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戏曲音频数字化(戏剧之家)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21 21:40:0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浅谈戏曲文化遗产音频数字化保护与抢救》写于2009年,说是文章,还不如说是“流水帐”,但这“流水帐”是有震撼力,我还曾为此事做过“唐吉可德”式的努力。后来湖北剧协的《戏剧之家》杂志发表了这篇文章。

浅谈戏曲文化遗产音频数字化保护与抢救

杨俊杰

摘要:各地广播电台以及艺术研究所、音像出版社录制保留的戏曲文化遗产音频作品急待保护整理抢救,这些作品采用的是开盘录音磁带、唱片、盒式录音带等模拟音源裁体,记录了众多戏曲艺术家盛年的代表作,诸多作品已是绝版,极为珍贵。这些音响资源历经了数十年的自然损耗,应尽快进行数字化抢救保护。

关健词:戏曲文化遗产、音频数字化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2001年昆曲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从此拉开我国“申遗热”的序幕。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在《意见》中强调指出,要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资源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文化遗产包括了音频、视频、图片、文献等各方面,本文仅以戏曲音频数字化为例探讨是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抢救。

一,湖北戏曲音频现状

当前全国戏曲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许多问题,其中各地广播电台以及艺术研究所、音像出版社录制保留的戏曲文化遗产音频作品急待保护整理抢救。以湖北为例,二十世纪5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前期,湖北人民广播电台、武汉人民广播电台等电台采用开盘录音磁带录制了湖北众多戏曲剧种艺术家大量的优秀作品,如汉剧:陈伯华、吴天保、胡桂林、李罗克、尹春保、雷金玉、陈新云、胡和颜、程彩萍、程

1

良美、熊国强、邱玲等、楚剧:沈云陔、关啸彬、李雅樵、熊剑啸、钟惠然、姜翠兰、徐大树、张巧珍、李祖勋、张一平、彭青莲等、京剧:高盛麟、高百岁、关正明、陈瑶华、王婉华、朱世慧、李春芳、杨至芳、罗会明、舒长青、刘薇等??此外,广播电台还保留了全国各地电台通过交换而来的戏曲节目以及广播电台在本地采录的外地戏曲艺术家来汉演出录音??,这些艺术家中有的已经辞世,有的退休离开舞台多年,这些作品都是他们盛年的代表作,诸多作品已是绝版,极为珍贵。

由于时代的发展,90年代后期广播电台采用电脑音频工作站播出,采用模拟信号记录音源的开盘录音磁带从此躺在库房无人问津。这批开盘录音磁带历经了数十的自然损耗,热涨冷缩, 发霉变质、磁粉脱落,已陆续进入濒危状态,加上回放设备开盘录音机机械老化、元配件难寻,这些珍贵的历史声音面临着从此喑哑不能复原的危险。

省、市艺术研究所、省内各音像出版社所收藏的录音(包括唱片、盒式录音带、开盘录音带等不同裁体),也同样面临将模拟音源转成数字音源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环境变迁,以及资深艺人相继去世,这些音响的历史价值在今天更加珍贵,这些音响资源大部分是以原始记录方式存在,一直缺少系统的整理,使用极为不便。如不采取及时有效措施,任其恶化,这些宝贵的音源将永远无法重现,将是中华文化遗产的巨大损失。

二,戏曲音频数字化成功范例

“如果不尽快进行音响数字化抢救保护,我们前人留下的宝贵遗产就只是一堆无用的碎片,全国各省市的许多珍贵音响资料也只是形同垃圾!”中国艺术研究院一位专家看似偏激的话其实不无道理。目前,从中央到全国许多省市都非常重视这个问题,开始了多样保护抢救工程。据悉,湖北省艺术研究所、武汉人民广播电台等已经开始音频数字化工作。下面列举几项全国各地成功的范例,从中我们能得到诸多启示。

《中国京剧音配像工程》是李瑞环同志创意策划并亲自主持完成的一项跨世纪工程。所谓音配像就是选择当年演唱的录音,组织他们的亲传弟子或后代中优秀中青年演员进行配像,力求达到或近似当年的演出影像。京剧音配像从1985年提出、

2

研究、试录,到2006年胜利完成任务,历经21个年头,70多个单位、3万余人参与其中,共录制剧目460部,基本囊括了二十世纪4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前期京剧黄金时代大部分名家的代表作。音配像源头录音的搜集整理,包括全国各地广播电台开盘录音、各地艺术研究院录音、各大唱片公司录音、各地京剧院团保存录音、私人保存录音等,其中以广播电台开盘录音最为丰富、且录音质量良好。可以说,数十年来各地电台的戏曲编辑和录音师们的辛苦劳动为国家积累了丰富的戏曲音频文化遗产。

2006年4月,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节目资料中心暨上海音像资料馆联手启动了《上海老艺术家作品数字化抢救工程》 。第一批已经抢救了62位艺术家的1502首作品,共计9700分钟,形成光盘259盘。内容涵盖黎锦晖、贺绿汀、聂耳、陈歌辛、孟波、朱践耳、黄准等的音乐作品,以及袁雪芬、王文娟、吕瑞英、邢月芳、毕春芳等的越剧作品。如今已经抢救保存的珍贵资料跨度80年,记录了上海作为中国文化半壁江山的辉煌,见证了越剧从乡村走向都市的梦想,努力改变着“无声的音乐史”。

浙江文艺音像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中国越剧大考》由全国著名的戏曲史研、理论、音乐、表演艺术等方面专家组成的编委会历时6年、投资500多万元,编撰而成。与传统意义上的出版物不同的是:《中国越剧大考》采用了多媒体这一新兴技术手段,由1张CD-ROM光盘、60张CD光盘和一册唱词组成。它不仅像传统出版物那样拥有大量的文字,同时还有声音和画面,这三者互相补充、互相参照,既可相对独立,又可合为整体,检索也十分方便。其中60张CD共收集整理了从20世纪30年代至今,越剧各时期、各流派代表人物的演唱录音近700首,弥足珍贵。

老唱片是我们京剧艺术宝库中最宝贵的财富,这些老唱片通过翻录以最方便,最便宜的CD方式出版受到内外行的欢迎,其中中国唱片上海公司的品种最多,质量最好,装潢最漂亮,20年来,中国唱片上海公司相继编辑出版了《梅兰芳老唱片全集》、《言菊朋老唱片全集》、《荀慧生老唱片全集》、《尚小云老唱片全集》、《程砚秋老唱片全集》及《马连良演唱艺术特辑》、《谭富英演唱艺术特辑》等,综观这些京剧大师毕生所灌的唱片,不但能从中探寻京剧声腔艺术的发展脉络,也能窥出京剧鼎盛时期舞台之繁荣景象。这些老唱片不但是声腔研究的可靠依据,更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