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23 14:18:2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Evil
临床药理重点总结
1、临床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作用规律和人体与药物间相互作用过程的一门交叉学科。它以药理学和临床医学为基础,阐述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毒副反应的性质和机制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的规律的规律等,以促进医药结合、基础与临床结合,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高治疗水平,推动医学与药理学发展为目的。 2、临床药理学研究的内容有:药效学、药动学、毒理学、临床试验、药物相互作用。 3、药物相互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合并或先后序贯使用时,所引起的药物相互作用和效应的变化。
4、临床药效学:药物对机体的影响或机体的变化。
5、临床药动学:主要研究药物的体内过程及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6、临床药理的四个职能:①新药评价和上市药物的再评价:首要任务
②对ADR进行监督与调研 ③临床药理学教学培训 ④开展临床药理服务工作
7、临床试验的常用方法:对照、随机、盲法试验、安慰剂。
8、临床药理学试验遵循Fisher提出的三项基本原则:重复、随机、对照。
9、临床试验的主要任务:①对新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做出科学评价,通过血药浓度监测调
整给药方案,安全有效的使用药物
②监察上市后药物不良反应,保障人民用药安全
③通过医疗与会诊,合理使用药物,改善病人的治疗
10、我国临床试验分四期:
⑴Ⅰ期临床试验:是在人体进行新药研究的起始期,主要目的是研究人对新药的耐受程度,了解新药在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提出新药安全有效的给药方案。对象:健康人
⑵II期临床试验:为随机盲法对照临床试验,由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进行临床试验。其目的是确定药物的疗效适应证,了解药物的毒副反应,对该药的有效性、安全性作出初步评价。 对象:靶疾病的患者
⑶Ⅲ期临床试验:是Ⅱ期临床试验的延续,目的是在较大范围内进行新药疗效和安全性评价。要求在Ⅱ期临床试验的基础上除增加临床试验的病例数之外,还应扩大临床试验单位。多中心临床试验单位应在临床药理基地中选择,一般不少于3个,每个中心病例数不少于20例。各项要求与II期相似,但一般不要求双盲。
⑷Ⅳ期临床试验:也称上市后监察。其目的在于进一步考查新药的安全有效性,即在新药上市后,临床广泛使用的最初阶段,对新药的疗效、适应证、不良反应、治疗方案可进一步扩大临床试验,以期对新药的临床应用价值做出进一步评价,进一步了解的疗效、适应证与不良反应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包括扩大试试验、特殊对象临床试验、补充临床试验。 11、国际上关于人体试验第一份正式文件是《纽伦堡法典》,《赫尔辛基宣言》成为指导人体试验的权威性纲领性的国际医德规范。
12、临床药动学:即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模型,定量的描述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随时间变化的动态规律。主要研究药物的体内过程及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药物体内过程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即ADME四个基本过程。代谢和排泄都是药物在体内逐渐消失的过程,统称为消除。
13、吸收:药物自给药部位(经细胞组成的屏蔽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药物作用的快慢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与其吸收速度相关
分布:药物吸收后随血液循环到各组织器官的过程。
代谢:即生物转化、药物代谢,药物在体内发生化学结构的改变。 排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通过排泄器官排除体外的过程。 14、转运:
⑴主动转运:逆浓度差转运、消耗能量、需要载体、饱和性、竞争性
⑵被动转运:①简单扩散:顺浓度差转运、不消耗能量、不需要载体、无饱和性、无竞争性
简单扩散受到药物的溶解性和解离性等理化特性的影响
②易化扩散:顺浓度差转运、不消耗能量、需要载体、饱和性、竞争性
15、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
⑴药物方面:药物的理化性质(脂溶性、解离度)、剂型(药物颗粒径大小、赋形剂种类)、药物的相互作用
⑵机体方面:胃肠PH、胃内容物、胃排空速度和肠蠕动、首关效应、给药途径(口服给药是最常用、最安全的)。
