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康复感统训练教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7 1:42:5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xxxx 康复服务中心训练教案

(个人专用)

儿童姓名 年龄 编写时间 责任人 2016.10-12

家长联系

目前主要问题

前庭平衡、手眼协调、专注力

训练内容

冲滑板、双脚跳、大象爬、抛接球、晃动投球、脚踏车 儿童、 家长、 老师

参与对象

1、冲滑板

◆主要训练流程或方法:

游戏目的:刺激前庭、触觉,训练平衡能力、注意力及身体协调性。

1. 先让孩子俯卧在滑车上,头颈抬高,挺胸,身躯紧靠滑板,以腹部为中心,双手双脚 提高,如同飞机起飞状,这是静态的滑板姿势。

2. 放下双手,以双手滑动慢慢往前移动, 称为乌龟爬行。 注意头部抬高,行进时可改变方向或后退,并可作三百六十度的回转。

3. 冲完滑板,需自己抱滑板或趴在滑板上进入冲滑板区耐心等待。

◆次要训练流程或方法:

由指导者用绳子或呼啦圈, 牵动小滑车上的孩子做任何的滑行动作, 注意观察孩子头部和手足伸展时的姿势, 由两位指导者拉动一条绳子两边, 孩子手握绳子中间, 以绳索的力量引动孩子的滑行。促进两脚同时收缩的两侧统合的感觉。

2、双脚跳

◆主要训练流程或方法:

游戏目的:训练孩子动作稳定性,提升下肢力量,促进身体控制能力。 1. 先让孩子原地双脚跳

30 下。下肢力量不足的可以进行辅助(双手、单手)

2. 老师再地上放置圆圈,让孩子在圆圈里面进行双脚跳。

3. 老师再地上把圆圈紧密相连摆成一条直线,示范笔直的从圆圈里面跳过去。

3. 让孩子们进行双脚跳, 再跳歪的同时, 老师可以进行提示, 或者辅助,使他回到正确的路线。

4. 老师可把相连圈圈的距离拉长30CM,让孩子们继续跳。 5. 可以摆成 S 形, Z 形,圆圈等不同形状。

6. 此游戏每次进行约 10-15 分钟,每周约进行三至四次

◆次要训练流程或方法:

1

1. 熟练后,还可在孩子手上添加玩具,在过道上添加障碍增加其难度。

3、大象爬

◆主要训练流程或方法:

1. 利用手脚的交互移动, 协助身体平衡能力的发达, 并可由反应来刺激提升运动企划的能力。

2. 先将手脚模印,依照手形在外线,脚形在内线方式排列。

3. 幼儿排成一队,身体提起,屁股抬高,配合手脚模印移动其身体。 4. 可以改变手脚模印放置的位置,让幼儿重新依新的方法游戏。 5. 此游戏每次持续进行约 10 分钟,每周约进行二至三次。

◆次要训练流程或方法:

可将手脚模印排成各种位置变化,让幼儿练习。

4、抛接球

◆主要训练流程或方法:

游戏目的:锻炼孩子手眼协调能力,培养孩子手臂动作的灵活性。 1. 开始时指导者可以把球直接放入孩子手中或把球伸向孩子,鼓励他

/ 她伸手来接球。

2. 如果孩子没有接球、 给球的主动性, 请另外一位指导者给予身体指导, 直到孩子开始有主动接、给球的意识,逐渐地撤销给予的帮助。

3. 如果孩子站立不稳或者多动,可以让其靠墙固定姿势进行抛接球训练。

4. 随着孩子动作灵活性的增强, 可以逐渐提升游戏的难度 (抛接的距离、 球的大小等)。 5. 此游戏每次约进行 15 分钟,每周约进行二至三次。

◆次要训练流程或方法:

1. 当孩子抛接球技术熟练之后, 可以让孩子排队两两相望, 进行互抛, 或者组织孩子围成圆圈,进行抛接球游戏。

5、晃动投球

◆主要训练流程或方法:

1. 先让幼儿站在平衡器上晃动。

2. 可将纸箱和篮筐置于幼儿前方半米处(再延伸一米)

3. 让在平衡台上的小朋友手拿球,瞄准纸箱扔入,看能扔入多少个。

4.站姿的重心较高,不宜保持平衡,这种活动比较有助于平衡反应的反射感觉做强而有力的统合工作,对前庭、固有平衡的建立帮助较大。 5. 此游戏每次持续进行 15 分钟,每周约进行二、三次。

◆次要训练流程或方法:

可由指导者站在一米至两米距离外,将球扔给晃动中的小朋友,让小朋友接住投出。

2

6、脚踏车

◆主要训练流程或方法:

游戏目的:训练孩子动作稳定性,提高下肢力量、协调能力,提升平衡能力。 1. 老师示范踩脚踏车。

2. 让孩子们接触,踩踏脚踏车,首先,先放低的那一个踩踏点,再放高的一边。 3. 对于能力较差的老师可以提示,辅助,孩子脚放置于脚踏处前端,抬头、挺胸,老师站立于孩子身后,双手抓于孩子手放于两侧手把处,做左右前后交替向前运动。 4. 逐渐减少辅助,使孩子能够独自踩踏脚踏车。 5. 此游戏每次约进行 15 分钟,每周约进行二至三次

◆次要训练流程或方法:

1. 可以在熟练后,进行脚踏车抛接球训练。

2. 可以组织小朋友一起进行脚踏车比赛。增加其乐趣。

评价: 1、儿童完成主要流程人数,占

%; %;

2、儿童完成次要流程人数,占

3、家长反映:好 □,还行 □,未改善 □

4、儿童改善:明显 □,有改善 □,无改善 □

5、老师评价:明显 □,有改善 □,无改善 □

6、改善的表现:

需要改正: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