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4/28 10:02:3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7奥勃洛摩夫性格 俄国现实主义作家冈察洛夫在小说《奥勃洛摩夫》中,塑造了俄国文学史上最后一个“多余人”形象。奥勃洛摩夫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头脑聪明的贵族青年,但他优柔寡断,好空想而懒惰成性,没有实际活动的能力。他总是躺在床上或沙发里昏睡,甚至做梦也在睡觉,最后也在梦中死去。这个人物身上表现出来的特点被称为“奥勃洛摩夫性格”,它概括了19世纪俄国社会的停滞、落后和腐朽,说明贵族知识分子在50年代后的俄国已丧失了进步性,预示了俄国文学中“新人”的形象将取代“多余人”的形象。

8《巴马修道院》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斯丹达尔写于1838年。这部小说上卷主要写贵族少年法布利斯和他的姑母吉娜的经历,下卷主要写法布利斯和克莱莉娅的恋爱故事。小说通过错综复杂的斗争和一系列戏剧性冲突的描绘,生动地揭示了专制宫廷的残暴黑暗与荒淫无耻,并烘托出复辟时期意大利政治风云的变幻。巴马小朝廷里演出的一幕幕丑剧,实质上是王政复辟时代绝对君权国家各种典型特征的概括和写照。在艺术上,故事情节紧凑,人物性格鲜明,心理描绘细致入微,批判精神锐利,显示了斯丹达尔小说创作的新成就。

9《红与黑》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斯丹达尔写于1830年,原名《于连》,副题是“一八三〇年纪事”。小说以于连的生活经历为经,写了他靠着野心、胆识和才能一步步爬向高等社会却最终成为牺牲品的悲剧;以复辟时期法国社会生活为纬,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下清晰地勾勒出一幅复辟时期社会的生动画面。在艺术上,小说情节集中紧凑,结构明晰完整,语言精确;从现实生活中抓取典型材料,通过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塑造,反映时代的本质特征,成功塑造了于连这一性格复杂鲜明的小资产阶级的奋斗者形象;擅长细致入微的心理分析,对人物灵魂深处进行探索。这部小说为称为19世纪现实主义的奠基作。

10人间喜剧 1841年,巴尔扎克受但丁《神曲》启发,采用《人间喜剧》这个总名,来称呼自己从《舒昂党人》以来创作的小说以及将要创作的作品。为此,他制定了庞大的创作计划,采用分类整理法,把《人间喜剧》分为三个研究(“风俗研究”“哲学研究”“分析研究”)、六个场景(私人生活、外省生活、巴黎生活、政治生活、军旅生活、乡村生活),共计90多部作品。这些小说反映了资产阶级取代贵族阶级的罪恶发家史,反映了贵族阶级的没落衰亡史,描写了一幕幕围绕争夺金钱展开的惨剧。在艺术上,作者运用人物再现法,塑造了十多个“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在心理描写、情节结构等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成就,成为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巅峰之作。

11《欧也妮·葛朗台》 法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写于1833年,是他“最完美的绘写之一”。小说最大的成就是塑造了一个吝啬鬼典型。巴尔扎克把资产阶级嗜钱如命的本质揭露得淋漓尽致。(缺:小说梗概,人物性格)

12《高老头》 法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写于1835年。小说以写高老头为两个女儿还债而被榨干,最终受女儿催逼而中风死去为主线,以伏盖公寓和鲍赛昂夫人的沙龙为舞台,深刻反映了复辟时期的法国社会,暴露了金钱统治与拜金主义的罪恶作用。在艺术上,作家详细逼真地描绘典型环境,再现了生活;提炼、扩大和夸张人物特征,采用“人物再现法”,使人物从肖像到性格都具有鲜明、突出的特点;此外,严谨的结构安排,个性化的语言,深刻的心理描写,都使作品达到了一个高度。

13《情感教育》 法国作家福楼拜写于1869年,副标题是“一个青年的故事”。小说写了莫罗无聊虚度的一生。他是七月王政时期中小资产阶级青年的典型,是一个“集一切弱点之大成”的青年,意志薄弱,庸碌无为,而又耽于幻想。他时而想当文学家、画家、哲学家,时而又想当议员,终归一事无成。他追求过四个女性,但最终都遭遗弃。他不无浪漫幻想,但他实质上已是一个十足的庸人。庸俗混乱的时代

