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8 1:39:4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黎造成很大影响。达达主义用虚无主义的世界观来否定一切传统的文化,以“破坏即创造”的口号奉为宗旨,完全推翻一切传统的写作技巧。后来,达达主义内部出现分歧,1924年,布勒东正式另立门户,达达主义的大部分人都参加到超现实主义运动中来,到1929年查拉本人也加入了超现实主义的运动。
7未来主义 是20世纪初出现在欧洲的一个反传统文学流派,主要活跃在意大利和俄国文坛。未来主义的创始人是意大利诗人、戏剧家马里内蒂。1909年2月,他发表了《未来主义宣言》,宣告未来主义诞生,其剧本《他们来了》是该流派在创作方面的最高成果。俄国未来主义最重要的代表是马雅可夫斯基。该流派的宗旨是同旧的文化传统决裂,追求文学艺术在内容和形式的彻底革新;认为文学艺术的使命应是探索未知世界,面向未来,展示人的意识冲动,在文学艺术的主题上反映新的社会现实和价值观念,把文学变成现代生活的“动力学”。在艺术形式上,主张彻底摒弃传统手法,“运用自由不羁的字句”,随心所欲地表达运动的各种形态和速度。
8《荒原》 英国诗人T·S·艾略特完成于1922年,它不仅是象征主义诗歌的高峰,而且为欧美现代主义诗歌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全诗由《死者葬仪》《对弈》《火戒》《水淹之死》《雷霆的话》5章构成,“荒原”意象象征着西方文明的没落和现代人精神的崩溃与衰败,高度概括了一战之后的西方社会生活,浸透了诗人的忧虑和绝望,蕴涵着深刻悲剧性。诗中涉及6种语言,引用了大量的神话故事、历史典故和多部文学作品中的名句,通过严谨的结构,保持着客观冷静的“非个人化”态度,借助象征、暗示、联想和内心独白等技巧,构成一部完整、博大、文情和谐的诗篇。
9《变形记》 奥地利作家卡夫卡写于1912年。这部中篇通过写格里高尔变成大甲壳虫而遭家人厌恶,最终在绝望中死去的荒诞故事,展现了现代人自我价值与个性丧失的悲剧和在绝望中挣扎的精神状态。作者用一种平静得近乎冷漠的态度进行叙述,以象征式的表现追求真实中的荒诞、荒诞中的真实,并运用意识流手法,通过内心独白、回忆、联想、幻想等方式,写出了变形后的格里高尔被遗弃的悲哀凄苦的心灵世界,表现出西方现代世界中人与人之间因无法沟通造成的孤独、冷漠与悲凉。
10《毛猿》 美国剧作家奥尼尔写于1922年。剧作通过叙写满身黑毛、力大无比、信心十足的工人扬克,但他在资本家眼里是一只失去了人格的毛猿,在工人组织里面又被当作奸细驱逐,当他到动物园向大猩猩倾诉衷肠,却被它猛力一抱而死。剧作通过扬克的悲剧,揭示了现存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现代人的异化、无能为力的困惑与悲愤、无归属的幻灭感与精神危机。该剧是奥尼尔的表现主义代表作之一,整个剧作展示了扬克的精神危机产生发展的全过程,并用外界音响表现人物的内心奥秘,此外,剧作的象征意义与对比手法,也使剧作具有深邃的内涵。
11《追忆似水年华》 法国作家普鲁斯特写于1907年至1922年,共七部15卷,约250万字,是作者的倾尽心力之作。这是一部蕴涵着深厚的思想内涵、有着多重交叉主题的艺术作品,小说从叙述者马塞尔在病榻上的不眠之夜开始叙事,展示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法国上流社会的生活图景与历史变迁,真实描写社会生活、世态人情,并深入探索人的内心奥秘,展示复杂多变的精神世界,是一份自我的心灵成长史诗。作家以“时间”为中心主题,采用倒叙、插叙、夹叙夹议、预示、悬念、场景描绘、故事套故事、仿作和对比等高超的叙事技巧,收放自如地重组了巨大的时空;在刻画人物时多采用反复关照的方法,对人的意识与无意识描摹细腻深刻;以繁复重叠、相互缠绕的长句表现纷然杂陈乃至自相矛盾的心理状态。该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
12《都柏林人》 爱尔兰作家乔伊斯写于1914年,由15篇描写都柏林市民生活的短篇小说组成。这15篇小说各自独立,但又按一定顺序排列,通过具体、生动的人物与事件,简洁流畅的故事情节,真实地描绘了都柏林丰富多彩的生活画卷,表现了爱尔兰人复杂微妙的内心世界与精神风貌,以“幻想—幻想
- 25 -
破灭—顿悟”的结构模式,深入揭示了爱尔兰从社会生活到精神生活的“瘫痪”状态。作家在客观描写中,通过某一事物、典故、意象、隐喻的象征性寓意,来点明题旨,展现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
