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宜阳地质填图实习报告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6 19:56:0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二章 地层

有不稳定的赤铁矿层。下以石英岩为标志。本组地层与下伏北大尖组整合接触。

(2)三教堂组

主要分布于潘家东北、五家岭以西,呈条带状分布。本组岩性单调,主要为灰白、淡红色石英砂岩,其下、上部均以石英砂岩为标志,本地层与下伏崔庄组整合接触。

(3)洛峪口组

主要分布于潘家东北、武家岭以西,呈条带状分布。岩性为白云岩、页岩、粉砂质页岩、白云质灰岩、叠层石白云岩等。下以页岩出现为标志与三教堂组整合接触。

二、早古生界 1.寒武系 (1)朱砂洞组

实习区本组主要位于武家岭西以,呈近南北向条带状分布。岩性为一套灰岩、白云质灰岩。下部为浅红色含燧石薄层泥灰岩,中部为泥质灰岩,上部为深红灰色(含云斑)灰岩,顶部为灰色、浅红色中厚层灰岩。下部以泥灰岩出现为该组底界;上以灰色灰岩结束,褐黄色、暗紫色薄层泥灰岩出现为该组顶界。

(2)馒头组

馒头组分布于武家岭附近,呈近南北向条带状分布。岩石组合以紫红色页岩为特征,夹有灰岩、白云岩、白云质泥岩及砂岩。下以朱砂洞组灰色厚层微晶白云岩结束,黄色薄层泥灰岩出现为底界,上以黄绿色页岩夹灰岩结束,灰色薄板状灰岩出现为顶界。与朱砂洞组、张夏组均为整合关系。

(3)张夏组

张夏组位于潘家—栗扒北,呈北西—南东向条带状分布,在武家岭西呈近南北向条带状分布。岩性为一套灰色厚层状鲕状灰岩(图2-2)、中厚层状灰岩、核形石灰岩,夹土黄色条带状泥质白云岩或泥质灰岩。岩石中溶洞、淋滤沟等岩溶发育,呈定向性排列,出露地表呈明显的喀斯特地貌(图2-3),遗迹化石T)发育。下部以馒头组页岩夹灰岩结束,厚层状鲕状灰岩出现为该组之底;上部以灰色厚层鲕状灰岩结束,灰黄色薄层灰岩出现为该组顶界。

河南宜阳地质填图实习报告

图2-1张夏组鲕状灰岩

图2-3张夏组灰岩露头

(4)崮山组

实习区崮山组位于长岭—潘家附近,呈北西—南东向条带状分布,在武家岭以东、马村新生煤矿以西呈近南北向展布。以中厚层状灰质白云岩、灰岩夹薄层泥质条带灰岩、鲕状灰岩为主。下部以张夏组厚层状鲕状灰岩结束,黄色薄层状灰岩出现为底界;上部以薄层状灰岩结束,中厚层状白云岩出现为顶界。由于白云岩性脆,所以野外露头通常破碎严重(图2-4)

图2—2 露头破碎严重的白云岩;图2—3白云岩中发育的刀砍纹

三、晚古生界 1.石炭系

(1)本溪组(C2b)

第二章 地层

下至寒武系上统崮山组灰岩之顶,上至太原组一1煤底板泥岩之底,平均厚6.69m,由灰黑、深灰色铝质泥岩及铝质岩组成,具鲕状、豆状结构,偶夹薄煤一层(古占煤一0)。底部夹透镜状黄铁矿。

与下伏寒武系崮山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2.二叠系

(1)太原组(C2t)

下至一1煤底板泥岩之底,上至山西组二1煤底板砂岩之底,平均厚19.38m,由灰黑、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细中粒砂岩及石灰岩、硅质泥岩组成,含薄煤5~8层(一1~一8),与下伏本溪组地层呈整合接触。

(2)山西组(P1sh)

