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3 19:48:2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密死在家中。
八、
1.赵襄王/学御于王子期。
2.(1)不久,一会儿 (2)换,更换 (3)凡是
3.(1)技术已经全教给你了,(但你)在使用时出了错。 (2)现在您落后时想赶上我,领先时又怕被我赶上。 4.B
5.我们做任何事情皆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抛弃杂念,集中精神)。(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赵襄王向王子期学习驾车,学了不多久,就和王子期驾车比赛,换了三次马,三次都落在了后面。襄王说:“你教我驾车,没把技术全教给我。”王子期回答说:“技术已经全教给你了,(但你)在使用时出了错。凡是驾车赛马,最要紧的是马套在车上舒适安顺,人的精神和马相协调,之后才可以追上跑得快的,到达远方的目的地。现在您落后时想赶上我,领先时又怕被我赶上。实际上赶马上路,远途竞赛,不在先就在后,而不论领先还是落后,您的精神都集中在我的身上,还怎么和马相协调呢?这就是您落后的原因。”
原创预测 一、
1.而/陆子静/以尊德性为主。
[解析] 本题考查划分句子朗读停顿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语句。先翻译语句“而陆子(象山)则以静心修养德性为主”,然后在现代汉语的语境下划分停顿。“断句”要注意句中的语气词,如“而”,表转折,一般在其后面停顿;还要注意句中的短语,如“以……为”,短语中间不能停顿。最后,还要注意题目后面括号里“划两处”的要求,确保断句的数量符合要求。
2.D [解析] 本题考查辨别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分析句意,以此分辨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A项,加点词都是“过于”的意思;B项,加点词都是“跟从”的意思;C项,加点词都是“拿着”的意思;D项,应分别解释为“改变”“交换”。
3.(1)吴澄等到母亲就寝后,又燃灯继续读书。 (2)所以做学问必须以德性修养为根本。
[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语句的能力。完成此题,先通读语句,初步把握内容,特别要留心其中的主要词语,如(1)句“寝”“燃火”;(2)句“故”“以……为”等。翻译时,采用直译的方式逐字翻译,然后依照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予以调整、删减、增添等,使之内容明确,语句通顺。
4.示例一:“母忧其过勤,节膏火,不多与”,衬托吴澄学习勤奋。 示例二:许衡教授弟子《朱子小学》等书,衬托吴澄教书因材施教。 示例三:“诸生有不谒告而从之南者”,衬托吴澄深得弟子的喜爱。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与分析写作手法的能力。可阅读选文,明确运用衬托手法的语句,如“母忧其过勤,节膏火,不多与”,“许文正公衡为祭酒,始以《朱子小学》等书授弟子,久之,渐失其旧”,“诸生有不谒告而从之南者”。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选取其中一例分析其作用即可。
5.聪明、勤奋好学、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知识渊博。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阅读选文,明确吴澄所做之事,如“三岁,颖悟日发,教之古诗,随口成诵”,显示出其聪明的特点;再如“澄候母寝,燃火复诵习”,显示出其勤奋好学的特点;“又尝为学者言”,显示出他学识渊博的特点。
【参考译文】
