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8 18:03:3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2人文主义文学 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新质文化特征和独特的文学品格。它以对人的关注为主旨精神,着力描写现世生活,肯定人的权力,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在艺术上,着重展示人的精神世界、情感特征、欲望要求;文学创作方法意识的增强 ,更加自觉、成熟地运用现实主义方法;扩大了传统文学的体裁领域;体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代表作品有拉伯雷的《巨人传》、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莎士比亚的戏剧等。

3流浪汉小说 诞生于16世纪中叶的西班牙。这类小说继承了中世纪骑士传奇的冒险主题,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描写城市平民生活,以主人公的流浪冒险为线索,用第一人称叙述其经历,通过平民的眼光去观察、评价各种社会现象,展现出一幅幅生动幽默的社会风俗画。最早的一部流浪汉小说是无名氏的《小癞子》,对欧洲小说的发展有过深远的影响。

4《歌集》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克的抒情名作。该集主要歌咏对劳拉的爱情,其中也有些政治抒情诗,歌颂祖国,呼吁统一。他的抒情诗发展了“温柔的新体”诗派的风格,突破禁欲主义的束缚,表达以个人爱情幸福为中心的人文主义精神;以“十四行诗”为主,达到艺术上的高度成就,为后来欧洲抒情诗开辟一条新的道路;诗作重在抒发个人感情,并运用意大利语写作,使诗歌更接近现实生活。这些新的特点对后世欧洲的诗歌形式及内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5《十日谈》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作家薄伽丘的短篇小说集。作品开端写10个青年男女,为躲避黑死病在乡间住了十几天,每人每天讲一个故事,10天共讲100个故事。通过这些故事,作者歌颂了一些新兴资产者和男女之间的爱情,揭露了封建贵族的罪恶,抨击了教会的腐化和教士的荒淫,否定了中世纪的宗教世界及禁欲主义道德观。它广泛地反映出14世纪意大利的社会现实,描绘出各个阶级、各具性格的人物形象,并利用框形结构,把故事串连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给欧洲后来的小说以很大的影响。《十日谈》文笔精炼,语言丰富,善于刻画心理,描绘自然,奠定了意大利散文的基础,并对西欧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发主了很大的影响。

6七星(诗)社 是文艺复兴时期法国的一个诗歌流派,代表诗人有龙沙等七人,具有浓重的贵族倾向。他们肯定生活,歌颂自然与爱情,反对禁欲主义,注重民族语言的统一和民族诗歌的建立,但却轻视民间语言和民间文学,艺术上追求典雅的风格。其中,龙沙是七星社的最杰出的诗人,他讴歌生活与爱情,悲叹人生的短暂易逝。《十四行·致海伦》构思新颖,想象丰富,是他爱情诗中的珍品。

7《巨人传》 法国人文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拉伯雷所作。该长篇共5卷,主要描写巨人卡冈都亚和他儿子庞大固埃的故事。作家用象征手法塑造了两个躯体和精神上都高大雄硕的巨人典型,全面地展示了人文主义理想。通过两个巨人的见闻,批判了封建国家的黑暗与罪恶,嘲笑和揭露了封建教会的虚伪和封建国家上层建筑的腐朽,并提出了新兴资产阶级的社会理想。小说深深植根于民间文学的土壤中,运用民间故事寓意、象征的手法,情节离奇,想象丰富,夸张奇特,讽刺辛辣,语言通俗易懂,生动流畅。不足之处是结构较松散。这部小说在法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据一席重要的地位,对后世浪漫主义作家或现实主义作家都产生过有益的影响。

8《坎特伯雷故事集》 英国人文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乔叟所作,作家以一群从伦敦去坎特伯雷朝圣的香客,在路上为解闷而轮流讲故事的方式,写了24个短篇故事。全书前有总叙,生动介绍了众香客的容貌、举止和个性;其他故事构成了一幅当时英国社会的画卷,真实地反映出14世纪英国的社会现实。作家用生动活泼的伦敦方言,幽默讽刺的手法,揭露出僧侣的欺骗、教会对人民的压迫以及金钱的罪恶,同时表达了作家在爱情和婚姻问题上的人文主义观点,但也流露了消极容忍的人生哲学。

