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风筝》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4/16 2:03:3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风筝》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

【教学设想】

本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的鲁迅的文章,由于他们不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而且文章中疑难的问题较多,所以学起来有一定难度。再加上初中生平时对冲突误解中的亲情体会不到或不深,所以要求学生通过朗读来感知文本,以品味重要词句来落实重点,理解主题;通过自主质疑、合作探究来启迪思考。同时借助于多媒体教学手段,力求在教学中体现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体现课堂民主、师生平等对话的教学理念。

教学思路:导入-----简介作者及背景--------出示目标------听读整体感知--------研读课文(一)寻找误解和冲突------研读课文(二)封建教育思想,自我反省精神------合作探究-----品味语句含义,渗透思想感情------体验反思----拓展延伸(从文本到生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品味语句,理解重点词句的语境意义。

德育目标: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就改的可贵精神,体会鲁迅“反封建斗士”的初步思想。

能力目标:感受语言文字的含义能力,批注法的规范提升。 【教学基本流程】

一、作者、作品简介

多媒体显示: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封建破落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1902年去日本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大胆揭露吃人的封建礼教,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猛烈抨击封建文化和封建道德,成为新文学运动的伟大旗手。20世纪20年代陆续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从1927年到1935年,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而已集》等杂文集。鲁迅为中国革命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野草》,散文诗集。收入1924~1926年所作23篇散文诗,书前有题辞一篇。以曲折幽晦的象征表达了20年代中期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有的篇目表达了对现实的失望与愤懑,如《这样的战士》《淡淡的血痕》《一觉》等;有的描绘了对自我深刻解剖之后的迷茫心境,如《影的告别》《死火》等;有的写出了对未来的疑惧,深刻表现出作者的人生哲学,如《希望》《死后》等。语言俏奇瑰丽,意象玄妙奇美。

二、文本阅读

(一)写了什么?请同学们听读课文,看看本文写“我”回忆了有关《风筝》的什么故事?要求边听边用一段话来概括课文的内容。师范读。

1.课文记叙了“我” ( )了弟弟的( ),后来我知道自己( ),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 ),我的心只得( )。

或者(2. 文章说的是小时候小兄弟最喜欢放风筝,“我”不准小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艺,行为十分粗暴。待到长大后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鲁迅醒悟过来,自己当年的行径,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虽然事隔久远,鲁迅还是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二)、怎么写的?

⑴下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快速默读全文,边读边思考下列各题。(放幻灯) 1、这篇散文1-2自然段写了什么?

2、 3-4自然段写了什么?(1) 读第三段;用不同符号划出我和弟弟对风筝的态度 (2).读第四段;用不同符号划出发现弟弟偷做风筝后我和弟弟的神态和动作。(3)我为什么那样做,弟为何不反抗?

3、 5-11自然段写了什么? 读第五至十一段;用不同符号划出我是如何省悟和补过的及弟弟知道有这么一件事后的神态。

4、12自然段写了什么?

小结:1.鲜明的对比手法,使文章情节曲折,中心突出。2.语言鲜活,用词精当 (三)、写的目的(中心思想探究) 学生默读全文,精读课文,在圈点勾画中找出本文难以理解的问题,全班同学讨论解决,教师作必要的点拨指导。

1.教师分发文字资料,指导学生圈点勾画。资料内容如下: 对课文作圈点勾画评注的学习可以分三个层次:一是疏通性的圈点勾画,目标是读通课文;二是思考性的圈点评注,目的在于提出质疑,引发思索;三是评论性的圈点评注,目的是让学生在开启思维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见解。

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并参照平时通用的读书符号形成自己的圈点勾画的符号系统,作为圈点勾画的符号,应简洁醒目,意义明确,使用时不应随意变动,以便于对文章的重读与复习。下面的符号系统是不少人在阅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仅供参考。 批注法(圈点勾画) ——符号系统

1. 表示描写得精彩或论述得好; 2.——表示作者的观点、看法;