吴澄,字幼清,抚州崇仁人。三岁时,一天比一天聪明,教给他古诗,随口就能背诵。五岁时,每天受课千余言,(总是)夜里读书到第二天早上,母亲担心他过于勤奋,就节用读书照明用的灯油,不多给他。(但是)吴澄等到母亲就寝后,又燃灯继续读书。九岁时,与其他子弟参加乡校考试,吴澄常常名列前茅。长大成人以后,学习经、传,特别知道在圣贤之学上用功,曾经参加进士考试,未考中。
至大元年(1308),朝廷征召他为国子监丞。在此之前,文正公许衡做国子监祭酒,用《朱子小学》等书教授国子监生,过了一段时间,逐渐变得有失陈旧了。吴澄到任后,每日早晨在堂上点上蜡烛,国子监生按次序接受学业,下午太阳偏西,吴澄就退居日常居所,但是拿着经书来向他请教疑难的人,接踵而至。吴澄根据学生的天赋,反复讲解,循循善诱,常常到半夜,无论寒暑都不改变。
他曾经对学生说:“朱子(熹)主要是在探求天理中得到学问,而陆子(象山)则以静心修养德性为主。如果求学不以德性修养为本,则其中的弊端必然是偏重于语言文字的训诂的末学,所以做学问必须以德性修养为根本,这差不多是对的。”后来吴澄辞司业之职离开了,从学的国子学生中,有不少不告假也随先生南行。
二、
1.受教三日∕初不奉行∕废命不忠∕岂非过邪?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先大致翻译,抓住虚词和句式特点,注意句子意思的完整性。“受教”和“奉行”“废命不忠”为三件事;注意句首虚词“岂”,在其前断开。
2.(1)受屈辱 (2)逮捕,拘押 (3)怎么 (4)像雨点那样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解答此题要先了解句子的意思,再根据句意分析词意。 3.(1)这个小孩子是义士,不应当逼迫他。
(2)彭脩用身子掩蔽保护太守,被流矢射死,而太守得以保全。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时先通读语句,注意重点词语“宜”“为”“全”等,采用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法翻译,再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进行调整。
4.认识到主簿钟离意之所以敢进谏是因为自己判罚有误,所以接受了彭脩的劝谏。
[解析] 此题考查内容理解。先找到原文,再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原文是彭脩说的话“昔任座面折文侯,朱云攀毁栏槛,自非贤君,焉得忠臣?今庆明府为贤君,主簿为忠臣”。这句话打动了太守宰祐。再结合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5.这是侧面描写,说明是彭脩的行为感化了贼人,并通过贼人的行为和语言,突出了彭脩“仁义”“勇敢”的高尚品德。
[解析] 此题考查文章的写作手法及其作用。文章写作手法主要有对比、衬托、象征、托物言志、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相结合、欲扬先抑、情景交融、卒章显志等。确定所用写作手法后再根据写作手法的作用回答即可。
【参考译文】
彭脩,字子阳,会稽毘陵人。十五岁时,父亲任郡吏,休假时,带彭脩一道回家,在路上被盗贼劫持。彭脩在困迫之际,拔出佩刀抓住强盗头目说:“父亲受辱,儿子不活,你不怕死吗?”盗贼互相喊道:“这个小孩子是义士,不应当逼迫他。”接着向他道歉,然后离开了。乡里的人都称赞他。
后来到郡里做功曹。当时,西部都尉宰祐代理太守,因为很小的过失逮捕了吴县监狱的官员,准备杀掉他。主簿钟离意极力劝阻,宰祐大怒,让人捆了钟离意,要治他的罪,小吏们没有人敢说话。彭脩推门直接进去,拜倒在大堂上说:“您对主簿发雷霆般的大火,请您说说他的罪过。”宰祐说:“他接到教令三天,起初不执行命令,这是对上司不忠诚,难道不是罪过吗?”彭脩于是行拜礼说:“从前任座当面指出文侯的过失,朱云用手拉断了大殿的栏杆,要不是有贤明的君主,哪里会出现忠臣?现在很高兴你是贤明的太守,主簿是忠臣。”宰祐于是赦免了钟离意的责罚,赦免了监狱官员的罪责。
后来州里征召他为从事。这时,贼人张子林等几百人作乱,郡里向州里打报告,请求任用彭脩为吴县令。彭脩与太守同去讨贼,贼人望见太守、彭脩的车马,争着射箭,飞箭如落雨一般。彭脩用身子掩蔽保护太守,被流矢射死,而太守得以保全。贼人向来知道彭脩的恩信,因此杀了用弩射死彭脩的那个人,其余的贼有的投降了,有的逃散了。说:“我们是为了彭君而降,不是为太守所服啊。”
