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对食物的影响 - 图文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0 13:12:3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目录

一、 中国的地理环境对中国饮食的影响

1. 中国南北方地理环境差异比较 2. 中国各地的饮食

1) 各地的饮食文化 2) 南北方饮食的差异

3) 特殊地区的地理环境对饮食的文化3. 中国的营养缺乏与结构失衡

二、 世界的地理环境对其饮食的影响

1. 东西方地理环境差异 2.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

三、结语

5

一、

中国的地理环境对中国饮食的影响

1. 中国南北方地理环境差异比较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人口众多的国家。我国的最北境在黑龙江省漠河附近的黑龙江江心,位于北纬53°31′;最南境为南沙群岛的曾母暗

沙,位于4°附近。南北相距5500千米。

从海陆分布看,我国位于全球最大陆地与最大海洋之间,因而季风气候显

著,加以青藏高原的影响,使季风气候更加发达,季风在一年内的交替与进退,对我国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地域差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东部海洋性湿润气候至西部大陆性干旱气候间水平变化使得自然景观的经度方向的干湿带性差异颇为显著。我国大陆东海岸带的地理位置,使得西风带影响微弱。 我国的北方与南方的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北回归线穿过华南地区。由于不同纬度的太阳高度、理论昼长、日地距离不同,使理论辐射量也有所不同。各纬度上的太阳高度角与理论昼长的季节变化,使理论辐射量相应地发生季节变化。夏至时,太阳正射北回归线,我国南方北回归线一带太阳高度角大而北方小,但理论昼长却是北方长南方短,结果南方与北方的理论辐射量差别并不太大。冬至时,太阳正射南回归线,我国各地的太阳高度角和理论昼长都比夏至小且南方比北方大,结果理论辐射量普遍比夏至少且南北差异大。虽然这都是各纬度大气上界出的理论辐射量的季节变化,但这正是我国夏季普遍高温且南北温差小,冬

季普遍低温且南北温差大的重要原因。 我国气温分布总的特点是北冷南热。年平均气温由南向北逐渐降低,从南海诸岛的25℃以上到黑龙江省北部约-5℃,南北相差达30℃以上。西部地区由于地形的影响,南部的青藏高原年平均气温多在0℃以下,而北部的塔里木盆地等却多在5℃以上。1月是最冷月,1月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分布密集,纬度效应明显。黑龙江省最北部,1月气温低于-30℃,台湾南部和海南岛南部则在20℃以上,平均每向北跨1个纬度,1月气温降低1.5℃。全国大部分地区7月最热。7月平均气温20℃-28℃,南北气温差异不大,东部地区平均跨1个纬度,气温差0.2℃左右。淮河流域以南,基本上在28℃-30℃之间。全国著名的高温中心,是深居内陆的吐鲁番盆地。我国各地四季分配长短不一,大体是北方冬长

夏短,南方东短夏长。 中国地理中水文要素也有明显的南北分异。年际变化通常用径流变差系数(Cv)和实测最大与最小年平均径流的比值来表示。我国径流变差系数最大的地区是华北一带。华北平原的Cv值一般都大于1,最大可超过1.3。次高区为内蒙古中部、阴山北部地区,其Cv值也大于1,最大的亦可超过1.2。再次为松辽平原、三江平原和西北的塔里木与准葛尔盆地地区。Cv值最小地区是常年出于西风带控制的新疆伊犁河流流域。南方夏季风比较稳定的地区Cv值也较小,四川盆地西部Cv为0.2左右,西南大部分地区为0.3-0.4。而年降水量相对较少的四川盆地、南阳盆地和海南岛西部地区,Cv则比较大,可达0.6。淮河流域大部分地区为0.6-0.8。年径流量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比值与径流变差系数(Cv)的变

6

化趋势基本一致。Cv大的北方诸河Km也大,Cv值较小的南方诸河,Km值也比较小;集水面积较大的河流,其Km值亦较集水面积较小的河流为小;干流

Km值比支流为小。 在纬度、海陆位置和地形因素影响下,我国气候从西北向东南由干到湿,自北而南由冷到热,这样的水热分布规律,决定着我国土壤与风化壳的地球化学过程由西北向东南、由北向南逐渐加强。青藏高原及西北高山地区,为第四纪以来的强烈隆起区,风化过程与成土过程均处于初始阶段。发育了碎屑状风化壳和年幼的高山土壤;西北内陆干旱地区,水分稀缺,阻滞着地球化学过程的顺利发展,在土壤与风化壳中石灰与石膏以及其他易溶性盐类均得以保存,形成含盐风化壳和盐渍干旱土;半干旱地区雨量稍多,土壤风化壳具有明显的钙化过程,发育了碳酸盐风化壳和草原钙积干旱土、半干润松软腐殖土,前者如棕钙土、灰钙土,后者如黑钙土、栗钙土等。东部湿润地区雨量丰沛,在排水良好的情况下,地球化学过程大大加强,土壤与风化壳中不仅易溶性盐类多被淋失,就是难于迁移的硅、铝、铁等元素,在一定条件下也发生迁移和聚积,粘化过程和富铝化过程占统治地位,发育了硅铝风化壳,发育的土壤为湿润硅铝土、铁硅铝土和铁铝土,自北而南,随热量增加,粘化过程和富铝化过程加强,主要地带性土壤由寒棕壤

