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考语文复习 专题十三 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叙事类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4/30 23:54:3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一、(2017·江苏南京)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0题。(12分)

月食 [明]顾炎武

李鲈习西洋之学,述其言曰:“月本无光,借日之照以为光曜。至望日,与地、日为一.线,月见地不见日,不得借光,以是以无光也。或曰:不然。曾有一年,月食之时,当在日..

没后,乃日尚未沉,而出地之月已食矣。东月初升,西日未没,人两见之,则地固未尝遮日月也,何以云见地不见日乎?答曰:子所见者非月也,月之影也,月固未尝出地也。何以验

①②

之?今试以一文钱置虚器中,前之却之,不见钱形矣,却贮水令满而钱见,则知所见者非钱也,乃钱之影也。日将落时,东方苍苍凉凉,海气升腾,犹夫水然,其映而升之亦月影也。.如必以东方之月为真月,则是以水面之钱为真钱也。然乎?否乎?又如渔者见鱼浮水面而投叉刺之,必稍下于鱼乃能得鱼,其浮于水面者鱼之影也。舟人刺篙,其半在水,视之若曲焉。此皆水之能影物也。然则月之受隔于地,又何疑哉?”

(节选自《日知录校释》,岳麓书社2017年版)

?注释?①虚器:空的器皿。②前之却之:前前后后地(看)。 8.解释句中加点的字。(4分) ⑴与地、日为一线( ▲ ) ⑵不得借光( ▲ ) .. ⑶以是以无光也( ▲ ) ⑷犹夫水然( ▲ ) ..

【答案】⑴成为 ⑵能 ⑶这(此) ⑷好像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本题,要调动积累,结合句意理解词义。如,第⑴题的“为”有“是”“做”“成为”等意思,这里是“成为”的意思;第⑵题的“得”有“得到”“能够”、通“德”等意思,这里是“能”的意思;第⑶题的“是”在古汉语中有指示代词“这”及判断动词的用法,这里是“这”的意思;第⑷题“犹”有“还”“好像”等意思,这里是“好像”的意思。根据语言环境,作出正确判断。

9.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3分)

舟人刺篙,其半在水,视之若曲焉。

▲ 。

【答案】示例:船工撑船,篙一半在水里,看它像弯曲的一样。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做此题一般用直译的方式,做到字字落实,尤其是一些关键字词是得分点。如句中“其”“之”都代“篙”,“若”是“好像”的意思。

10.根据上文完成题目。(5分)

(1)用自己的话解说“月影”形成的原因,并从甲、乙两图中选一幅辅助说明。(3分)

我选 ▲ 图,解说: ▲ 。

【答案】选图甲。东方海气升腾,把正处于月食状态的月亮的影子投映在空中。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内容的理解。做此题要先回到文中,看文章是如何表述的。“至望日,与地、日为一线”,所以选图甲。再找到“月影”形成的原因:海气升腾,犹夫水然,其映而升之亦月影也。再用现代汉语表述出来。

(2)请说说李鲈用问答的方式讲述西洋之学中月食道理的好处。(2分) ▲ .

【答案】用问答的方式既可以增强趣味性,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又可以使说明事理的思路更清晰。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的写作方法。题干中已经明示是“问答的方式”。通过“问”,可以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思考;“答”,针对“问”,可以使说明事理的思路更清晰。 【参考译文】

李鲈学习西洋的学问,讲述他的观点说:“月亮本来没有光亮,借助太阳的照耀反射阳光,以为月亮发光了。到每月十五,月亮与地球、太阳成为一条线,月食发生时,地面上能见到月亮,而见不到太阳,不能借到阳光,所以以为没有光了。”有人说:“不是这样的。曾经有一年,发生月食的时候,应当在日落之后,然而太阳还没有落山,出现在地平线的月亮就已经发生月食了。东方的月亮刚刚升起,西边的太阳还没有落山,人们见到了日月两个星球,那么地球这时本来就不曾遮住日月,凭什么说在地面能见到月亮就看不到太阳呢?”他回答说:“你看到的不是月亮,而是月亮的影子。真的月亮本来就不曾出现在地平线上。凭什么来验证它呢?现在试着拿一文钱放在一个空的器皿中,前前后后地看,是看不到钱的形体的。然而贮满水之后钱就出现了。那么我们看到的不是钱,而是钱的影子。太阳将要落山时,东方空旷冰凉,海上的雾气升腾,好像器皿中的水一样,它映出上升的也是月亮的影子。如果一定要认为东方的月亮是真的的月亮,那么就认为浮在水面的钱是真钱了,对吗?错吗?再如渔夫看见鱼浮在水面,举叉刺它时,重心要稍微偏向鱼的下面,才能刺中鱼。那个浮在水面的鱼其实是它的影子。船工撑船,篙一半在水里,看它像弯曲的一样。这都是水能倒影事物(产生折射)的原因。既然这样,那么(真的)月亮被地球隔开,又有什么怀疑的呢?”

