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普通话声调的演变与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教育文档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8 8:32:3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论普通话声调的演变与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引言

汉语是世界上最悠久最发达的语言之一,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在世界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汉语最早出现的时期是上古时期,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甲骨文的发现使得殷商时期成为汉字有文献可考的最早的时期。汉语的语音从上古到中古,从近代到现代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声调也不例外。知道中古声调到普通话的四声的演变,掌握声调演变的规律,对于说好普通话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除此之外,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的有自己的方言。了解声调的发展规律,对于各民族的人们学习普通话学习汉语也是十分有帮助的。 一 、普通话声调的演变

要想了解声调的演变,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声调。声调就是指音节内部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高低升降的变化;音节读音的高低、升降、曲折、长短的具体变化值就是调值。调值的确定我们通常采用国际语言大师赵元任发明的“五度标记法”。把声调的高低调值分为五度,分别用1、2、3、4、5来表示,其中1表示音高最低,2表示次低,3表示中,4表示次高,5表示最高。普通话中“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的调值分别是55、

35、214和51。

中古是由魏晋初期开始,止于明朝中叶。中古汉语有四个声调,分别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简称“四声”。(由于史料和文献的不足,关于上古汉语的声调的内容无从考证,因此这里不予探讨)隋代陆法言所著的《切韵》(该书原书已经失传,但语音部分幸运的因《广韵》等增订本而保留下来)全书中,以韵目为纲,共分193韵;韵又按声归入到平、上、去、入四部分,这是最早的确定声调的文字记载,也是研究中古汉语语音的最重要的依据。普通话的声调也有四个: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也叫“四声”,现代汉语的声调是对古代汉语声调的继承和发展。想研究中古“声调”到现代“四声”的历史演变关系,首先要掌握四个规律:第一个是“平分阴阳”,第二个是“清阴浊阳”,这两点可以放在一起讨论。第三个是“浊上归去”,最后一个则是“入派四声”。

1、“平分阴阳”和“清阴浊阳”说的都是普通话中的阴平和阳平对中古的平声调的继承。什么是清浊,而什么又是阴阳呢?所谓“清”,指声母是清辅音,所谓浊,指的是声母是浊辅音。而浊辅音又分为全浊和次浊两类。 全浊声母指的是声带振动的浊塞音,浊塞擦音,和浊擦音;次浊声母指的是声带振动的鼻音(m n ng)和边音(l)以及一部分零声母。除了舌尖后浊擦音r以外,全浊辅音已经全部清化,只有南方的部分的汉语方言至今仍然保留全浊辅音声母,比如上海的方言。

中古时期汉语的声调是一套完整的辅音系统,清辅音和浊辅音的声母形成整齐的对立关系。这也是古代汉语语音的特点之一。中古汉语有四个调类,分别是“平、上、去、入”。调类指的就是把调值相同的音节归在一起所建立起来的类别。在中古后期,北方汉语的全浊辅音声母逐渐发生了清化,清浊的调值进一步拉大,这种现象被逐渐注意以后,就出现了阴调、阳调的分法。因此在“平、上、去、入”四个调类中分别新增一个调类,以弥补因为全浊辅音声母清化而消失的区别特征。这样中古汉语的“平、上、去、入”四个调类就分化成了“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八个声调。新增的四个声调命名为阳调以区别于本来的四个“阴调”。这四类八调并不是完全一一对应的直线关系,比如中古的入声调在北方方言中基本消失了,而在南方的各方言中还不同程度被保留着。不止在南方的各方言中古入声的发展变化情况不尽相同,在没有入声的的北方方言中,对古入声字的归并情况也不尽相同。把古汉语的入声分别归派到普通话四个不同的调类中,这就是所谓的“入派四声”,关于具体的“入派四声”会在下文中具体解释。我们简单的说就是汉语的阴调类是中古原有的四声,而阳调类是全浊声母清化后新增生的调类。

所谓的“平分阴阳”指的是中古的平声调,现代汉语分化成两个调,即阴平和阳平。这种分化以声母的清浊为条件。凡中古调类中属于清辅音声母的古平生,现代多读阴平,即第一声(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