三、
1.爱吾庐者/拙斋先生读书处也。
[解析] 本题考查划分句子朗读停顿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语句。先翻译语句“爱吾庐是承斋先生读书的地方”。然后在现代汉语的语境下划分停顿。
2.A [解析] 本题考查辨别文言实词解释正误的能力。完成此题,应先初步了解语句的内容,以便明确加点实词的意思或用法。A项,“举”是“中举”的意思。
3.(1)把自己所学的知识教授给学生,终其一生(做的就是这件事)。 (2)让(儿孙)写作诗歌文章,以圈点批改(他们的作品)为乐趣。
[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语句的能力。完成此题,先通读语句,初步把握内容,特别要把握句式特点,翻译时,采用直译的方式逐字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进行调整、删减、增添等,使之内容明确,语句通顺。
4.①博览群书,身体力行。②安贫乐道,不慕荣华。③教诲子孙,乐此不疲。④凭借读书授课,意在修养身心。⑤勤奋著书。⑥热情好客。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结合文段内容来概括其人物形象。比如:由“拙斋学于宜兴杭生,通五经
四子书,泛览百家,为诗、古时文,然以躬行为务”可知他的“博览群书,身体力行”;由“破屋数椽,不蔽风日”可知他的“安贫乐道,不慕容华”;由“有四子一孙,各授一经,日与辨析疑义。使为歌诗文辞,点笔以为乐”可知他的“教诲子孙,乐此不疲”;由“客有至者,则延入”可知他的“热情好客”。
【参考译文】
承君,名任,字是常,自号拙斋先生。他的父亲承兑,因为孝顺而闻名,事迹记录在当地的郡县志中。
承拙斋在宜兴杭先生那里学习,精通“五经”“四书”,广泛地阅读诸子百家的著作,写作诗歌、古时文,并把亲自做事当作自己的追求。被增补为县学生员,九次参加乡试,都没有考中。把自己所学的知识教授给学生,终其一生(做的就是这件事)。他写了《爱吾庐记》来自述心志,其中说:“爱吾庐是承斋先生读书的地方。只有几间破旧的房屋,不能遮蔽风雨和阳光;庭院狭小,没有奇葩异卉可以娱乐眼目。有几千卷书,先生日夜都在那里讲习。有四个儿子一个孙子,向每人传授一本经书,每天和他们研讨有疑义的地方。让儿孙写作诗歌文章,以圈点批改(他们的作品)为乐趣。没有童仆可以使唤,有到爱吾庐的人,就请他们进来,用粗陋的饭食来招待他们,跟他们谈论古代圣贤,就好像在几案边(与古圣贤)会面一样。先生把推究事物的原理、获取知识当作基址,把身体力行当作厅堂内室,把克制愤怒、遏制欲望当作围墙,把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当作门户,把研读书策、吟诗当作园圃。保全自己的天性、本真,处在这个地方就心思安定,进入房屋就怡然自得,这些都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他的乐趣就是这样。他常常对学生说:“写文章、写诗歌都是小技艺,对身心有什么好处呢?读圣贤书,难道就只是这样吗?”他的儿子承志,进礼部参加会试,临行时,承拙斋告诫他说:“立身行事要有羞耻之心,这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得失之间,要慎重对待啊!”承志的兄弟都恭顺谨慎、努力学习,这都是他们的父亲教的。承拙斋先生的著作有《四书质疑录》《拙斋集》若干卷,八股文若干篇。享年六十六岁,在嘉庆三年三月十五日去世。
四、
1.平居∕饭脱粟∕服浣衣∕翛然自得。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断句时先大致翻译,注意句子意思的完整性,“平居”是时间状语,故断开;后面叙述了三件事,“饭”“服”“自得”。
2.(1)正当 (2)不久 (3)懈怠 (4)这(三人) 3.(1)有人劝他去做官,他不答应。 (2)吴与弼是邻郡的人,极其推重刘观。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1)句重点词语“或(有人)”“仕(做官)”“应(答应)”,“不应”前补出主语“他”。第(2)句重点词语“其(代吴与弼)”“极(极其)”“之(代刘观,译为他)”。