13《青年艺术家的肖像》 爱尔兰作家乔伊斯写于1916年。小说描述19世纪末一个生长在爱尔兰天主教家庭的男孩,从童年到青年的成长历程,主人公斯蒂芬高傲、孤独、敏感、富于幻想,对他周围的环境日益不满,不断反抗,最后决心离开令人窒息的环境,挣脱精神上的枷锁,做一个自由表达自己思想的艺术家。全书共分5章,每章记录了主人公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发展阶段,以波浪式运动向前推进,直到高潮。作家在现实主义的描绘中插进人物的回忆、凝思和幻想,运用蒙太奇、意识流等手法,将主人公生活中的一些片断连接起来,通过内心独白展现其精神世界及其反映的客观世界。
14《尤利西斯》 爱尔兰作家乔伊斯写于1922年,是其代表作。这部长篇分为三部,共18章,描述三个都柏林人(布罗姆、斯蒂芬、莫莉)在1904年6月16日的日常生活和内心活动,真实地记录他们一天的琐碎活动。小说通过人物的身心感受,逼真、细腻地描写了都柏林从早到晚万花筒般的生活情景。作家以冷然超然的态度,既保持了现实主义特色,又富有强烈的象征性。作家对意识流手法的娴熟运用达到了极致,通过回忆、幻觉、自由联想、内心独白等艺术手段,展示人物内心深处如行云流水般的意识活动,特别是人类最隐蔽、最黑暗、最神秘的潜意识活动;在语言技巧上也有许多引人注目的大胆创新。《尤利西斯》以其深邃的思想内涵和大胆的艺术革新,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
15约克纳帕塔法世系 是福克纳小说创作的主体,从第三部小说《萨托里斯》开始,他以家乡为原型,虚构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地理环境。该世系以《喧哗与骚动》《我弥留之际》《圣堂》《八月之光》《押沙龙!押沙龙!》5部长篇小说为核心,涵盖了杰斐逊镇、郊区、周边的种植园和森林,叙写了五个精英家族和600多个有名有姓的人物的故事。众多人物在各部小说里交替出现,相互有所关联,使每部小说既是世系的一部分,又保持了相对独立性;集中反映了美国南方社会150年的兴衰变迁,揭示了美国南方精神与文化的没落。
16《喧哗与骚动》 美国作家福克纳写于1929年。书名出于《麦克白》,小说叙写康普生一家的没落,体现了痴人说梦式的喧嚣和混乱,体现了美国南方没落世家中人生的无意义和深刻的精神危机。小说构思巧妙,由四部分组成,各部分叙述者不同,并有意打乱叙述者出场顺序,形成了“对位式结构”;纯熟地运用意识流手法,体现出白痴、精神崩溃者、偏执狂与虐待狂不同的心理状态和语言特色,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采用“神话模式”,为作品增添了反讽色彩与深邃的寓意;在语言方面,将南方方言融入演说体散文语言中,生动形象。该小说成为备受推崇的美国南方文学杰作与广受好评的现代文学经典。
第十一章 後現代主義文學
1存在主义文学 是20世纪30年代末期在存在主义哲学基础上产生的一个文学流派,它是以文学的形式来宣传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代表作家有法国的萨特、加缪和波伏娃,美国的梅勒等。在存在主义作家笔下,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他们一方面描写资本主义世界的荒诞性,另一方面又表现人的不幸和毁灭,以及孤独、失望、恐惧的思想情绪。其艺术特征为:寓哲理于形象中,体现“文”“哲”一体;不拘一格地运用表现手法,传统和现代的并用。
2荒诞派戏剧 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法国,60年代风靡欧美诸国的一个反传统戏剧流派。法国的尤奈斯库的独幕剧《秃头歌女》标志着荒诞派戏剧的诞生,其他代表人物还有:法国的贝克特,英国的品特,美国的阿尔比等。他们的戏剧揭示了世界、人的处境和人自身的生存状态的荒诞性;常用漫画式的夸
- 26 -
张和象征手法,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和精神状态;一般没有完整连贯的故事情节和戏剧结构,没有特定的时间范畴和空间背景;人物没有性格,相互关系不明,语言颠三倒四。该类戏剧具有深刻的哲理性,为欧美社会所接受。
3新前卫戏剧运动 酝酿于二战结束后,60年代达到高潮,该运动旗下聚集了诸多人物和戏剧,如“残酷戏剧”“质朴戏剧”“环境戏剧”“生活戏剧”等。代表剧作有:阿尔托的《喷血》、盖尔伯的《贩毒》、查金的《蛇》等。理论先导是阿尔托和格洛托夫斯基,前者提出了“空间诗意”“非语言戏剧”和“与杰作决裂”,后者极端强调演员的表演和戏剧的“质朴”,轻视非戏剧因素和剧本。这些剧作的基本特征是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各种艺术元素杂糅、交织、混置,即兴、偶发因素充斥剧场之中,动作、肢体语言成为演员表演的主导,观众的参与性大大增强。