16、首关效应:又称首过消除,是指某些药物首次通过肠壁或肝脏时被其中的酶所代谢,使体循环要量减少的现象。药物在肠道吸收后,通过肝门静脉进入肝脏,部分药物在通过肠黏膜及肝脏时被灭活代谢,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药效也随之下降的现象。 17、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 ⑴血浆蛋白结合率:血中与蛋白结合的药物占总药量的百分数。药物吸收入血后都可以不同程度的与血浆结合蛋白结合,弱酸性药物主要与血浆白蛋白结合,如碱性药物与α1酸性糖蛋白结合。结合型药物无药理活性、游离型有。药物与血浆白蛋白结合的过程是可逆的。暂时失活、可逆性、动态平衡、临时储库特异性低、竞争结合、置换现象,血浆蛋白过少或变质→蛋白结合率↓,易中毒
⑵细胞屏障(血脑、血眼、胎盘):血脑屏障作用强,胎盘屏障作用弱。
⑶器官血流量与膜的通透性(再分布:药物先分布于血流量大的组织器官,随后向其他组织器官转移的这种现象) ⑷体液的pH和药物的解离度 ⑸与组织蛋白的亲和力 18、生物转化:
Ⅰ相:氧化(oxidation)、还原(reduction)、水解(hydrolysis)→极性增加,大多数药物失活。主要酶:肝药酶(cytochrome P450, CYP)→选择性低、活性有限;变异性较大,个体差异大;易受药物诱导或抑制。
Ⅱ相:结合(conjugation)→极性进一步增加。主要酶:葡萄糖醛酸转移酶
19、肝脏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又称肝药酶。 ⑴酶的诱导剂:某些化学药物能提高肝微粒体药物代谢酶的活性,从而提高生物转化的速率,此现象称酶的诱导。如:苯巴比妥、其他巴比妥类、苯妥英钠、卡马西平、利福平、水合氯醛。
⑵酶的抑制剂:某些化学药物能抑制肝微粒体药物代谢酶的活性,从而减慢生物转化的速率,此现象称酶的抑制。如:别嘌醇、氯霉素、异烟肼、西咪替丁、磺胺苯吡唑。 酶诱导剂可使合用药物的效应减弱,而酶抑制剂可使合用药物效应增强 20、药物的排泄途径:肾排泄(肾脏是最主要的排泄器官)、胆汁排泄、肠道排泄、唾液、乳汁、汗液、泪液。
21、药动学房室模型:⑴开放性一室模型
⑵开放性二室模型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22、主要药动学参数及临床意义:
(1)半衰期t1/2: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按一级速率消除的药物t1/2为一恒定值。它有助于设计最佳给药间隔,预计停药后药物从体内消除时间以及预计连续给药后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
(2)表观分布容积Vd:是指体内药物总量按血浆药物浓度推算时所需的体液总容积。假设体内药物均匀分布时,由血药浓度推算得到的药物分布体液容积,单位为L或L/kg
Vd=A(体内总药量)/C(血药浓度)
Vd意义:可以推断药物在体内的分布程度和组织中的摄取程度。
① 用来估算血容量及体液量:5L→分布于血液,10-20L→细胞外液,40L→全身体液,
>40L→某一器官内浓集
②反映药物分布的广泛性或与组织结合的程度 ③根据药物的分布容积调整剂量
(3)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药物从零时间至所有原形药物全部消除这一段时间的药-时曲线下总面积,是计算生物利用度的基础数值,AUC与吸收后体循环的药量成正比,反映进入体循环药物的相对量、反映药物进入血循环的总量。 (4)生物利用度(F):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程度和速度。 影响F的因素:①吸收前的药物降解 ②吸收后的首过消除 F绝对 = AUC(po)/ AUC(iv)×100% F相对 = AUC(试验)/ AUC(参比)×100%
(5)总清除率CL:又称血浆清除率,是指体内诸消除器官在单位时间内清除药物的血浆容积。单位时间内有多少毫升血中所含的药物被清除,是正确估算药物从体内消除速度的唯一参数。假设生物利用度完全:给药速率 = CL×Css
(6)稳态血药浓度Css(坪值)与平均稳态血药浓度:属于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在恒
量恒速重复多次给药4-5个t1/2后,给药量与消除量达到动态平衡,体内药物的总量不再增加而达到稳定状态,曲线趋向平稳,此时的血药浓度称为稳态血药浓度。Css的时间仅取决于半衰期,与计量、给药间隔无关。 Css意义 ①其高低与给药总量成正比
②其波动幅度与给药间隔成正比
③达到稳态浓度的时间与t1/2成正比
(7)达峰浓度Cmax:药物经血管外给药吸收后的血药浓度最大值 (8)达峰时间tmax:达到药峰浓度所需的时间
(9)负荷剂量(loading dose,DL):为了使血药浓度迅速达到所需要的水平,在常规给药前应用的一次剂量。
23、治疗药物监测(TDM):又称临床药动学检测,是在药动学原理指导下,应用灵敏快速的分析技术,测定血液中或其他体液中药物浓度,分析药物浓度与疗效及毒性间的关系。
(其主要任务是通过灵敏可靠的方法,检测病人血液或其它体液中的药物浓度,获取有关药动学参数,应用药代动力学理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案的制定和调整,以及药物中毒的诊断、治疗,以保证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24、治疗药物监测实施的临床指征:
⑴药物的有效血药浓度范围狭窄,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相近 ⑵有些药物同一剂量可能出现较大的个体间血药浓度差异 ⑶具有非线性药动学特性
⑷心、肝、肾、肠道疾病引起ADME显著变化者,肝肾功能不全或衰竭者使用主要经肝代谢消除或肾排泄的药物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