- 15 -

孵育了庸碌无为的一代,他是时代的产物。该小说广泛地描写了1840年至1867年间的法国社会生活,展现出一幅幅错综复杂、瑰丽宏伟的社会画面。

14包法利主义 是指福楼拜小说《包法利夫人》中的女主人公爱玛不切实际、想入非非的品性。“包法利主义”是平庸卑污的现实和渴望理想爱情、超越实际可能的幻想相冲突的产物。作为一种精神现象,它是七月王朝和第二帝国时期享乐生活盛行的恶浊风气孕育而成的。小说写到爱玛在同赖昂的通奸中感到腻味,一面仍把他当作理想伴侣,给他写情书,情愫十分低下,就是明显的一例。

15《包法利夫人》 法国作家福楼拜写于1856年,是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中的一部力作。小说叙述了爱玛的悲剧命运。她嫁给平庸的丈夫包法利,移居到永镇后,这个小城同样庸俗不堪。她想入非非,郁郁不乐,先后同地主罗道耳弗和书记生赖昂通奸,均遭抛弃。她在偷情的生活中用尽家产,最终吞砒霜自尽。小说通过典型环境的描绘和典型环境人物的塑造,反映出时代和社会的基本特点,具有深刻的批判意义。它艺术上“清澈与完美”,故事完整,结构严密,描写准确而细腻,作者高度客观冷静的“科学”描写,使该小说成为当时的一部“新的艺术法典”。

16《匹克威克外传》 英国古典作家狄更斯写于1837年。小说写的是匹克威克先生和他的三个朋友坐四轮大马车从伦敦出发到外地旅行,向俱乐部其他成员报道旅途见闻。作者“信笔直书”,描绘了一个古老而快乐的英格兰,用幽默风趣的笔法,揭露了英国社会种种不合情理、荒诞可笑的现象。小说以它的乐观主义和现实主义精神,对匹克威克以及他的仆人山姆·韦勒的出色描写,获得读者的热烈欢迎。

17《大卫·科波菲尔》 英国古典作家狄更斯写于1850年。这是一部近似自传体的小说,主人公大卫是个孤儿,在姨婆贝茜的抚养下长大成人,最后成为著名作家。小说主要描写大卫如何通过挫折与教训,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的过程。这是部典型的教育小说,通过大卫的辛酸苦难的经历,作者再次描写了他所熟悉的题材:英国社会中孤儿的悲惨命运,寄宿学校虐待儿童的制度,童工的境遇,负债人监狱,以及社会上的骗子等等。

18《荒凉山庄》 英国古典作家狄更斯写于1853年。小说主要批判当时英国的法律机器与法律制度,著名的“爱迪斯控告贾迪斯”遗产诉讼案在大法庭审了几十年,多少人被它弄得倾家荡产、神智失常,最后案子还未得出结果,高达几万磅的遗产却被诉讼费弄得一干二净。另一条线索是关于贵族爵士德洛克夫妇的悲剧。小说中,凡是与法律有牵连的人都没有得到好结果,只有主人公之一的贾迪斯、埃丝特等明智地站在法律之外,因而没有受到伤害。

19《艰难时世》 英国古典作家狄更斯写于1854年。小说通过资本家庞得贝与罢工工人的冲突与对立,反映了当时日益尖锐的劳资矛盾。小说中最重要的人物是“教育家”葛雷梗,这个退休的五金商人兼国会议员只相信事实,认为人生是隔着柜台的现金交易。他以这种“事实哲学”来教育学生和自己的儿女,结果儿子成为盗贼,女儿因内心空虚差点精神崩溃。通过这一情节,作者批判了当时弥漫整个英国的功利主义和见物不见人的现象,呼吁人性、情感、想象和对人的重视。此外,小说还通过工人斯蒂芬的悲惨遭遇呼吁人与人之间的宽容和理解。

20《远大前程》 英国古典作家狄更斯写于1861年,是一出唤醒破灭的悲剧。主人公匹普不安心自己的铁匠生涯,一心想进入上流社会,娶富家养女艾斯黛拉为妻;幻想破灭后,才认识到自己原来鄙弃的下层社会的美德,走上新的生活道路。小说批判了对上流社会的迷恋,探索了在这种迷恋中人性的迷误,强调了正直、诚实的生活。

21《双城记》 英国古典作家狄更斯写于1859年。这部小说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以巴黎和伦敦作为故事的发生地。小说由5个叙事单元组成:梅尼特一家的故事;得伐石夫妇的故事;厄弗里蒙地家族的

