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3 7:47:1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卵巢萎缩变小变硬(生育期的1/2,小指远节指腹大)。左侧略大于右侧.
位置 卵巢位于输卵管的后下方,卵巢窝(ovarian fossa)内,腹膜腔内器官,位置波动很
大。
固定装置
前缘——以卵巢系膜(mesovarium)连接于阔韧带后叶。卵巢门hilum of ovary,卵巢血管与神经即经此处出人卵巢。
外侧——卵巢悬韧带suspensory ligament of ovary)或骨盆漏斗韧带(infundibuloplvic ligament)连于骨盆壁;
内侧——卵巢固有韧带与子宫连接。
卵巢表面无腹膜,生发上皮(生殖上皮,genital epithelium),为单层立方上皮覆盖,由胚胎期体腔上皮衍生而来;卵巢白膜,生发上皮内有一层纤维组织。再往内为卵巢组织,分皮质与髓质;皮质在外层,其中有数以万计的原始卵泡(又称始基卵泡)及致密结缔组织(卵巢间质);髓质在中心,无卵泡,含疏松结缔组织及丰富血管、神经、淋巴管及少量与卵巢悬韧带相连续、对卵巢运动有作用的平滑肌纤维。 三、 邻近器官 尿道(urethra)
膀胱(urinary bladder) 输尿管(ureter) 直肠(rectum)
阑尾(vermiform ap 四、血管、淋巴及神经 (一)动脉arteries
女性内外生殖器官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卵巢动脉、子宫动脉、阴道动脉及阴部 内动脉。
1. 卵巢动脉(ovarian artery) 自腹主动脉(aorta)分出(左侧可来自左肾动脉,renal
artery)。在腹膜后沿腰大肌前下行至骨盆腔,跨过输尿管与骼总动脉下段,经骨盆漏斗韧带向内横行,再经卵巢系膜进人卵巢门。
卵巢动脉并在输卵管系膜进人卵巢门分出若干支供应输卵管,其末梢在宫角附近与子宫动脉上行的卵巢支吻合 。
2.子宫动脉( uterine artery) 髂内动脉前干(the anterior division of internal iliac artery)分支, 在腹膜后沿骨盆侧壁向下前行,经过阔韧带基底部、宫旁组织到达子宫外侧,距子宫颈内口2cm处横跨输尿管之子宫侧缘,此后分为上下两支: 上支—宫体支:较粗,沿子宫侧缘子宫动脉迂曲上行,至宫角处分为: 宫底支 卵巢支 输卵管支 下支较细—宫颈-阴道支
3.阴道动脉vaginal artery 髂内动脉前干(the anterior division of internal iliac artery)分支。供应阴道中、下段前后面及膀胱顶、膀胱颈。
阴道上段 由子宫动脉宫颈阴道支供应
下段 主要由阴部内动脉和痔中动脉供应。
4.阴部内动脉 为骼内动脉前干终支.经坐骨大孔的梨状肌下孔穿出骨盆grj 绕过坐骨棘背面,再经坐骨小孔到达会阴及肛门. 并分出4支,①痔下动脉.棋两直肠下段及肛门部;
③会阴动脉,分布于会阴浅部; ③阴唇动脉,分布于大、小阴唇; ④阴蒂动脉,分布于阴蒂及前庭球。
供应外阴的还有阴部外动脉 股动脉发出的分支,供应阴阜附近的皮肤及大阴唇前部。 女性生殖系统动脉有丰富的吻合支。 (二)静脉veins
盆腔静脉均与同名动脉伴行,并在相应器官及其周围形成静脉丛,且互相吻
合,故盆腔静脉感染容易蔓延。
卵巢静脉出卵巢门后形成静脉丛,与同名动脉伴行,右侧汇人下腔静脉,左侧汇人左肾静脉,故左侧盆腔静脉曲张较多见。
(三)淋巴lymphatics and the lymphatic drainage
女性盆部具有丰富的淋巴系统,淋巴结一般沿相应的血管排列,其数目、大小和位置均不恒定。主要分为外生殖器淋巴与盆腔淋巴两组(图2,12)。 1.外生殖器淋巴分为深浅两部分。
(l)腹股沟浅淋巴结superficial inguinal nodes):又分上、下两组,
上组沿腹股沟韧带排列,收纳外生殖器、会阴、阴道下段及肛门部的淋巴; 下组位于大隐静脉末端周围,收纳会阴及下肢的淋巴。