二、(2017·江苏苏州)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2题。

浮图①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关沧浪亭之地也。亟求余作《沦浪亭记》,日:“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余日:昔吴越②有国时,广陵王镇吴中,治南园于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孙承佑,亦治国于其偏。迨淮海纳土③.此园不废。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居之。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

(节选自归有光《沧浪亭记》)

【注】①浮图,僧人。②吴越,五代时十国之一。③迨,到,等到。淮海纳土,指将国土贡献给宋王朝。

1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 ②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

11.①以前苏子美所记的,是沧浪亭的胜景。

②在这荒茺残破的废墟上修复了苏子美时的建筑。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翻译能力。第一句中的“昔”是“从前”的意思,“子美”是“人名”,“之”是“的”意思,“记”是名词“文章”。第二个“记”是动词,”记载”。“之”是“的”。“胜”是“美景”。整句话的意思是“以前苏子美所记的,是沧浪亭的胜景。”第二句中“复”是“修复”,“之”是“的”,“构”是“建筑”,“于”是“在”,“荒残灭没”是“荒芜残破”。“之余”是“的废墟”的意思。整句话的意思是在这荒茺残破的废墟上修复了苏子美时的建筑。

1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二段的主要内容。(2分)

12.记述沧浪亭的历史变迁过程。(2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内容的概括。从广陵王。其外戚孙承佑。到淮海王。再到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居之。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讲述的是沧浪亭的历史变迁过程。 译文:

僧人文瑛居住在大云庵,那里四周环水,就是苏子美所造的沧浪亭旧地。文瑛多次请我为沧浪亭写记,说:“过去苏子美写过一篇记,记载亭子的美景,请你记下我修建这个亭子的缘由吧。”

我写到:从前吴越立国的时候,广陵王镇守吴中,在子城的西南面修建了一座园子,他的外戚孙承佑也在园子旁边修了一座园子。到了淮南之地归于宋朝时,吴越的园子还没有荒废。这最初苏子美在园中修建了沧浪亭,后来一些佛教徒住在这里。于是沧浪亭就变成大云庵了。自从有大云庵以来,至今已二百年了,文瑛寻访当年遗迹,在荒芜残破的废墟上修复了苏子美原有的建筑,于是大云庵就又变成了沧浪亭。

三、(2017·山东菏泽)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1题。(6分)

宋有兰子①者,以技干②宋元③。宋元召而使见。其技以双枝,长倍其身,属④其胫,.并趋并驰,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 .

又有兰子又能燕戏者。闻之,复以干元君。元君大怒曰:“昔有异技干寡人者,技无庸⑤,适值寡人有欢心,故赐金帛。彼必闻此而进,复望吾赏。”拘而拟戮之,经月乃放。 .. (选自《列子·说符》)

【注】①兰子:以杂耍技艺走江湖的人。②干:求见。③:宋元:这里指宋元君。④属:联接。⑤庸:用。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以技干宋元 何以战 ..B.弄七剑迭而跃之 花之君子者也 ..C.拘而拟戮之 学而不思则罔 ..D.经月乃放 乃不知有汉 ..

【答案】A【解析】A项“以”的意思都是“凭借”;B项“之”前者的意思是“补充音节,不译”,后者的意思是“助词,的”;C项“而”前者的意思是“表承接”,后者的意思是“表转折”;D项“乃”前者的意思是“才”,后者的意思是“竟然”。故选A项。 10.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彼必闻此而进,复望吾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