- 16 -

故事;卡尔登的生活与献身;克朗丘的生活与经历。作者肯定革命的必然性和正义性,又反对群众运动和革命暴力,宣扬个人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感化。在艺术上,小说采用典型的多元整一结构,严谨有序;灵活运用顺叙、插叙、倒叙等叙述方法;在幽默、讽刺、悬念、象征方面,也都十分出色。

22《简爱》 英国女作家勃朗特·夏洛蒂写于1847年,是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杰出典范。小说写孤女简·爱自幼寄居舅母家,后被送入贫民寄宿学校,受尽虐待与摧残。长大后为追求独立生活,应聘去桑菲尔德庄园任家庭教师。她的自强自尊的性格博得了庄园主罗切斯特的爱情,几经周折终于结婚。作家用第一人称叙述,饱含着强烈情感,对孤女遭受摧残的心理状态的反映细腻真实;情节引人入胜,语言质朴无华,景物描写富有浓厚的地方色彩。该小说的女性主题对后世英美作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23《呼啸山庄》 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写于1847年。小说主要写呼啸山庄主人恩萧收养的弃儿希斯克利夫与恩萧之女凯瑟琳相爱,遭到凯瑟琳之兄辛德雷的仇视和阻挠。后因凯瑟琳接受阔少爷林敦的求婚,希斯克利夫愤然离去。三年后他致富归来,决意复仇。凯瑟琳病逝后,他变本加厉地报复恩萧和林敦两家,最后在对凯瑟琳的痛苦追思中死去。小说揭露了19世纪资本主义社会冷酷的金钱关系和门第观念对善良人性的摧残和扭曲。在艺术上,作品想象力丰富,情节结构复杂而独创;人物形象鲜明,善用生动的场景和自然环境来渲染营造气氛;语言具有个性化风格;融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为一体;作家对男女主人公精神世界的深度发掘,赋予这部作品以现代特性。

24《卡斯特桥市长》 英国小说家哈代出版于1886年。这部小说描写的是打草人亨察尔同资产者伐尔伏雷在政治、商业的竞争中失败毁灭的悲剧。亨察尔是威塞克斯农民阶级的代表。是一个与家长统治的社会斩不断关系的家长式的典型,宗法制社会是他整个思想观念的基础。他在经历了人生巨大痛苦而出现的感情净化和升华,使他的毁灭具有动人心魄的悲剧力量。哈代把亨察尔的悲剧同重大的社会主题联系在一起,真实地再现了时代的悲剧冲突,对亨察尔所代表的英国南部农村社会做出了哲理的概括和悲剧性的结论。

25《德伯家的苔丝》 英国小说家哈代写于1891年。小说叙述了农家姑娘苔丝遭到富家子亚雷奸污,后在牛奶场当女工,与大学生克莱相爱。新婚之夜,她向克莱讲述了自己的遭遇,却被遗弃。为生活所迫,她不得已与亚雷同居。不久,克莱悔悟,欲与她重归于好。苔丝于绝望中杀死亚雷,终被判处死刑。作家将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同人物的命运、小说的主题结合起来,对人物的精神世界、心灵的微妙变化揭示得十分出色。在哈代笔下,苔丝被描写成美的象征和爱的化身,既代表着传统,又融合了现代的特点。小说以感人的悲剧力量,写了英国南部残存的宗法制农村社会被资本主义社会占领及农民破产的悲剧性。

26《福尔摩斯探案集》 英国侦探小说家柯南·道尔写于19世纪末,集中包括60个福尔摩斯探案故事,分为56个短篇和4个中篇,《血字研究》《四签名》《巴斯克维尔的猎犬》是其代表作。这些故事中有两个是福尔摩斯以第一人称讲述的,还有两个以第三人称写成,其余都由华生叙述。在艺术上,柯南·道尔塑造了一个富有个性、绝顶聪明而令人信赖的侦探形象;巧妙地通过情节编排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文笔流畅,交代细腻而不拖沓,对话紧扣中心,形成了侦探小说的基本模式。

27《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德国诗人海涅写于1844年,这首长诗写了诗人流亡12年后回国的见闻与观感。诗人以深刻的敌意,无情地揶揄普鲁士的书报检查制度;在戏谑与调侃中暴露普鲁士军队、宪兵的愚蠢与顽固;对宗教教会进行尖锐批判。诗人讽刺德国人只满足于在思想领域中要求自由,而不能将思想化为行动。在最后一章,诗人敏锐地指出旧时代正在消逝,新时代已露端倪。在艺术上,诗作采用游记形式作为全诗的结构形式,抒情与叙事相结合;采用了许多来自民间传说、童话乃至圣经故事中的形