其输出管大部分注人腹股沟深淋巴结,少部分注人骼外淋巴结。
(2)腹股沟深淋巴结(deep inguinal nodes) :位于股管内、股静脉内侧,收纳阴蒂、股静脉区及腹股沟浅淋巴,汇人闭孔、骼内等淋巴结。
2. 盆腔淋巴分为3组:
髂淋巴组(iliac chain) 由骼内、髂外及髂总淋巴结组成; 骶前淋巴组(lateral sacral nodes) 位于骶骨前面; 腰淋巴组(lumbar nodes) 位于主动脉旁。
阴道下段淋巴引流 主要人腹股沟淋巴结。
阴道上段宫颈淋巴引流 大部汇人闭孔淋巴结与骼内淋巴结,
小部分入髂外淋巴结,并经宫骶韧带入骶前淋巴结。
宫体、宫底淋巴与输卵管、卵巢淋巴 均汇人腰淋巴结。
宫体两侧淋巴沿圆韧带汇人腹股沟浅淋巴结,当内、外生殖器官发生感染或癌瘤时,往
往沿各该部回流的淋巴管传播,导致相应淋巴结肿大。
(四)神经
1.外生殖器的神经支配 外阴部神经主要由阴部神经支配。 来自:①骶丛分支;
②自主神经:由第11、Ill、IV骶神经分支组成,含感觉和运动神经纤维,在坐
骨结节内侧下方分成3支,即会阴神经、阴蒂背神经及肛门神经(又称痔下神经),分布于会阴、阴唇、阴蒂、肛门周围。
2.内生殖器的神经支配 主要由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所支配。 交感神经纤维自腹主动脉前神经丛分出,下行入盆腔分为两部分: 卵巢神经丛:分布于卵巢和输卵管;
骶前神经丛:大部分在宫颈旁形成骨盆神经丛,分布于宫体、宫颈、膀胱上部等。骨
盆神经丛中有来自第II、III、IV骶神经的副交感神经纤维,并含有向心传导的感觉神经纤维。
但子宫平滑肌有自律活动,完全切除其神经后仍能有节律收缩,还能完成分娩活动。临床上可见下半身截瘫的产妇能顺利自然分娩。 五、 骨盆(pelvis)
女性骨盆是胎儿阴道娩出时必经的骨性产道,其大小、形态对分娩有直接影响。 (一)骨盆的组成(图2-9) 1. 骨盆的骨骼 骨盆由
骶骨(os sacrum):5~6块骶椎 尾骨(os coccyx):4~5块尾椎 髋骨( os coxae ):2块,
每块髋骨又由髂骨(os ilium)
坐骨(os ischium)
耻骨(os pubis)融合而成
2. 骨盆的关节
耻骨联合:两耻骨之间有纤维软骨,形成耻骨联合,位于骨盆的前方 骶髂关节(sacro-iliac joint):骶骨和髂骨之间,在骨盆后方
骶尾关节(sacro-coccygeal joint):骶尾关节为骶骨与尾骨的联合处 骶尾关节活动度与分娩有关。
3. 骨盆的韧带 骨盆各部之间的韧带中有两对重要的韧带(图2-10)
一对是骶结节韧带 骶、尾骨与坐骨结节之间 一对是骶棘韧带 骶、尾骨与坐骨棘之间 骶棘韧带宽度即坐骨切迹宽度,是判断中骨盆是否狭窄的重要指标,妊娠期受激素影响,韧带较松弛,各关节的活动性亦稍有增加,有利于分娩时胎儿通过骨产道。 (二)骨盆的分界(图2-11)
髂耻线 耻骨联合上缘、髂耻缘及骶岬上缘的连线 将骨盆分为假骨盆和真骨盆两部分 假骨盆(大骨盆):分界线以上,前:腹壁下部
两侧:髂骨翼 后:第五腰椎
假骨盆与产道无直接关系,但假骨盆某些径线的长短关系到真骨盆的大小,测量假骨盆的这些径线可作为了解真骨盆的参考(详见骨盆测量)。
真骨盆(小骨盆,骨产道):位于骨盆分界线之下,是胎儿娩出的通道。 真骨盆有上、下两口:
骨盆入口(pelvic inlet) 骨盆出口(pelvic outlet)
两口之间为骨盆腔(palvic cavity),前浅后深的形态
骨盆腔的后壁:骶骨与尾骨
骶骨弯曲的长度约11.8cm,骶岬至骶尖的直线长度9.8cm 骶骨前面凹陷形成骶窝,
第1骶椎向前凸出形成骶岬(promontory),为骨盆内测量对角径的重要据点 两侧:坐骨、坐骨棘、骶棘韧带
坐骨棘位于真骨盆中部,可经肛诊或阴道诊触分娩过程中是衡量胎先露部下降程度的重要标志。
前方:耻骨联合,全长约4.2cm。耻骨降支的前部构成耻骨弓。 (三)骨盆的类型