- 5 -

9大学才子派 16世纪后半叶至17世纪初,伦敦出现了一些职业剧团和剧作家,他们大都受过大学教育和人文主义的熏陶,具有丰富的古典文化修养,被称为“大学才子派”。他们富于创新意识,为英国戏剧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并在不同方面启迪了莎士比亚的戏剧艺术。因此,评论家说他们是“莎士比亚戏剧的先驱者”。其中成就最高、评论界认为对莎士比亚影响最大的是马洛,他对文学的最大贡献是创造了一系列具有悲剧性格的巨人形象。

10《堂吉诃德》 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小说家塞万提斯所作,是欧洲文学史上划时代的讽刺杰作。小说通过写痴迷于骑士小说的乡绅堂吉诃德与仆人桑丘·潘沙荒诞离奇的“行侠”历程,塑造了700多个不同职业、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反映出了16世纪末西班牙广阔的社会现实,以犀利的讽刺笔锋对封建统治阶级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和嘲骂,对人民的苦难给予深切的同情。作家塑造了一对为人乐道的性格复杂、生动饱满的形象,娴熟运用讽刺、夸张、虚构等手法,语言吸收大量民谚、俗语,生动鲜活。此外,小说在虚构与现实、创作与阅读方面,做出了具有深远意义的现代探索。

11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和四大喜剧 四大悲剧包括《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故事均取自欧洲的历史传说。四大喜剧包括《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皆大欢喜》和《第十二夜》,主要描写的是青年男女为追求爱情自由,与封建意识、封建顽固势力和各种自私欺骗行为所进行的斗争。

12《亨利四世》(1597) 剧本分上下两篇,是莎士比亚历史剧的代表作,描写亨利四世在位时期,青年王子亨利的活动。这两部戏加上《亨利五世》,刻画了亨利经过道德改善,从浪子到理想君主的转变过程,突出了他英勇善战、贤明公正的君王气度;并集中表现亨利五世一生中的两件大事:即位前平定国内叛乱和即位后对法作战,写出了一个理想君主的基本品质和成长过程。剧中的福斯塔夫是剧作家笔下最出名的喜剧人物之一。剧本也展现了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对当时的平民社会进行了生动、细致的描绘。

13福斯塔夫式的背景 恩格斯指出莎士比亚历史剧创作的一大特色为“五光十色的福斯塔夫式的平民社会”。莎士比亚历史剧不仅写了前台贵族的政治斗争,而且用一定场面和细节写了映衬在这斗争后面的广阔的社会背景。福斯塔夫是《亨利四世》中的喜剧人物,从他的活动中,可以看到四乡的征兵骚乱、官吏的敲诈勒索、农民和工匠的失业、封建贵族的叛乱,以及雇佣兵和冒险家的心态和活动状态。

14《威尼斯商人》(1596) 是莎士比亚喜剧中最富于社会讽刺意义的一部。主要情节是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和犹太人高利贷者夏洛克之间围绕割一磅肉的诉讼而展开的冲突;次要情节是富家小姐鲍西娅遵父命三匣选亲的故事。通过这些情节冲突,莎士比亚肯定并赞美安东尼奥、鲍西娅等人以友谊、爱情为重的人文主义生活理想,否定并谴责以夏洛克为代表的唯利是图的生活态度。剧中成功地塑造出夏洛克这样一个鲜明生动而又复杂矛盾的典型形象。

15《第十二夜》(1600) 是莎士比亚喜剧的杰出代表。围绕爱情所展现的情节线索丰富多彩:既有抒情喜剧的典雅优美、风趣诙谐,又有通俗喜剧的粗俗滑稽、嬉笑打闹。剧中女主人公实际上有两个,一是薇奥拉,另一是奥丽维娅,她们的个性相互参照,前者善良无私、坚毅忍耐,后者感情真挚、追求执著,因而在对比中共同组成了全剧的灵魂与核心。在喜剧技巧的运用上,本剧手法多样,运用灵活,乔装、误会、偷听、偷看、戏弄等等,在作者的综合调配下,取得了奇异的喜剧效果。

16《罗密欧与朱丽叶》 是莎士比亚早期创作中的一部悲剧,但无论主题思想还是艺术风格,都和这一时期的喜剧接近。这是一部具有反封建意识的爱情悲剧,叙述一对青年恋人,由于双方家族是世仇,无法结合,终于牺牲。悲剧以两家的械斗开场,以主人公之死换来的两家和好为结束,作者以此谴责了封建家族的内讧和封建的包办婚姻。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了对自由爱情的追求,敢于不顾家族的世仇,敢于违抗