- 17 -

象,通过浪漫主义的幻想与象征的形式,表现出异常深刻的现实主义内容;讽刺语言犀利刻薄,亦庄亦谐。这首诗被认为是德国文学史上甚至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上乘之作。

28《死魂灵》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果戈理发表于1842年。小说的题材由普希金提供,主要写了六等文官乞乞科夫做投机生意,向地主们“收买”已经死去的农奴,买空卖空,财产猛增到几十万卢布。小说相当广阔地反映了农奴制俄国的真实生活,深刻地批判了唯利是图的新兴资产者、腐朽没落的官僚阶层,以及作为农奴制支柱的宗法制地主。在艺术上,作家刻画人物形象注重典型化,注意细节的描写和运用讽刺手段;作品语言生动、幽默,富有鲜明的比喻。此外,“含泪的笑”是果戈理创作的一大特色,其饱含讥讽与愤怒之泪的笑,饱含着作者对祖国的深切的忧虑和关注。

29《猎人笔记》 俄国作家屠格涅夫写于1847年至1852年,包括25篇特写。作者采用一个猎人在俄罗斯中部山村、田野打猎,记录见闻的形式,反映了农奴制俄国村镇的生活现状,写了不同类型的地主、农奴、磨坊主妇、县城医生、牧童和知识分子,也描绘了大自然的景色。各个短篇虽然题材多样,贯穿首尾的主题思想则都是反对农奴制,表现出深刻的人道主义和民主思想,并揭露出旧式地主的野蛮粗暴和新式地主的“文明”和伪善。在艺术上,作者将朴实鲜明的现实主义手法和浓郁的抒情笔调结合,被称为“用诗写成的对农奴制的控诉书”。

30《罗亭》 俄国作家屠格涅夫写于1856年,小说反映了40年代贵族知识分子在思想上的探索。罗亭是当时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类型,他受过良好的教育,天资聪慧,博学多才,能言善辩。小说写他热忱地宣传真理和理想,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启迪着人们的思想,唤起对美好生活的爱。17岁的少女拉松斯卡雅就是在他的启蒙下觉醒,情愿为崇高的理想而献身。她同时也爱上了罗亭。不过罗亭也有致命的弱点:脱离实际,意志软弱,缺乏实践的能力。他是个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理想流于空谈,到头来一事无成。这是个“多余人”的新典型。

31《贵族之家》 俄国作家屠格涅夫写于1859年。小说写贵族拉夫列茨基原来有个妻子侨居国外多年,讹传已去世,后来他爱上了远房甥女丽莎。然而不久妻子突然归来,他和丽莎接受社会道德伦理观念的约束,决然分手,丽莎遁入修道院。拉夫列茨基是个“多余人”的典型,他力图克服言论与行动之间的脱节,比较重视务实,力求在自己的庄园里改善农民的生活,但他身上仍有着贵族习气和懒惰无为的作风,结果只能向命运屈服。小说以现实主义的笔触生动地显示了贵族庄园的衰败和贵族知识分子历史作用的消亡,作者对主人公们的悲剧命运无限地惋惜,这使作品充满了挽歌的情调。

32《父与子》 俄国作家屠格涅夫发表于1862年,主要写了平民医科大学生巴扎罗夫与贵族出身的同学阿尔卡狄之间的交往,以及巴扎罗夫同阿尔卡狄的伯父巴威尔之间观点的分歧。两个多次发生争论,巴扎罗夫总是取胜。不久,巴威尔伺机向巴扎罗夫挑起决斗,巴扎罗夫受了轻伤,后来他在解剖尸体不小心感染病毒死去。作品展现了“父”与“子”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和斗争,表达了 “民主主义对贵族阶级的胜利”。在艺术上,作品具有浓郁的抒情风格,情节简单,人物不多;作家善于采用准确而有含义的细节,用含蓄的现象显露内心的波澜;长于写景,刻画出瞬息万变的大自然;语言富有表现力,简洁纯朴,清新而富有韵味。

33《被欺凌与被侮辱的》 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写于1861年。小说描写了两个家庭的悲剧,而悲剧的制造者都是瓦尔科夫斯基公爵,一个典型的“吸人血的大蜘蛛”。作品中描写了一群被凌辱的小人物,指出他们具有正直、善良的品德,却又强调了他们的驯良,只是用一种倔强的忍受和高傲的蔑视来对待这些凌辱。在艺术上,作家作了一些新的探索,如情节发展紧张迅速,用时间上的“跳跃式”描写来增强作品的动感,章节末尾常有急剧转折,艺术效果强烈,某些人物和情景上的神秘与虚幻色彩等。