4.从“杜门读书”和“无懈容”可见其勤奋好学;从“饭脱粟,服浣衣,翛然自得”可见其俭朴知足;从“终不出”“不仕”可见其淡泊名利;从“以教其家”“以教其乡”可见其重视教育;从“族有孤嫠不能自存者周之”,可见其乐善好施。
[解析] 本题考查对人物性格的概括能力。要结合内容进行分析。
5.总结全文,用孙鼎、李中与刘观互相映衬,“是为吉水三先生”也是对刘观一生的极高评价。 [解析] 本题考查结尾段的作用。一般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作答。 【参考译文】
刘观,字崇观,吉水人。正统四年成为进士。当他年轻(外出做官)时,忽然称病告假归乡。不久遭逢母亲丧事,守丧期满,也不出来做官。他闭门读书,追求圣贤的学说。从四面八方来求教的人(太多),座席常常不够。县令刘成在虎丘山为他建立书院,题名“养中”。刘观平日居家,吃粗粮,穿旧衣,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每天端坐一室,没有懈怠的表情。有人劝他去做官,他不答应。又写了《勤》《俭》《恭》《恕》四《箴》,来教导自己的家人,又择取《吕氏乡约》进行阐述,来教导乡民。婚丧嫁娶,完全按照《朱子家礼》进行。族人中有孤儿寡妇生活艰难的就周济他们。有人请求他著述,他说:“朱子及吴文正的言论,尊重相信它们就足够了。还有什么可说的。”吴与弼是邻郡的人,极其推重刘观。
在刘观以前的孙鼎是庐陵人。永乐年间为松江府教授,以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来立身教学。后在南方边远地区督学,人称贞孝先生。还有李中,也是吉水人,官至副都御史,号谷平先生,在刘观后。这三人被称为吉水三先生。
五、
1.孔子之楚/而有渔者而献鱼焉/孔子不受。 2.(1)认为 (2)馈赠 (3)去,到 (4)怎么
3.(1)瓦甂,是简陋的器皿,煮的食物也很普通,夫子您为什么这么高兴呢?
(2)于是孔子拜了两拜接受了这条鱼,让弟子们把室内打扫干净,准备用它来祭祀。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1)句是两个判断句,重点词语是“何(为什么)”“如此(这样)”。第(2)句重点词语是“再(两次)”“受(接受)”“享祭(祭祀)”。
4.送食人吃到好吃的食物,便会想到别人,有仁爱之心。孔子为他的仁爱之心所高兴。献鱼人珍爱食物,不愿随意浪费,与仁人君子是同一类人。孔子用这条鱼来祭祀,也是对仁爱之人的尊重。
[解析]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要结合文章内容作答,由“以其食厚而我思焉”,可知是“有仁爱之心”;由孔子最后的解释“吾闻诸,惜其腐谂,而欲以务施者,仁人之偶也,恶有受仁人之馈,而无祭者乎”,可知用鱼来祭祀,也是对仁爱之人的尊重。
5.在生活中,我们面对他人的善意和仁爱要懂得珍惜,要有一颗感恩之心。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的理解感悟能力。解答时要结合短文分析。由孔子得“瓦鬲煮食”后的“喜”和得到鱼后的“祭祀”可知。
【参考译文】
鲁国有一位非常节俭的人,用陶制的炊具做了饭,自己吃了以后认为饭的味道很美,便装到了一个盛羹的瓦器里,特意献给孔子尝尝。孔子接受以后,显得很高兴,就像接受了三牲的馈赠一样。子路问道:“瓦甂,是简陋的器皿,煮的食物也是很普通,夫子您为什么这么高兴呢?”孔子说:“善于进谏的人常会想到君王,吃到美味的人会想起父母,我不是因为馈赠的食物丰厚,是因为他吃到好东西就想到我啊。”孔子去楚国,有一位捕鱼的人,送来一条鱼,孔子不肯接受。捕鱼的人说:“天热集市又远,没有地方去卖啊,想到如果把它丢在荒秽的地方,还不如把它送给君子,因此我才敢来送给您啊。”于是孔子拜了两拜接受了这条鱼,让弟子们把室内打扫干净,准备用它来祭祀。弟子问道:“捕鱼的人打算把它丢弃,而夫子您却用它来做祭品,为什么呢?”孔子说:“我听说,爱惜食物不愿它腐坏,想要把食物施与别人,这与心存仁爱的人是一样的,如此,哪有受到仁爱之人的馈赠,却不拿去祭祀祖宗神灵的呢?”