3. 表示文章的要点或中心思想; 4. 打算摘抄的内容;

5. …… 表示要着重理解的字、词、句; 6.?表示有疑问或暂时不理解之处; 7.??表示有疑惑需作认真思考之处; 8.!!表示精辟、赞赏; 9.△△ 表示应注意的地方;

10.★ ★ 表示应熟记、背诵的地方; 12.[ ]表示要查考、注解的地方; 13.○○表示需疏通的生字和生词。 …………

当然,还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临时设置一些符号。

2.指导学生对课文圈点勾画,把阅读中的感受、体会或疑问标记出来。

3.以小组为单位,各组汇集问题。教师将所有问题归类,按照由浅入深的层次归类,或按局部到总体的方式归类,或按照问题所在的段落分组。

4.按照问题所在的段落分组,可把问题分为4组,1~2段的疑问为一组,3~4段的疑问为一组,5~11段的疑问为一组,12段的疑问为一组。

5.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研究问题,教师巡视指导,然后抽两组向全班汇报,有不同意见,全体同学讨论解决,教师加以评述。 第二课时 6.内容研讨

第一组问题。

1.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明确:根据上下文,就可以理解。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温和的春二月,而北京却是肃杀的严冬。故乡的风筝时节,杨柳发芽,山桃吐蕾,而北京,\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所以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这一幕永远无法补过。说\惊异和悲哀\,从结构上说,是为了引出下文。

2.\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为什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 明确: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第二组问题

1.找出文章生动描写小兄弟对风筝入迷的情状的语句,分析这些描写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相关的句子有:(1)他没有风筝,就眼巴巴\呆看\着人家的风筝在空中飘游而\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2)他时而为人家的风筝突然跌落下来而\惊呼\;他时而又为人家的风筝因\缠绕解开\而\高兴得跳跃……\

小兄弟\多病,瘦得不堪\,怪可怜的。放风筝,去春光明媚的野外活动活动,本是大有好处的,可是因为兄长不允许,只能呆看人家的风筝,他\惊呼\跳跃\,天真活泼的儿童天性跃然纸上,小兄弟入迷的情状描写得越细致生动,越能加重对剥夺他放风筝权利的封建家规的控诉力量。这里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同情,对自己深深的自责。

2.用自己的话描述\风筝事件\,在对\我\的描写中,流露了什么感情? 明确:描述略。

小兄弟喜欢风筝,\在我看来却是笑柄,可鄙的\;小兄弟偷做风筝,隐隐写出了儿童的动手能力。上文写蟹风筝、蜈蚣风筝、瓦片风筝,小兄弟做的却是蝴蝶风筝,可见他聪明伶俐,动手能力强。而\我\却犹如凶神恶煞,以破获秘密为满足,以摧毁小兄弟的心血为胜利,那\傲然走出\的步态神气活现,鲁迅是在自责当年扮演了冷酷无情的精神虐杀者的角色,言辞中流露了同情、后悔与自我谴责之意。

第三组问题。

1.\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作者为什么说\不幸\?

明确:联系\惩罚\一词,就比较清楚了,因为自己一向以为管小兄弟管得对,现在见到书上的道理,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受到惩罚了,对旧\我\来说,良心遭受了谴责,可谓\不幸\

2.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具体指前文的哪件事?

明确:指\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认为是\笑柄\可鄙的\;发现小兄弟偷做风筝,\我\把他快要完工的风筝抓断踏扁了。

3.如何理解\精神的虐杀\?

明确:从游戏的意义上看,\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不准儿童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的天性。一个纯洁无邪的孩子,他的正常天性,他的合理的愿望,只是因为有悖于大人们的\信条\,就不能发展,就得不到实现,甚至要为此付出代价,这使人痛切地感受到其中包含着某种具有悲剧意味的东西。被糟践的虽然只是一只风筝,可是同时受到伤害的却是一颗本来应该受到爱抚的稚嫩的心。作者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