课堂,教师越难以把握节奏和时间,因为课堂上的偶发事件会明显增加。问题的关键是教师如何处理这样的情况,如果不尊重实际,勉强执行课前的安排,那明显违背了教学规律。
4、指导学生进行合理的分工与合作。小组成员分工要明确,要在努力完成自己任务的基础上相互合作。小组讨论需要每位成员都有明确的角色和任务,要完成自己应该完成的任务。例如,小组讨论时要有人做记录、监督发言时间、整理小组观点、代表小组在全班发言等,这些任务需要事先明确,才能提高讨论的效率。每项任务都很重要,所以小组成员既要分工也要合作。
5、引导学生总结、概括小组讨论的结果, 形成小组间交流和碰撞。在教学中,小组之间的交流和碰撞非常重要,而要实现这一点,就需要每个小组提炼和概括好各自的观点。小组间的质疑讨论往往能够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所以,教师的指导至关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