- 6 -

父命,甚至以死殉情,这在封建社会末期,不能不说是一种反封建的进步行为,对当时和后来的反封建斗争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17《麦克白》(1606) 是莎士比亚悲剧中最阴沉可怕的一部,苏格兰大将麦克白从战场上立功凯旋,由于野心的驱使和妻子的怂恿,利用国王邓肯到自己家中作客的机会,弑君而自立。最后,这个血腥的篡位者被邓肯的儿子和贵族麦克德夫所战败而亡,他的妻子也因精神分裂而死。剧中刻划出麦克白夫妇这一对野心家的形象,谴责了君主专制,深刻地揭示出个人野心对人所起的腐蚀作用,是莎士比亚心理描写的杰作。

18《哈姆莱特》(1601) 该剧以中世纪的丹麦宫廷为背景,通过哈姆莱特为父复仇的故事,真实描绘了文艺复兴晚期英国和欧洲社会的真实面貌,表现了作者对文艺复兴运动的深刻反思以及对人的命运与前途的深切关注。在艺术上,剧作家通过内心矛盾冲突的描写、内心独白、对比手法,揭示人物的深度与复杂性;三条线索交错推进情节,激化矛盾,造成戏剧高潮,扣人心弦;兼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手法,使剧作的内容与形式更为和谐统一,色彩更为丰满诱人。

19《暴风雨》 是莎士比亚传奇剧时期的代表作。剧中描写米兰公爵普洛斯彼罗被他弟弟安东尼奥夺去爵位,流亡到了一座荒岛。后来,他凭借魔法,让恶人们受到教育,兄弟和解。莎士比亚在剧中肯定了纯朴的爱情,谴责了自私的阴谋,并通过普洛斯彼罗的形象,着重肯定了理性和智慧的力量,宣扬了人性善良、改恶从善的思想。

第四章 17世紀-18世紀文學

1巴罗克文学 产生于16世纪下半叶,在17世纪上半叶达到盛期。它惯用的主题是宗教的狂热,人类在上帝的残酷威严面前无能为力;惯用极端混乱、支离破碎的形式,表现悲剧性的沮丧;用夸张、雕琢的词藻,谜语似的词汇来玩弄风雅。卡尔德隆的剧本《人生如梦》堪称代表。巴罗克文学发展了一种新的美学趣味和倾向,它的出现适应了当时的社会愿望和需要,其艺术手法对19世纪的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了直接作用,对19世纪以来的拉美文学也有深刻影响。

2古典主义 指17世纪流行于西欧特别是法国的一种文学思潮,它是法国专制君主制时期的产物。因为它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以古希腊罗马为典范,故得此名。其基本特征为政治上拥护王权,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思想上崇尚理性;艺术上模仿古希腊罗马文学,重视规则,要求结构完整,语言明晰,并严格遵守“三一律”。

3三一律 指17世纪欧洲古典主义文学提出的创作规则,即在戏剧创作的情节、地点、时间遵守三个一的原则:一出戏只演一件事(情节单线索),剧情必须发生在同一地点,一昼夜之内。它对整饬当时杂乱无章的戏剧创作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它过于绝对,束缚了作家的创作自由。

4沙龙文学 即客厅文学。1608年,兰蒲绮侯爵夫人把自己的客厅开放,作为贵族文人名流的聚集地,从此形成风气。17世纪上半叶法国的上流社会人士和文艺作家都做过这个沙龙的座上客。这些贵族的文人学士精神空虚,在虚无缥缈的想象中,虚构一些悲欢离合的艳情故事和历史故事,语言矫揉造作,骑士爱情小说和长篇历史小说风靡一时。莫里哀曾在戏剧中给以辛辣的嘲笑。

5《熙德》 法国古典主义悲剧创始人高乃依作于1636年。剧本写出了男女主人公面对履行为父报仇的义务而产生的内心冲突,罗德里克最后向封建荣誉屈服,关键时刻为国立功,于是国王出面裁决,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该剧作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风格庄严崇高,人物道白雄辩有力,充满激情,严谨周密,成为古典主义第一部典范作品和奠基之作。