六、
1.君子好乐∕为无骄也∕小人好乐∕为无慑也。 2.(1)饥饿 (2)弹琴 (3)持,拿 (4)第二天
3.(1)这是谁家的儿子,不了解我而跟随我呢?
(2)我听说,君王不遭受困厄就不能成就王业,仁人志士不遭受困厄行为就不会彰显。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第(1)句,“不我知而从我者乎”是倒装句,重点词语是“其(这)”“知(了解)”“从(跟随)”。第(2)句,重点词语是“闻(听说)”“困(遭受困厄)”“彰(彰显)”。
4.孔子认为:君不困不成王,烈士不困行不彰,受厄能促使人们奋发励志。
[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把握。在文中找到原句“君不困不成王,烈士不困行不彰。庸知其非激愤厉志之始于是乎在”。
5.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用子路的不悦、急躁来反衬孔子面对困厄时的沉着、冷静、无畏。
[解析] 此题考查描写方法及其作用,也是对人物形象的把握。通过写子路的语言、神态、动作可见子路的急躁,以此来反衬孔子的沉着、冷静、无畏。
【参考译文】
孔子被困在陈国和蔡国之间,断粮七天,弟子也因饥饿而病倒了,但孔子仍在弹琴吟诵歌唱。子路进去见孔子说:“老师这时还在歌唱,这符合礼吗?”孔子没有回答。一曲终了才说:“仲由,来!我告诉你,君子爱好音乐,是为了不骄傲放纵;小人爱好音乐,是为了消除畏惧。这是谁家的儿子,不了解我而跟随我呢?”子路听了很不高兴,拿起兵器舞将起来,三曲结束才出去。第二天,危难过去了。子贡拉着马缰绳说:“我们跟随老师遭受了此次危难,大概永远不会忘记了!”孔子说:“好事与坏事如何区分呢?我们在陈、蔡之间遭受的危难,是我的幸运。你们跟随着我,你们也都是幸运的。我听说,君王不遭受困厄就不能成就王业,仁人志士不遭受困厄行为就不会彰显。怎知奋发励志的开始不在于这次危难呢?”
七、
1.始知/所伐梨本即是物也。
[解析] 这道题考查划分句子朗读停顿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语句,先翻译语句“才知道道士所砍的梨树就是此物”,然后在现代汉语的语境下划分停顿,这样断句就比较容易些。另外,还要注意题目后面括号里“划一处”的要求,确保断句的数量符合要求。
2.C [解析] 这道题考查辨别文言实词解释正误的能力。完成此题,应先初步了解语句的内容,以便明确加点实词的意思或用法;还要回顾所学知识,明确课内加点实词的意思或用法。A项,都解释为“离开”;B项,都解释为“买”;
C项,分别解释为“开花”“花”;D项,都解释为“已经”。
3.(1)你既然有好梨,为什么不自己吃呢?(2)他十分愤怒,急忙去追道士。
[解析] 这道题考查翻译文言文语句的能力。完成此题,先通读语句,初步把握内容,特别要留心其中的重点词语。翻译时,采用直译的方式逐字翻译,然后调整语序,使语句通顺。
4.自私、粗俗、愚蠢。
[解析] 这道题考查理解与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阅读短文,明确“乡下人”所说的话、所做的事情。如“有道士破巾絮衣,丐于车前。乡人咄之,亦不去;乡人怒,加以叱骂”“观者劝置劣者一枚令去,乡人执不肯”。然后,结合相关语句辨别“乡下人”表现出的特点。
5.因为乡下人没有给道士梨吃。
示例一:我认同道士的做法,对于没有同情心的人就要加以教训。示例二:我不认同道士的做法,道士心胸狭窄,报复心太强,手段恶劣。
