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2 15:10:4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氧转移的基本方程式为 式中
dc——液相主体中氧转移速度[mg/(l·min)] dtCs——液膜处报和溶解氧浓度(mg/L) C——液相主体中溶解氧浓度(mg/L) KLa——为氧总转移系数
DL——氧分子在液膜中的扩散系数 A——气液两相接触界面面积(m2) Xf——液膜厚度(m) V——曝气液体容积(L)
由于液膜厚度Xf 及两相接触界面面积很难确定,因而用氧总转移系数KLa值代替。KLa值与温度、水紊动性、气液接触面面积等有关。它指的是在单位传质动力下,单位时间内向单位曝气液体中充氧量,它是反映氧转移速度的重要指标。
式中: KLa—氧总转移系数,l/min; t 、t0—曝气时间,min;
ρ0 —曝气开始时烧杯内溶解氧浓度( t0=0时,C0=?mg/L),mg/L;
ρs —烧杯内溶液饱和溶解氧值,mg/L;
ρt —曝气某时刻 t 时,烧杯内溶液溶解氧浓度,mg/L
评价曝气设备充氧能力的方法有两种:⑴不稳定状态下的曝气试验,即试验过程中溶解氧浓度是变化的,由零增加到饱和浓度;⑵稳定状态下的试验,即试验过程中溶解氧浓度保持不变。本实验仅进行在实验室条件
第 20 页
下进行的清水和污水在不稳定状态下的曝气试验。 三、实验设备及仪器
1、实验装置如图
2、卷尺
3、溶解氧测定仪
4、烧杯(100mL)配玻棒 5、计时表
6、无水亚硫酸钠 7、催化剂:氯化钴 8、电子天平 四、步骤
1、向模型曝气池注入自来水至曝气叶轮表面稍高处,用卷尺测出模型曝气池内水的高度H(m)和模型曝气池的直径D(m),进而计算出模型曝气池的容积(V,m3或L)。
注意:注水时水的流速不能过大,应避免模型曝气池中注入的原水含有气泡。
2、认真预习溶氧仪的使用方法,用胶带将极化校正过的溶氧仪探头捆绑在大玻棒上,并将探头伸入水下1/2处。
注意:在实验过程中,探头伸入水下的深度应尽量保持一致,并要避免溶氧仪探头与曝气头相接触。
3、启动曝气叶轮,使其缓慢转动(注意:仅使水流流动,不能产生气泡),用溶氧仪测定自来水水温和水中溶解氧值,当溶氧仪数值稳定时记录其为初始溶解氧浓度ρ0。
4、根据ρ0计算实验所需要的消氧剂Na2SO3和催化剂CoCl2的量,并称取。
第 21 页
Na2SO3+1/2O2=Na2SO4
1)脱氧剂(无水亚硫酸钠)用量:
从上面的反应式可以知道,每去除1mg溶解氧,需要7.9mgNa2SO3。根据池子的容积和自来水的溶解氧浓度,可以算出Na2SO3的理论需要量。实际投加量应为理论值的150%-200%。
计算方法如下:W1=V×ρ0×7.9×(150%-200%) 式中W1为Na2SO3的实际投加量,mg。 2)催化剂(氯化钴)用量:
催化剂氯化钴的投加量按维持池子中的钴离子浓度为0.05-0.5mg/L左右计算。
计算方法如下:W2=V×0.5×129.9/58.9 式中W2为CoCl2的实际投加量,mg。
5、将Na2SO3和CoCl2用蒸馏水样溶解后投放在曝气叶轮处。
注意:因Na2SO3和CoCl2称取量较少,应多次冲洗称量瓶,并将冲洗水倒入模型池内。
6、待溶解氧读数为零时,加快叶轮转速,使模型池内呈现曝气充氧状态,此时开始计时,每隔1min测定池内溶解氧值,直至溶解氧值不再增长为止,此时即为饱和溶解氧浓度ρs。随后关闭曝气装置。
注意:因记录时间间隔较短,两人应充分合作。一人控制溶解氧探头,避免溶氧仪探头和曝气盘接触,一人记录。 五、实验数据及结果整理
1、测定并记录实验基本参数,记录格式如下:
第 22 页
实验日期 年 月 日
模型曝气池内径D= m,高度H= m 实验条件下自来水的ρs= mg/L
表1原始实验记录表
水样体积V: L; 水温: ℃;初始溶解氧浓度ρ0: mg/L
无水亚硫酸钠用量: g;氯化钴用量: g 测量时间
1
t(min) 溶解氧浓
度 ρ(mg/L) ρs- ρ
2 3 3.5 4.0 4.5 5 ……
……
(mg/L) 2、数据整理。
1) 以溶解氧浓度ρ为纵坐标、时间t为横坐标,作ρ与t的关系曲线。
2) 根据ρ-t曲线计算相应于不同ρ值的dρ/dt,记录于表2中。
表2 不同ρ值的dρ/dt
ρ(mg/L) dρ /dt
……
(mg/
第 23 页
(L·min))
3)以dρ/dt为纵坐标、ρs-ρ为横坐标,绘制出dρ/dt与ρ的关系曲线,得到直线的斜率为所求的KLa。(或充氧时间t为横坐标,水中溶解氧浓度变化ln为KLa。)
4)计算温度修正系数K,根据KLa(T),求氧总转移系数KLa(20)
K=1.024(20-T)
KLa(20)=K· KLa(T)= 1.024(20-T)× KLa(T)
5)计算充氧设备充氧能力OC:单位时间内转移到液体中的氧量。 表面曝气时OC= KLa(20)·ρs·V kgO2/h
式中:ρs—1atm下,20℃时溶解氧饱和值,ρs=9.17mg/L V—曝气池有效体积,m3. 6)计算曝气设备动力效率Ep。 Ep?OC kg/kW·h NCs为纵坐标,作图绘制充氧曲线,所得直线的斜率即
Cs?Ct式中:N—理论功率,只计算曝气充氧所耗有用功;
V——曝气池有效体积。 六、实验结果分析与小结
对整理得到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并对本次实验进行小结(体会、心得)。 七、思考题
1. 2.
简述曝气在活性污泥生物处理法中的作用 简述曝气充氧原理及影响氧转移因素
第 2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