递变为暗棕壤、棕壤、黄棕壤、黄壤、红壤、赤红壤和砖红壤。 我国植被水平分布的水平分布纬度地带性规律,可分为东部和西部两种情况。东部湿润区植被分布的纬度地带变化,自北向南形成了不同的纬度植被带,寒温带针叶林,位于大兴安岭北部,分布着大面积兴安落叶松林,间或混有樟子松林。温带针叶树-落叶阔叶树混交林带,包括长白山和小兴安岭,本带阴湿生境中分布着槭、椴等落叶阔叶杂木林,在排水良好、阳光充足的生境分布着蒙古栎林,间或有成片的红松林,但红松多与杂木林混交,特别是在地带北部形成红松-落叶阔叶树混交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分布着多种栎林。过度性亚热带含有常绿阔叶林,包括泰巴山区和淮阳丘陵山地、长江中下游平原。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以常绿栎林为主,东部含喜湿树种,西部由耐旱树种组成,亚热带是我国常绿果树产区,主产柑橘类,枇杷、杨梅等,经济树木有油桐、茶等。南亚热带雨林性常绿阔叶林带,在砖红壤性土生长含有大戟科、罗汉松科等热带树种。我国热带季雨林、雨林带面积狭小,在热带开阔谷地或丘陵砖红壤上分布着半常绿季雨林。常绿阔叶雨林仅见于湿润较暖小环境。热带作物有巴西橡胶、椰子、

腰果、槟榔等。

中国面积广大,南北方差异明显。中国的气象与气候、水文、土壤和植被分

布的纬度地带性差异反应了南北方的显著区别【1】。 2. 中国各地的饮食 1) 各地的饮食文化

四大菜系:川、粤、苏、鲁

八大菜系:川、粤、苏、鲁、闽、浙、徽、湘

十大菜系:川、粤、苏、鲁、闽、浙、徽、湘、京、沪

7

三大河流的四大菜系:

长江:川菜 黄河:鲁菜 珠江:粤菜

中国菜式的擅长及特点

中国菜肴的主要特点:选料讲究、刀工精细、配料巧妙、烹调方法多样、菜肴的滋味丰富、菜肴的品种繁多、精于用火候、讲究盛装器皿。

川菜的主要特点、擅长、主要代表菜

四川菜包括:重庆、成都一带的菜肴还包括江津、自贡、会山、乐山。(北菜川烹、南菜川味)

擅长:小煎、小炒、干烧、干煸、讲究色、香、味、形、器。调味多用辣椒、花椒、胡椒、以酸辣、麻辣、怪味著称。

主要代表菜:回锅肉、鱼香肉丝、樟茶鸭子、宫爆鸡丁、麻婆豆腐。

特点:选料严谨、刀工精细、讲究烹制、注重调味、花色多样、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常用味型:咸鲜、咸甜、鱼香、红油、豆瓣、麻辣、糊辣、酸菜、椒麻、家常、椒盐、怪味、姜汁、蒜泥、糖醋、芥末荔枝、麻酱、葱油。

鲁菜的特点、擅长、主要代表菜

济南菜包括:济南、德州、泰安、胶东一带的地方菜肴发展起来。 擅长:爆、烧、炒、炸、扒以烹制海鲜闻名注重清汤和奶汤的调制。

特点:选料严谨、刀法细腻、突出鲜味、讲究调汤、花色多样、味道清谈。 主要代表菜:德州扒鸭、靠大虾、清汤燕窝、红烧海螺、锅烧圆蹄。

粤菜的特点、擅长、主要代表菜

广东菜包括:广州、潮州、东江等名菜发展而成。 擅长:煎、炒、焗、炸、烧、烤、酥、熏、烩、烘

常用味型:鲜、生、脆、淡、注重色、香、味、型、器

讲究五滋六味:香、松、臭、肥、浓。酸、甜、苦、辣、咸、鲜。 特点:取料面广、刀工精细、调料丰富、烹调考究、花色繁多。

主要代表菜:龙虎豆、片皮乳猪、冬瓜盅、蚝油牛肉、脆皮鸡、东江豆腐煲。

苏菜的特点、擅长、主要代表菜

江苏菜包括:淮扬、扬州、苏州、南京、地方菜发展而成。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