4新小说派 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的法国,又称“反小说派”或“拒绝派”,代表作家作品有:萨洛特的《无名氏肖像画》、罗伯-格里叶的《橡皮》、西蒙的《弗兰德公路》等。该派没有统一纲领和严密组织,作家的创作各有特点,观点上也各有侧重,但都激烈反对传统小说以人物为中心、虚构的故事情节、有序的结构和“陈旧”的语言。他们或主张以“物”来取代人,对“物”作细致的描写,并用表明视觉的、像摄影机一样的语言加以描绘;或主张建立一个“纯属内心世界的时间和空间”,描写人物意识深处的真实。新小说派的作品情节淡化,人物模糊,环境朦胧,时空交错,人称别致,语言新颖。该流派更新了小说艺术观念,适应了20世纪西方社会人们的心理需求。
5垮掉的一代 是二战后出现于美国、松散地结合在一起的年轻人,代表作品有凯鲁亚克的《在路上》、金斯堡的《嚎叫》等。他们深受欧洲存在主义的某些观念影响,关心个人在当代社会中的生存状态,抗议社会对他们的压抑,但往往以颓废、堕落、犯罪来表现其“脱俗”,与传统的价值和行为规范抗衡。在艺术上,他们标榜“以全盘否定高雅文化为特点”,追求无节制的自我放纵,作品结构无拘无束乃至杂乱无章,语言粗糙甚至粗鄙,风格粗犷自然,表现出焦灼、寻求、迷茫、悲凉的情调。
6黑色幽默 是20世纪60年代风行美国的小说流派,在思想上受存在主义哲学影响,因弗里德曼的作品选《黑色幽默》而得名,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和冯内古特的《猫的摇篮》堪称代表。其内涵表现了世界的荒谬、社会对人的异化、理性原则破灭后的惶惑、自我挣扎的徒劳,人们发出玩世不恭的笑声,用幽默的人生态度拉开与现实的距离,维护饱受摧残的尊严,具有悲剧主义色彩。在艺术上,作品多由散文化的场景组成,情节富于跳跃性,现实与想象相结合,生活素材被夸张、变形;人物精神世界常常趋于分裂,成为带有悲喜剧双重色彩的“反英雄”;笔法富有反讽意味,语言常打破固有习惯和规则。
7魔幻现实主义文学 是20世纪60年代兴盛于拉丁美洲小说界的一个流派,代表作家作品有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鲁尔弗的《佩德罗·帕拉莫》等。该流派借鉴欧美现代主义文学,又深深植根于深厚的民族文化传统中,以古印第安神话传说、丰富的民间文学创作、原始奇特的宗教观念与习俗、神秘壮丽的自然景观及动荡多变的社会为素材,在作品中表现拉美人民苦难的历史与现实,揭露社会的黑暗,抨击本国的独裁政治和外国侵略势力,探索民族的未来与出路。艺术上则在现实描绘中引入大量超自然因素,奇迹、幻觉、梦境甚至鬼魂形象经常出现于小说情节中,时序关系常被打乱,叙述富于跳跃性,有时场面带有象征色彩,显示出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点。
8超现实主义 是20年代中期兴起于法国的一个具有先锋特色的文学流派。它以否定一切的达达主义为先驱。该流派认为文学不是再现现实,而是要表现“超现实”,即由梦幻与现实转化生成的“绝对现实”,是现实与非现实两种要素的统一。在内容上,他们反对逻辑推理的思维活动,推崇潜意识和梦幻;在创作方法上,他们主张“自动写作法”,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找到“最纯正、最生动的表现形式”;在艺
- 27 -
术手法上,注重幽默,采用各种出乎意料的形象化比喻,追求奇特的艺术效果。代表作家作品有:法国布勒东的小说《娜佳》、艾吕雅的诗歌《和平咏》、《溺水者》,阿拉贡的散文集《巴黎的乡下人》等。
9《局外人》 法国作家加缪写于1942年,是存在主义文学的重要作品。小说的主人公莫尔索是他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一名“局外人”,他对周围世界十分冷漠,母亲的辞世,女人的爱情,以及杀人犯罪、被判处死刑,他都能超然处之,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作品深刻揭示了人和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表现了人在荒谬世界的孤立无援,身不由己。
10《鼠疫》 法国作家加缪写于1947年,是存在主义文学的重要作品。小说通过写40年代阿尔及利亚的奥兰市爆发了鼠疫,人们的种种疯狂举动,表现了深刻的思想内容:该市影射了法西斯占领下的整个欧洲,也是关于人类在劫难逃的一个寓言,鼠疫是关于人类总体生存境遇的象征表达。小说表达了存在主义的基本思想:世界是荒诞和不可理喻的,人是孤独无助的。但小说又通过里厄医生的形象,表达出一种抵抗精神——作出一个英雄的“自由选择“,去实现人的尊严与价值。