[解析] 这道题考查理解内容与表达观点的能力。阅读短文,明确道士惩罚乡下人的原因“有道士破巾絮衣,丐于车前。乡人咄之,亦不去;乡人怒,加以叱骂”“观者劝置劣者一枚令去,乡人执不肯”。明确内容之后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即可。“你是否认同他的做法”,可以认同,也可以不认同,关键是要给出合理的理由,做到观点与理由一致。
【参考译文】
有个乡下人推着一车梨到街上卖,因梨的味道香甜,所以他要价很高。有一个头戴破头巾、身穿旧棉袍的道士,在车前请求乡下人施舍。乡下人粗野地呵斥他,他却不走;乡下人更为恼火,大声责骂他。道士说:“你这一车梨有好几百个,我只是请你施舍一个给我,这对于你也不算什么大的损失,何必发这么大的脾气?”旁边围观的人也劝乡下人挑个最差的梨给道士,打发他走算了,而乡下人却坚决不肯。
酒店里一个伙计见外面吵闹得不可收拾,于是自己出钱买了个梨,送给道士。道士向他表示感谢,然后又对围观的人说:“出家人不知道吝惜是什么。我有很好吃的梨,拿出来请大家一同品尝。”有人说:“你既然有好梨,为什么不自己吃呢?”道士说:“我需要这个梨核做树种。”于是两手捧梨吃起来,快要吃完的时候,将梨核放在手上,解下肩上背的铲刀,挖了个数寸深的坑,先把梨核放进去,然后又用土盖上,并向街上的人索要开水来浇灌。喜欢凑热闹的人赶忙向路边小店要了一碗开水,道士接过来浇在坑里。在众人的注视下,见树的嫩芽出土了,渐渐长大;不久便长成了树,树叶茂盛;一会儿就开了花;又一会儿便结了梨,梨子又大又香,满树的梨子压弯了树枝。道士就从树上摘下梨子送给围观的人,不一会儿就送完了梨子。赠完梨子后,道士就用铲刀砍梨树,叮叮当当砍了很久,才把梨树砍倒。然后把还长着叶子的树干扛在肩膀上,非常从容地走了。
当初,道士开始变戏法时,乡下人也夹杂站立在人群里面伸长脖子、眼睛一动不动地看,竟忘记了自己卖梨的事。当道士走了以后,他才回头看自己的车子,发现满车子的梨都没有了,乡下人这时才醒悟过来,刚才道士分给大家的梨原来都是自己的梨。他又仔细检查车子,发现有个车把不见了,是刚刚砍断的。他十分愤怒,急忙去追道士。转过墙角,只见被砍的车把在墙脚下,才知道道士所砍的梨树就是此物,而道士早已不知去向了。此事成为满街市民的一个笑柄。
八、
1.姑以绐取数文钱/供口食耳。
[解析] 这道题考查划分句子朗读停顿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语句,先翻译语句“姑且用这种药哄骗几文钱,来供自己糊口罢了”,然后在现代汉语的语境下划分停顿,这样断句就比较容易些。最后,还要注意题目后面括号里“划一处”的要求,确保断句的数量符合要求。
2.D [解析] 这道题考查辨别文言实词解释正误的能力。完成此题,应先初步了解语句的内容,以便明确加点实词的意思或用法;还要回顾所学知识,明确课内加点实词的意思或用法。A项,分别解释为“使……回家”“归依”;B项,分别解释为“到”“比得上”;C项,分别解释为“原因”“所以”;D项,都解释为“询问”。
3.(1)沿途凡买他这药丸吃的人,即使是重病也会立即痊愈。(2)这大概是被齐某之子的行为深深感动的结果啊。 [解析] 这道题考查翻译文言文语句的能力。完成此题,先通读语句,初步把握内容,特别要留心其中的主要词语,如(1)句的“者”“虽”,(2)句的“盖”等。
4.孝顺、有毅力、狡诈。
[解析] 这道题考查理解与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首先要明确姓齐的儿子所做的事情“欲归其骨”,并且“殁数年”才得以实现。另外,“诈为卖药者以往”的做法不可忽略。因此,应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概括,这样才能全面。
5.运用衬托的手法,从侧面表现齐某的儿子有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