- 7 -

6《诗的艺术》 法国布瓦洛作于1647年,是古典主义理论的权威性理论著作。布瓦洛制定了古典主义的法规,认为文学创作的最高任务是模仿“自然”,但这种模仿必须服从理性,只有“理性”才是获得创作成功和文学批评的原则;按照绝对王权和资产阶级的愿望和标准来进行创作,把古代希腊、罗马文学看作永恒的典范;按封建观念把文学体裁分成高级的史诗、悲剧与低级的寓言、闹剧等,褒扬前者,排斥后者。布瓦洛的理论符合君主专制政体的需要,其中虽有某些正确的见解,但充满着形而上学的观点和贵族倾向。

7《失乐园》 是弥尔顿的代表作,作于1667年。全书是一部宏大的史诗,约一万行,取材于《圣经》。故事分为两条线索,表明两个主题:亚当、夏娃犯禁令,偷尝禁果而失去地上乐园;撒旦反抗天神,经过一场剧烈的大战,失败而失去天上乐园。两条线索的交叉点是撒旦引诱亚当、夏娃犯罪的情节。这部史诗的价值在于赞美了撒旦的反抗。史诗采用抑扬格五音步无韵诗体,气势磅礴,流转自如,热情澎湃;字里行间洋溢着激情,场面浩大,色彩缤纷,生动逼真,富有艺术魅力。

8《吝啬鬼》(《悭吝人》) 法国古典主义喜剧家莫里哀作于1668年,是部5幕散文剧,取材于普劳图斯的《一坛黄金》。主人公阿巴贡是高利贷商人,贪婪吝啬,爱钱如命,与他的儿女形成了尖锐的矛盾。他是欧洲文学史上著名的吝啬鬼形象,他的名字已经成为吝啬鬼的代名词。在欧洲文学史上,它可以说是最早揭露资本原始积累时期金钱如何破坏温情脉脉的家庭关系的作品之一。

9《伪君子》 法国古典主义喜剧家莫里哀作于1669年,是一部五幕诗体喜剧。主人公答丢夫是宗教骗子,骗得富商奥尔恭的信任。答丢夫无耻地勾引奥尔恭的妻子,这一恶行被奥尔恭的儿子达米斯撞见,遭到痛斥。奥尔恭执迷不悟,反倒斥责儿子毁谤圣贤,把全部财产的继承权送给了答丢夫。在这严重的局面下,奥尔恭的妻子设下巧计,让丈夫亲眼看到答丢夫调情的丑态,并最终被国王下令逮捕。剧作家熟练地运用古典主义原则,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结构严谨,冲突集中尖锐,层次分明;喜剧中插入了悲剧的因素,吸收民间戏剧和各种喜剧体裁的艺术手法;剧中人物的语言符合各自的身分和性格。该剧在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0启蒙文学 是18世纪启蒙运动的产物。许多启蒙思想家直接进行文学创作,把文学作为宣传启蒙思想、批判封建制度的有力工具。启蒙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为:富有鲜明的时代精神、政论性和民主性;以资产阶级和平民为主人公,描写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摒弃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寻求新的文学形式,创作体裁多样化;强调真实性,具体地描绘生活,进行分析和议论,作品带有哲理性和分析性;注重哲理,作品具有鲜明的倾向性和教诲性,人物性格较为单一,缺乏鲜明个性。

11《鲁宾逊漂流记》 英国作家笛福发表于1719年,标志着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诞生,也奠定了这种新型文学形式的基础。小说详尽描述了鲁滨逊如何用双手在荒岛上为自己创造了一个文明人所必需的生活条件。他经历了人类从采集、渔猎、畜牧到种植等生产发展过程,改变了自己无衣无食的苦难命运。鲁滨逊的形象体现了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的创业精神。作者以真实的具体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对鲁滨逊为开发荒岛所进行的种种活动的叙述都有始有终,有因有果,具体而翔实。

12《格列佛游记》 英国作家斯威夫特写于1726年,是部著名的讽刺小说。全书共4卷,假托船长格列佛的口气叙述他四次航海的经历,到过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慧骃国等奇异国家。作者通过这种幻想旅行的方式来影射和讽刺现实,对英国的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辛辣的讽刺。作者把艺术虚构和现实讽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自如地运用了反语、对比、夸张、影射等各种讽刺手法,表现了高度的讽刺艺术技巧。