根据骨盆形状分为4种类型(图2-12)。 1.女型(gynecoid type):骨盆人口呈横椭圆形,髂骨翼宽而浅,人口横径较前F径稍长,耻骨弓较宽,两侧坐骨棘间径≥10cm。最常见,为女性正常骨盆。在我国妇女骨盆类型中占52%~58.9%。
2.男型(android type):骨盆入口略呈三角形,两侧壁内聚,坐骨棘突出,耻骨弓较窄,骶坐切迹呈高弓形,骶骨较直而前倾,致出口后矢状径较短。呈漏斗形,易至难产。较少见,1%~3.7%。
3.类人猿型(anthropoid):骨盆人口呈长椭圆形,骨盆人口、中骨盆和骨盆的出口横径均缩短,前后径稍长。骶坐切迹较宽,两侧壁稍内聚,坐骨棘较突出,耻骨弓教窄,但骶骨向后倾斜,故骨盆前半部窄,后半部宽。骶骨往往有6节且较直,故较其它型深。占14.2%~18%。
4. 扁平型(platypelloid type): 骨盆人口前后径短而横径长,呈扁椭圆形。耻骨宽,骶骨失去正常弯度,变直向后翘或深弧型,故骨短而骨盆浅。在我国妇女较常见,占23.2%~29%。
临床多见混合型。(图2-12)
六、骨盆底(pelvic floor) 作用 封闭骨盆出口;
盆腔脏器赖以承载并保持正常位置。
若骨盆底结构和功能发生异常,可影响盆腔脏器位置与功能,甚至引起分娩障碍;而分娩处理不当,亦可损伤骨盆底。 范围 前方 耻骨联合下缘
后方 尾骨尖
两侧为耻骨降支、坐骨升支及坐骨结节
会阴(perineum,广义)封闭骨盆出口的所有软组织。
会阴体(perineal body)狭义会阴: 阴道口与肛门间的软组织。厚3~4cm,由外向内逐渐变窄呈梭状,表面为皮肤及皮下脂肪,内层为中心腱。
两侧坐骨结节前缘的连线将骨盆底分为前、后两部:
前部 尿生殖三角,又称尿生殖区,有尿道和阴道通过 后部 肛门三角,又称肛区,有肛管通过。
组成 由多层肌肉和筋膜所组成, 3层组织: (一) 外层 浅层筋膜与肌肉。
在外生殖器、会阴皮肤及皮下组织的下面
有一层会阴浅筋膜,其深面由3对肌肉及一括约肌组成浅肌肉层。
1. 球海绵体肌(阴道缩肌): 位于阴道两侧,
覆盖前庭球及前庭大腺,
向后与肛门外括约肌互相交叉而混合 2. 坐骨海绵体肌 从坐骨结节内侧沿坐骨升支内侧与耻骨降支向上 最终集合于阴蒂海绵体(阴蒂脚处)。 3.会阴浅横肌 自两侧坐骨结节内侧面中线会合于中心健。 4.肛门外括约肌 为围绕肛门的环形肌束,前端会合于中心健。 (二) 中层 泌尿生殖隔 由上、下两层坚韧筋膜及一层薄肌肉组成
覆盖于由耻骨弓与坐骨结节所形成的骨盆出口前部三角形平面上,又称三角韧带。 其上有尿道与阴道穿过。
在两层筋膜间有一对由两侧坐骨结节至中心健的会阴深横肌
及位于尿道周围的尿道括约肌。
(三)内层 即盆隔(pelvic diaphragm) 为骨盆底最里面最坚韧层
由肛提肌及其内、外面在一层筋膜所组成,亦为尿道、阴道及直肠贯通。
肛提肌(levator ani muscle) 是位于骨盆底的成对扁肌,向下向内合成漏斗形。
每侧提肌由前内向后外由3部分组成
① 耻尾肌:为肛提肌主要部分,位于最内侧
肌纤维从耻骨降支内面沿阴道、直肠向后,终止于尾骨 其中有小部分肌纤维止于阴道和直肠周围
经产妇的此层组织易受损伤而导致膀优、直肠膨出;
② 髂尾肌:为居中部分
从腱弓(即闭孔内肌表面筋膜的增厚部分)后部开始, 向中间及后走行,与耻尾肌会合,再经肛门两侧至尾骨 ③ 坐尾肌:为靠外后方的肌束,两侧坐骨棘至尾骨与骶骨。 可见肛提肌有加强盆底托力的作用。又因部分肌纤维阴道及直肠周围密切交织,还有加强肛门与阴道括约肌的作用。
[教学互动] 1.请二位同学分别叙述外、内生殖器组成。
2.请二位同学到黑板上分别写出子宫的位置、分部及输卵管的分部。 [课后小结] 1.外生殖器组成。
2.内生殖器组成;子宫的位置、形态、大小、分部。 3. 邻近器官。 4. 骨盆。
5. 骨盆底组织。 [思考题] 一、是非题
骨盆入口平面是真假骨盆的分界面。
出口平面是由两个具有共同底边的等腰三角形构成。 会阴体厚为3—4CM,由内向外逐渐变窄呈契形。 子宫颈呈圆柱形,其表面全部由阴道壁包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