- 18 -

34《白痴》 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写于1868年。小说主要写了纳斯塔西娅的悲剧命运,她被地主托茨基收养并占有,后被推给叶潘钦将军的秘书甘尼亚,商人罗果静公开出高价与甘尼亚争纳斯塔西娅。最后,她惨死在罗果静之手。小说深刻揭示了金钱势力的渗透导致的道德感情的沦丧、家庭纽带的断裂、健全个性的退化、美被亵渎和毁灭等诸多方面。此外,小说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人性内涵的发掘十分深刻,对生活在暗无天日的社会中的人物的疯狂和绝望的变态心理的刻画更是入木三分;情节的开展也极有特色,充满了一种内在的紧张性。

35《卡拉马佐夫兄弟》 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完成于1880年。小说只完成了第一部,情节在一个“偶合家庭”中展开。在卡拉马佐夫这个道德沦丧、人欲横流的地主之家中,有一种共同的精神气质,被称为“卡拉马佐夫性格”。它是卑鄙无耻、自私自利、野蛮残暴、淫逸放肆、腐化堕落的集中表现。老卡拉马佐夫贪婪吝啬、荒淫无耻、毫无道德,是人性恶的代表。他的儿子们几乎都各自在某个方面承袭和发展了这种气质和性格,唯有三儿子阿辽沙是个理想人物,善良纯洁,虔诚友爱。“卡拉马佐夫性格”是腐败堕落的俄国社会的精神产物,而构成整部小说基调的是人类的苦难。作家在小说中提出了一系列社会的和哲学的问题,诸如人生的意义、人性的善恶、改造社会的途径、无神论与宗教信仰等。在艺术上,作家深入人物的灵魂,用独特的对位法结构形态深刻而真实地反映了导致人格分裂和精神变态的时代悲剧。

36《罪与罚》 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写于1866年。小说通过写穷大学生拉斯科尼科夫杀死放高利贷的老太婆,产生负罪感去投案自首,经受判罪与流放的故事,以惊险、凶杀等扣人心弦的紧张情节,把赤贫、奴役、酗酒、犯罪等现实生活图景和对犯罪心理、社会思潮、伦理道德等问题的探讨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反映出农奴制改革以后,俄国社会在资本主义冲击下所发生的动荡和变化。在艺术上,作品曲折离奇、发展迅速,故事的进展跌宕起伏,出人意外;小说中具有多种声音,多种音调,使得小说具有一种新的品格;作家擅长细腻的心理刻画,善用内心独白的手法,尤其注重写梦境的幻觉,直至写出心理的病态、精神错乱、歇斯底里等。

37《先人祭》 波兰民族诗人密茨凯维奇写于19世纪中期。这部诗剧热情讴歌波兰人民的爱国斗争,愤怒声讨沙俄的侵略罪行,深受波兰人民的欢迎。诗剧气势磅礴,场面宏伟,天上、地狱、人间浑然一体,幻想与现实有机结合,天使、魔鬼、幽灵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同现舞台;诗剧的语言鲜明、多样、有力,既有庄严的语体,也有朴素而形象的比喻,更不乏幽默而辛辣的讽刺。诗剧的缺点是,主人公康拉德的形象不够丰满具体,宗教神秘主义色彩较浓重,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作品的思想性。

38人物再现法 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中独特的创作方法,首见于《高老头》。即同一个人物在不同作品中出现,一部作品只写人物性格发展的一个阶段,几部作品连在一起,就构成了人物性格的完整发展史,各个独立的单篇也连成一个互相关联的艺术上的“有机整体”。 据统计,《人间喜剧》中再现过的人物有四百多人,使用人物再现的小说70余部,人物再现不仅起到了延长人物寿命,增强形象立体感,丰富形象意义的作用,而且从情节和人物两个方面加强了《人间喜剧》内在联系。

第七章 19世紀後期文學

1自然主义文学 19世纪60年代以后在法国首先发展起来的,后来逐渐波及到欧洲的一种文学艺术创作倾向。它一方面排斥浪漫主义的想象、夸张、抒情等客观因素,另一方面轻蔑现实主义对现实生活的典型概括,而追求绝度的客观性,崇尚单纯的临摹自然,着重对现实生活的表象作记录式的写照,并企图以自然规律特别是生物学规律解释人和人类社会。它要求文学家成为科学家,应按照严格方法进行研究和

- 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