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方法+专项训练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6 20:46:1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物性格,并对结果进行加工合并。

【操作方法】检索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提取关键词分析人物性格——对照分值加工合并+合理阐述

6、文中画线句(某段)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7、文中画线句(某段)运用了什么样的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8、文中画线句(某段)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9、文中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第6-9个问题分散在各文体中来详细讲

第五天训练:中考阅读中记叙文(含小说、散文)文体阅读

从这天起,我们就开始渗透文体常识,分门别类把这些文体常识归纳全面,并把对应的题目类型和答题套路总结出来,让学生能理性而准确地答题。 1、记叙文文体常识

记叙文六要素:①时间 ②地点 ③人物 ④事件的起因 ⑤经过 ⑥结果 记叙文的线索:①以时间为线索 ②以地点为线索 ③以人物为线索 ④以事件为线索 ⑤以实物为线索 ⑥以情感变化为线索 记叙文的顺序:①顺叙 ②倒叙 ③插叙

记叙文的人称:①第一人称 ②第二人称 ③第三人称 记叙文表达方式:①记叙 ②描写 ③说明 ④抒情 ⑤议论

记叙文表现手法:①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对比、象征、反问、设问、借代等。

②常见的表达技巧:托物言志、先抑后扬、首尾照应、烘托映衬、 巧设伏笔、悬念释疑、虚实结合等。 2、小说文体常识

小说的特点:①丰富而细致的人物刻画 ②完整而多变的情节铺叙 ③具体而独特的环境描写 小说的分类:小说按人物的多少和篇幅的长短,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微型;按其题材可以分为历史小说、科幻小说、言情小说等。

小说的三要素:①人物 ②情节 ③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正面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

侧面描写:环境描写、衬托、对比等。 3、散文文体常识 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散文的分类:散文按表达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类:①叙事散文 ②抒情散文 ③议论散文 散文常用表现手法:象征、联想、衬托、对比等。

以上这三种文体,我们都统称叙事性作品,它们有很多相似的题型和答题思路,那么叙事性作品有哪些常见的题型及答题套路呢? 1、概括文章内容及故事情节的把握

【答题技巧】抓“六要素”,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常见题型】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

以概括;③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答题套路】记叙了(描写了)…… 2、领悟文章主旨及人物情感

【答题技巧】①留意抒情和议论性的文字,从中提取人物的情感;②锁定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的语句,从中提取关键词语,通过分析关键词体会人物的情感。

【解题模式】这篇……(或文本)通过对……的记叙(或描写),反映了(表现了)……精神;歌颂了(赞扬了)……品质;揭示了(揭露了)……实质(罪行、问题)。 3、会理散文的线索

【答题技巧】①从文章的标题入手;②从文章的材料入手;③从文中多处照应的关键词入手。

4、文中画线句(某段)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答题技巧】分析属于何种描写方法+分析其作用

【解题套路】人物描写:表现了人物××的特点,突出人物的××性格(心理、品质) 环境描写:烘托了一种××的气氛,表达了××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心理)。 5、文中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答题技巧】分析属于何种表现手法+分析其作用

【解题套路】①对比:××和××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人物(事物)……的特点。 ②象征: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

③伏笔:对将要出现的××事件作暗示,为情节发展作铺垫。

④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令主题更加鲜明,使文章(故事情节)更加严密。 ⑤烘托、渲染:常用来表现环境,营造氛围,抒发情感,突出主题。 6、文体综合知识考察

二、现代文阅读

2.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滴水之恩

⑴紫红色的天空渐渐变成暗黑,我孤单地走在村路上。

⑵为了寻找据说矗立在附近田野中的“字库”古塔,我来到这个金黄菜花亦开亦败的陌生乡间。当我绕过好些小桥流水人家,再寻回先前下车的小街时,早已错过了返程的班车。想起明早课堂上那十多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我踏上了30里的归途。 ⑶雷声从远处沉沉地压过来,闪电已在天边耀眼地勾勒……

⑷我边走边期盼着能搭上顺路的车。一辆卡车嘶吼着爬上山坡,然而司机丝毫不理会我极力挥舞的手臂,绝尘而去。

⑸雷声越滚越近,大雨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瓢泼而下。

⑹终于,一辆小拖车被我拦在了路中央。烟尘未散,我已冲到了驾驶室的窗下。看到司机的一瞬间,我便认出了他……

⑺几个月前,我来到马山小镇见习,看见他颓废地斜靠在土墙根下,衣衫不整,须发蓬乱,无神地半合着眼。人们在他身边窃议着,却不愿多事,怕帮助这样一个来路不明的人会给自己惹来意想不到的麻烦。虽然这个潦倒的人并没有在面前放一只乞讨钱币的碗,但我确信,他一定又渴又饿,于是我到几步之外的茶水摊买了一杯水、一块糕递给他。他无神的眼并没有因我的热心而闪亮,他甚至都未抬眼看一看,便自顾自地吞食起来。“快散集了,要去哪里,你也该去了。”我规劝了那个流浪汉一句,便走开了。