11《禁闭》 法国作家萨特写于1943年,是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性剧作。全剧展现了三个在地狱里的死者互相争风吃醋、嫉妒挑拨、互相猜忌、各不相容,表现了人与他人的关系、禁锢和自由的主题,揭示了“他人就是地狱”的存在主义哲理。剧作家通过荒诞场景和荒诞情节,形象而奇特地写出了一批荒诞人物在荒诞处境中的真实感受;展现具体境遇的极限性,通过人物的自我毁灭而确立自己,以便使“自由”在最高程度上展现出来;将哲理化为具体的戏剧冲突,为任何时代、任何国家和任何民族的观众,提供了深刻的借鉴和启示。
12《等待戈多》 法国剧作家贝克特写于1952年,是荒诞派戏剧的经典型作品。该剧分两幕,讲述了两个流浪汉爱斯特拉贡和弗拉迪米尔在树下等待名叫戈多的第三个人的到来,他们为消磨时间,语无伦次,东拉西扯地讲故事、找话题,做各种无聊的动作,但始终没有等到戈多。剧作家以戏剧化的荒诞手法,揭示了世界的荒谬丑恶、混乱无序的现实,写出了人在世界中处于孤立无援、恐惧幻灭、生死不能、痛苦绝望的境地。剧作以荒诞性的情节和语言,对后来的戏剧产生了重大影响。
13《第二十二条军规》 美国作家海勒写于1961年,是“黑色幽默”小说的代表作,写的是二战期间驻扎于某海岛上的一个美军空军大队的生活。小说分42章,每章以一个人物为中心讲述一个主要故事,再由贯穿全书的人物尤索林的经历将其串联起来,场景光怪陆离,人物性情古怪、情感冷漠、行为疯狂、不可理喻,这些构成了全书的内容,揭示了现代西方社会的荒诞性。小说的突出成就在于“黑色幽默”的运用,作家以反讽为基础的艺术构思,在创作主体与作品所表现的客体之间制造审美距离,运用逻辑悖论、相互矛盾或褒贬义相对的词汇和句子,使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结合的程度。
14《百年孤独》 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写于20世纪60年代,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作品。小说以马贡多村镇为背景,描写布恩蒂亚家族七代人的命运,从而折射出拉丁美洲一个多世纪的历史进程。作者以生动、富于幻想的笔触,勾画出这片神奇大陆上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反映了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深入揭示了该区人民的精神特征,具有气势恢宏的史诗性。作家揭示出,孤独的本质是人民因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而产生的绝望、冷漠和疏离感,它是家族衰败、民族落后、国家灭亡的根源。小说在艺术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书中有着大量的奇迹描绘、鬼魂形象和荒诞不经的情节,弥漫着浓郁的魔幻氛围;采用倒叙手法,但情节铺展的逻辑起点却是“现在”;以环形结构传达出巨大的沧桑和悲凉;运用象征手法,对现实进行刺探。该小说在世界各地受到一致称赞,赢得了巨大的声誉。
15《佩德罗·帕拉莫》 墨西哥作家鲁尔弗写于1955年,是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的重要作品。小说以主人公佩德罗·帕拉莫劣迹昭彰的一生为线索,揭露了地主庄园制的罪恶和黑暗。小说完全不顾正常的时
- 28 -
空观念,时序随意颠倒,场景切割、转换频繁,突破生与死的界限,活人与鬼魂同时出现,现实与梦幻互相渗透,意识同潜意识彼此交织,情节、场面带有象征、暗示性,大量运用内心独白的手法。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构筑了一个虚实相间、真假难辨、光怪陆离的艺术世界。
16《洛丽塔》 美国小说家纳博科夫写于1955年,是后现代主义文学名闻遐迩的经典。小说包括“序言”和“正文”两部分,“正文”以第一人称叙述了中年男子亨伯特和少女洛丽塔的恋爱悲剧故事。这部小说争议颇多,作家在作品中探讨了记忆与时间、意识与现实、虚构与真实的关系,结构、文体和叙事极为复杂。这部小说又是文本的文本:从主人公的角度对作家作品的简单引用和提及;通过某些特定母题向作者心仪的作家致敬;通过人物、结构、文体等层面的滑稽模仿来讽刺作者反对的作家作品。整部作品的文体揶揄模仿了忏悔录、色情文学、公路文学、侦探小说等,使文本具有模棱两可的不确定性和极大的颠覆性。
一稿[11102042324] 二稿[12032941631]
- 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