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是哈姆雷特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7 1:36:2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人人都是哈姆雷特

18年前,林兆华版《哈姆雷特》在首都剧场首演,其开创性的舞台实践引起了戏剧界的轰动,颠覆了传统莎翁名剧,荒诞的“角色置换”表达了人人都是哈姆雷特的主题。

18年后,《哈姆雷特1990》的表演形式依旧保持着贯有的先锋,演员不断地“角色置换”仍让观众有些迷惑。“大导”林兆华如此解释:在现实中,人的身份就在不停转换,有钱人有可能流落街头,一个有身份的人也可能明天就去街头擦鞋……

“现在的濮存昕和18年前是截然不同的,他对哈姆雷特不同阶段的理解和他日臻完美的演技,是《哈姆雷特1990》最大的突破之一。”林兆华评价。

“这种自由的表演,舞台的空间一下子打开了,更多地运用独白、对白、旁白……其实演员在表演的心灵空间上也有独白、对白、旁白之分,这是舞台演员的基本功,以前这三者是分开的,现在都融合在了一起。演员所有的话都是对观众说的,就好像我们刚开始看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感叹原来小说是可以这么写的,仿佛米兰·昆德拉面对着我们,在跟我们

说话……我即将出版的新书采用的也是对白、独白、旁白三种结构。”濮存昕如是说。

解读哈姆雷特,走近濮存昕,也由对白、独白、旁白说开去。我见到的濮存昕随性、亲和、不加粉饰,与大家打成一片。他特别强调自己没有助理也没有经纪人。质朴地生活是他对自己的要求我在上海看了电影《王子复仇记》,孙道临老师给哈姆雷特配的音。当时的我受到的震撼是目瞪口呆,进而失落、寂寞、举目茫然,我也是演员啊?!因为哈姆雷特,因为孙道临,我的灵魂受到了震撼,我知道我永远也达不到孙道临的境界,很气馁,觉得自己干不了这一行。与林兆华合作,所有的演员都很沉醉在他畅导的自由、质朴、随性的表演氛围中[独白]

关于哈姆雷特:您别拉着我,我想远行

我一直盼望着在55岁的时候,除了能演李白,还能演哈姆雷特。《哈姆雷特》的复排,终于实现了我的这个愿望。所以,这次复排《哈姆雷特》对我来讲,是非常珍贵的。 18年前,我在舞台上的表演有些冲动稚嫩,总想“声嘶力竭”地释放台词。那会儿,“王子”的口袋里总是塞着润喉片……而这次再度演绎哈姆雷特,我的表演内敛从容了很多。

20年弹指一挥间,但对于人生,也是一个漫长的旅程。

《哈姆雷特》是林兆华戏剧工作室的开篇之作,也是我和林兆华合作的第一个作品。当年林兆华在摸索,我们也在摸索。林兆华作为导演,他的戏剧体系逐渐地清晰起来,而我也同样有很多的积累。如果大家看过1990年的《哈姆雷特》,那就可以用18年的生命历程去体验一个戏剧的变化,一个导演的变化,一个演员的变化。

当17世纪的《哈姆雷特》遇到了21世纪的林兆华,林兆华凭借他的舞台想象力,和莎士比亚进行一次巧妙的对话与交流。对于林兆华而言,他通过戏剧对生命提出质疑,所谓的“角色转换”已经达到了一种极致。1990年,林兆华工作室的第一部戏就是《哈姆雷特》,这是他探索戏剧模式的一个新的开端,以至于他后来一系列的剧目都与《哈姆雷特》有关。这部戏让他走上了一条路,他也一直没从这条路上撤回来,去寻找新的方式。

林兆华对自由的渴望,不只是对自己性情上的坚守,他在观赏艺术手段上一直有着自己的追求。他总觉得任何现实都是值得怀疑的,这种东西可能让他比任何人都做得彻底,而且还有一种对市场的不屑。很多观众确实是对林兆华的戏有一些迷惑、莫名和好奇,也有观众觉得“好极了,他点到了我说不出的话,他怎么能把我心里想的话就说出来了呢?”这些人会很佩服他,但有时候他的一些极致滞缓了戏剧发展,思维没有太多准备的观众,如果他们的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