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9 10:38:5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婺源县会展中心开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一、总 论 (一)工程概况
1、工程名称:婺源县会展中心
2、工程占地面积:5.45万平方米(约81.75亩) 3、工程投资总额:11443.4万元
4、工程建设地点:婺源县文公北路星江河东岸(详见附图)
(二)工程背景
婺源县位于江西省的东北角。它的东面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衢州,西面与瓷都景德镇相连,北部靠着皖南旅游胜地黄山,南接国家风景名胜区三清山,是一颗镶嵌在赣浙皖三省交界地的绿色明珠。踏进婺源,满目青山绿水,松竹连绵,在蓝天、青山、碧水之间可见小桥、流水、人家,层层梯田、云雾缭绕,如诗如画,被外界誉为“中国最美丽的乡村 ”和“最后的香格里拉”,秀美的风光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旅游者。在婺源境内现已建有自然保护小区189个,全县森林覆盖率81.5%,拥有全国最大的野生鸳鸯栖息地——鸳鸯湖以及世界濒临绝迹的黄喉噪鹛,是国家首批通过的3A级旅游区。被称作婺源模式的创建群众性自然保护小区的做法,获得了世界科学与和平贡献奖。去年以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专题播放了反映婺源生态保护的《爱我家园》专题片,《光明日报》和《参考消息》以头版头条的位置刊出婺源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的专题文章。
婺源县不仅风光秀丽,而且历史悠久,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婺源建县于唐开元28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县名婺源,是因“地当婺水之源”而得名。婺源历史上属安徽管辖,是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区域内有保存完整的明清古建筑。婺源“文风鼎盛,人杰地灵”。先后养育了南宋理学大师朱熹、明代篆刻家何震、清代经学家江水、科学家齐彦槐、近代铁路工程专家詹天佑、现代医学家程门雪等一代名流。据史书记载,从宋代至晚清,有“一门九进士,六部四尚书”之说。此外,历代文人学士留下传世著作就有3100多部,其中172部计1487卷选入《四库全书》,因此婺源又被人们誉为“书乡”。已建成的婺源县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达万余件,被称为“中国县级第一馆”。
婺源还素有“茶乡”之称,茶叶为婺源的传统特色产业,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有遐名中外的茶叶“婺绿”-香高、汤碧、味醇、汁浓,曾唐载《茶经》,宋称绝品,明清入贡,中外驰名。
如此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环境,构成了婺源宝贵的旅游资源。2001年5月江总书记到婺源视察,对婺源的发展提出了具有战略性的意见,提出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因地制宜,搞好规划,加强开发,加强管理,加强技术创新,使婺源潜在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优势成为现实的发展优势。近年来,婺源旅游业迅速发展,其保存完好的微派古建筑、生态文化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及各类会展的召开,“中国最美的乡村”的声名大振,2003年“十
一”黄金周,婺源游客高达成14.67万人次,占当时上饶市游客总人数的50.4%
几年来,通过各级地方政府和旅游部门的积极推动,一批跨省级旅游产品正在自发形成并逐步成熟,庐山—景德镇—婺源—黄山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捆绑式旅游精品优势日益凸现。江西作为东南沿海地区“后花园”旅游圈的格局正在逐步形成,并孕育着极大的发展潜力。特别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将全面提升上海及周边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产生巨大的辐射带动效应。面对这股强劲的发展趋势,江西应抓住机遇,打开婺源-江西的东大门,主动融入其中,充分利用婺源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生态资源及茶乡特色,做足生态文章,开发特色旅游和特色农业,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率先实现江西在中部的崛起。
婺源县会展中心通过高品质、高起点的规划,将全面提升婺源整体的旅游接待档次,进一步完善婺源现有旅游市场功能的不足,以致改变城市整体形象,推动婺源地区旅游经济与第三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三)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1、在婺源建设会展中心的必要性
江西东大门-婺源,青山碧水与古民居组合的自然景观,有着世外桃源般的意境,犹如一幅韵味无穷的山水画,形成一个独特而美丽的田园风光游览区,给人们一种回归自然和超凡脱俗的感觉。婺源不仅景色优美,更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文风鼎盛,名人辈出,历来享有书乡、茶乡之誉。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