- 8 -

13感伤主义文学 指18世纪后半期发生在英国的一种文学思潮,得名于斯特恩的小说《感伤的旅行》。它产生于中小资产阶级作家对现实越来越大的不满,反映了资产阶级中下层的感伤情绪。他们深切感受到启蒙运动的危机,对“理性”社会表示失望,转而崇尚感情,把感情看得高于理性。在创作上,他们强调感情的力量,着力描写人物的不幸和痛苦,以引起读者的同情和怜悯。它曾流传到法、德、俄等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为后来的浪漫主义文学的形成作了准备。

14《波斯人信札》 法国启蒙作家孟德斯鸠写于1721年。书中以两个旅法的波斯青年与家人通信的形式,评述法国的政治、宗教、社会问题,暴露波斯东方专制制度和贵人后房制度的惨无人道,宣传启蒙理想,令读者耳目一新。这是一部揭露性、讽刺性很强的作品。全书没有完整的情节结构,没有人物性格的深入刻画,主要是通过一些零星的形象、片断的画面、短篇的故事和寓言发挥作者的思想。它是法国启蒙文学的第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和最早的一部哲理小说,它的成功为这类新型文学体裁开辟了道路。

15“百科全书”派 18世纪中叶启蒙运动的成就集中表现在编纂《百科全书》上,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也因此而被称为“百科全书派”。《百科全书》,全名《科学、艺术和工艺百科全书》,狄德罗和数学家达朗贝担任主编。狄德罗把编纂工作变成了一个全面总结启蒙运动成果的大工程,历经20年,到1772年完成,共计32卷。狄德罗把当时的启蒙思想家组织起来,总结了启蒙运动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成就,而且对封建制度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从政治制度、法律机构到宗教、文化、艺术,发动了一次全面的攻击。《百科全书》卷帙浩繁,贯穿着反封建、反教会的革命精神,它的编纂和出版,形成了法国启蒙运动的高潮。

16“狂飙突进” 运动 18世纪70年代兴起于德国的资产阶级文学运动,是欧洲启蒙运动的继续和发展,得名于剧作家克林格尔的同名剧《狂飙突进》。歌德和席勒是这一运动的旗手,赫尔德是理论家和精神领袖。这些作家强调文学的民族性,要求发扬文学的民族风格;反对封建束缚,强调“天才”,要求个性解放;接受卢梭的“返回自然”思想,歌颂理想化的大自然和淳朴的人民。它是德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全国性的文学运动,促进了德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民族文学的发展。

17散文滑稽史诗 18世纪英国作家菲尔丁在关于小说创作的理论中,把自己的小说称为“散文滑稽史诗”,意思是用散文来写普通人的喜剧性故事。在人物塑造方面,他说自己不是描写人,而只是描写他们的性格,不是写个别的人而是描写人的类型。他认为无论写人写事都要“严格摹仿自然”,因此一个作家应广泛地直接地熟悉生活,应和各种身分各种地位的人交往。他还十分注意小说的结构,认为故事情节应变化多端,滑稽的和严肃的、平凡的和奇妙的可相互结合,但应具有内部的统一性,共同阐明主题及作者的思想。

18《汤姆·琼斯》 英国作家菲尔丁写于1749年。小说通过琼斯与索菲亚争取婚姻自由的经历,描绘了从乡村到城市、从底层到上流社会的一幅幅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几乎构成了18世纪英国社会生活的全景,具有史诗般的规模与气势。作家描绘了各个阶层、各种社会出身的人物49个,形成了一条光彩夺目的人物画廊;通过人物各自命运及相互关系,表现了善与恶的斗争,以及善必将战胜恶的人道主义理想。小说内容丰富复杂,人物众多;结构布局精巧严密,情节生动。作品除男女主人公的生活、命运及种种冒险奇遇外,还穿插了许多次要的人物、事件与逸闻掌故,为男女主人公绘制了一幅巨大的背景。这部小说标志着18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最高成就,是英国小说史上划时代的杰作。

19《老实人》 法国启蒙作家伏尔泰写于1759年。小说通过“老实人”及其教师邦葛罗斯等人的遭遇,讽刺了“一切皆善”并为现存秩序辩护的盲目乐观主义哲学,也否定了认为人“不是在忧急骚动中讨生活,便是在烦闷无聊中挨日子”的悲观主义;作品让主人公经历了象征“理性王国”的“黄金国”之

-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