⑻眼前这个人虽然整洁而精神,我还是认出了他。我焦灼地问:“去马山吗?”他迟疑了一会儿,点了点头。我连声道谢,赶紧爬进了驾驶室。

⑼小拖车颠簸着,他燃着的烟头,红红的亮点忽明忽灭。“你是马山人?”他问。我摇摇头:“不是,我在那儿见习。”他有点失望:“我倒曾遇到过一个马山人呢,那真是个好人。”话题断了,黑暗中,他似乎笑了笑。

⑽四周静静的,只有雨点叩窗的脆响。他忽然说:“说起来那次去马山,怪难为情的。那时我赌输了,输得精光,被撵出来,没脸回家,流落到马山,有个人给我水喝,给我吃的,可惜我不认得她,要不,真得好好谢谢她。”我试探道:“就因为那个人送你一点水、一点吃的吗?”

⑾他不屑地看了我一眼:“你不懂,我那时候心灰意冷。她劝我:‘快散集了,要去哪里,你也该去了。’我听了她的劝告,回家了。唉,我真的不知怎样感谢她,要不是她那一杯水、一块糕、一句话,我现在还不晓得会怎样呢!”

⑿他没有认出我来。我心中有掩饰不住的喜悦,想不到那件小事会对他帮助那样大。“我也很感谢你,要不是搭上你的车,这会儿我还在山路上挨雨淋呢!”我决定不提看见他潦倒情形的就是我。因为我不仅想维护他的尊严,还想让他拥有一份完整的助人的快乐和自豪。

⒀他听了果然高兴:“其实你也不用谢我,要谢该谢那个给我水喝的人。那次之后,我才晓得,人有时候是多么需要旁人帮一把啊。”他深吸了一口烟,然后徐徐吐出。我用力的点点头。

⒁“马山到了!”他刹住车。我道着谢,请他下来喝杯热茶休息一会儿。他笑了笑,一边倒车一边说:“我还得赶回去运货呢——本来,我的车是不到马山的。再见!”雨滴在车身上,溅出了大朵大朵亮丽的水花……

⒂人生就是这么奇妙,当初的滴水之恩,在后来的生活中却得到了别人的涌泉相报,举手之劳,换来的是爱心的传递。 (本文有删改)

(1)阅读全文,请根据提示用简洁的语言补全文章的内容。

天空暗黑时,“我”不得不步行返校——大雨即将来临时,________——上车后,________——告别时,________

(2)选文第⑶段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3)选文第⑺段在记叙顺序上有什么特点?本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4)选文第⒁段画线句子有什么含义?

雨滴在车身上,溅出了大朵大朵亮丽的水花…… (5)结合文章内容,概括“我”的形象特点。

(6)选出对选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 )

A. 卡车司机的做法更加衬托出小拖车司机愿意帮助他人的善良。

B. 选文第⑾段中的语言描写,既表现了小拖车司机对“我”的感激之情,又点明了“我”的举手之劳和规劝让他感到温暖、重拾信心,对他而言意义重大。

C. “我”之所以没有告诉小拖车司机“我”就是那个曾经帮助过他的人,只是因为“我”不想损伤他的尊严。

D. 文章第⑻段“他迟疑了一会儿,点了点头”与第⒁段“本来,我的车是不到马山的”这两句话前后照应。

【答案】 (1)“我”拦住了一辆小拖车

;“我”听小拖车司机讲述马山人帮助他的故事

;“我”得知小拖车司机(他)是特意送“我”回马山

(2)景物描写(或自然环境描写),;描写了大雨来临前远处电闪雷鸣的情形,表现了“我”期盼能搭上顺路车的急切心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3)这段运用了插叙,记叙了小拖车司机在马山潦倒时“我”帮助并规劝他的事情,为下文他特意送“我”回马山做铺垫。

(4)表面上描写了雨滴在车身上的美丽的情景,实际上指“我”对小拖车司机小小的帮助,使他有了巨大的改变,,也表达了“我”的欣喜之情和对无私助人精神的赞美。

(5)①善良,有爱心,乐于助人:为潦倒的他买水买糕,并劝他回家。②细心体贴,尊重他人:没有言明“我”曾帮助过他,维护他的尊严,让他拥有一份完整的助人的快乐和自豪。③有责任心:冒雨摸黑返回只为早上有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