本组下自太原组顶界,上至砂锅窑砂岩(Ss)之底,厚62.38~97.07m,平均77.48m。与下伏太原组地层呈整合接触。根据岩性特征分为:二1煤层段、大占砂岩段、香炭砂岩段、小紫泥岩段。

二1煤层段:下自太原组顶界,上至大占砂岩(Sd)之底,平均厚8.28m。由灰、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及煤层组成。含黄铁矿散晶及结核,产植物化石,其上为二1煤层。

大占砂岩段:下自大占砂岩(Sd)之底,上至香炭砂岩(Sx)之底,平均厚23.98m。下部为灰、深灰色中厚层状粉砂岩、细粒砂岩(Sd)。含黄铁矿结核,可见泥质包体及煤屑,层面富集白云母碎片,具波状及平行层理。该层砂岩厚6.97~8.25m,平均7.61m。上部为灰、深灰色砂质泥岩、粉砂岩及中粒砂岩

香炭砂岩段:下自香炭砂岩(Sx)之底,上至砂锅窑砂岩(Ss)之底,平均厚35.34m。下部为灰白色厚层状细、中粒砂岩(Sx),含泥质包体,硅质胶结,具交错层理。该砂岩厚8.18~18.59m,平均13.39m。上部为浅灰、灰色砂质泥岩及粉砂岩,具紫斑及铝质。

小紫泥岩段:为紫灰、浅紫色泥岩、砂质泥岩(俗称小紫泥岩),具紫斑及暗斑。含菱铁质结核及铝土质,局部夹砂岩及薄层细粒砂岩,偶含二5煤层;中部为灰、灰绿色泥岩、砂质泥岩,夹薄层细粒砂岩及粉砂岩。厚23m左右。

河南宜阳地质填图实习报告

(3)下石盒子组(P1x)

下自砂锅窑砂岩(Ss)之底,上至田家沟砂岩(St)之底,厚236.59~257.09m,平均246.85m。与下伏山西组地层呈整合接触。根据成煤分布特征划分为三、四、五、六计4个煤段。

三煤段

自砂锅窑砂岩(Ss)之底至四煤底板砂岩(S4)之底,平均厚75.11m。下部为砂锅窑砂岩,为浅灰、灰色厚层状细、中粒砂岩(Ss),成分以石英为主,含大量暗色岩屑,硅质胶结,具交错层理。上部由灰、灰绿色泥岩、粉砂岩及细、中粒砂岩组成,泥岩含紫斑,具滑面。砂岩含少量黄铁矿散晶及白云母碎片,具交错层理,硅质胶结,夹泥质条带。

四煤段

自四煤底板砂岩(S4)之底至五煤底板砂岩(S5)之底,平均厚53.49m。下部为浅灰、灰绿色粉砂岩、细粒砂岩(S4),含暗色岩屑,具平行层理,上部由灰、深灰色泥岩、粉砂岩及中粒砂岩组成,夹薄煤四层,即四1、四2.四3、四3煤。

五煤段

自五煤底板砂岩(S5)之底至六煤底板砂岩(S6)之底,平均厚44.54m。下部为浅灰、灰绿色厚层状粉砂岩(S5),含白云母碎片及黄铁矿散晶。上部由灰、深灰色泥岩、粉砂岩、细粒砂岩组成,夹薄煤一层,即五3煤。

六煤段

自六煤段底板砂岩(S6)之底至田家沟砂岩(St)之底,平均厚73.71m。下部为灰、浅灰色厚层状细、中粒砂岩(S6),含泥质包体及石英细砾,具波状及交错层理。上部主要为灰、灰绿色粉砂岩、细粒砂岩,含白云母碎片,具平行、缓波状层理,泥硅质胶结,夹泥岩及砂质泥岩。

(4)上石盒子组(P2s)

本组下自田家沟砂岩(St)之底,上至平顶山砂岩(Sp)之底,根据其含煤特征,分为七、八、九三个煤段,区内仅沉积有七、八煤段,厚145.50~182.29m,平均163.90m。与下伏下石盒子组呈整合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