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8 22:54:0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

作者:施展航

来源:《新课程·教师》2013年第02期

摘 要: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空间观念形成的规律,尝试了以下策略:重视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再现课堂,帮助学生建立形象具体的空间观念;组织学生进行多样化、多侧面的观察,帮助学生形成清晰正确的空间观念;加强学生语言描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描述空间、感受空间的能力;引导学生开展操作实验活动,在探究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作品的创作,巩固和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关键词:空间观念;生活经验;观察;操作;描述

“空间与图形”是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四个领域之一,其核心价值目标就是发展小学生的空间观念。所谓空间观念是指在空间知觉的基础上形成起来的,对物体的方向、距离、大小和形状的知觉,是客观世界空间形式在人脑中的表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不仅有助于学生获得后续学习必需的知识和必要的技能,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小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特点,空间观念的培养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难点。如何破解这个难题?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经验再现,建立形象具体的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是在学生经验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是他们发展空间观念的基础。

1.重组教材,提高学习有效性

其实学生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如圆形的车轮、正方形的地砖、长方形的门窗等等。他们具有较多的关于形状的感知方面的早期经验,老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有价值的生活素材来补充教材,重组教材内容,以便更好地组织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的知识。例如教学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一课时,可以搜集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各种形状的物体,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上课时,教师可以一边拿出一些物体一边让学生说出物体名称并引导说出几何名称:如,牙膏盒——长方体,魔方——正方体,茶叶罐——圆柱体,乒乓球——球体等等。这样就将抽象的空间概念跟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相联系,学生容易接受,学习的有效性就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2.联系实际,抽象概念形象化

在学习有关空间概念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寻找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经验的联系,尽可能选取学生熟悉的、丰富有趣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将课堂中的几何学习与生活经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验相联系,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如教学《旋转和平移》,“平移与旋转”是两个抽象的概念,但是“平移与旋转”现象在生活中却无处不在。教师可以作如下引导,首先结合生活中具體实例,如缆车沿笔直的索道滑行、国旗沿着旗杆徐徐上升、直升机起飞时的机翼运动、小风车迎风旋转等来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进而通过区分、判断日常生活中物体的“平移与旋转”两类运动,描述见过的“平移与旋转”现象等活动,以丰富关于“平移与旋转”的硬性认识;再要求学生“试着做一个表示平移和旋转的动作”,获得体验。 二、多样观察,形成清晰正确的空间观念

认识几何图形的性质特征是形成空间观念的基础,而学生获得几何图形的性质特征的认识,往往是从对具体对象的观察开始的。通过观察,学生才有可能建立有关图形的形状特征,并形成清晰正确的空间观念。 1.直接观察直观对象

通过对对象的直观观察来帮助学生形成对象的形状特征的认识。如通过观察长方体的实物,学生知道了长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和12条“棱”所组成,每两个“面”是相对的,每4条“棱”是同方向的,如此等等。 2.观察直观的几何模型

通过对模型的观察来帮助学生形成对象的性质特征的认识。如,通过对圆柱体模型的侧面展开,学生可以发现它是一个长方形,而圆柱体的底面则是一个“圆”,这就为学生了解并计算圆柱体的表面积打下了基础。 3.观察对几何模型的操作演示

通过对对象的多种组成要素的分析来帮助学生构建对对象的本质以及对象间性质关系的认识。如,通过对平行四边形的割补过程的观察,让学生发现,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可以将一个图形转化为另一个图形。

三、语言描述,增强空间观念的感知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当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空间观念感知后,我们可以借助语言描述来形成空间观念。在几何教学中,教师应该尽力为学生提供语言交流的机会,而不应该简单地、机械地让学生模仿教师或书本上的语言。例如,模拟说明从家到学校的路线,打电话告诉别人行走的路线,或学画路线图。又如,学会用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具体认识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并用这些方位词描述方向和位置。这里的语言交流活动主要是让学生交流对空间的感受,提高他们描述空间的能力,同时也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空间观念。 四、动手实践,拓展空间观念的想象能力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空间观念的建立一般是多种感觉器官共同活动的结果。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性思维为基础,因此,教师要引导他们通过拼拼摆摆、折折叠叠、量量画画等实际操作,充分调动多种感官,认识几何图形的特性,促使他们形成空间表象,建立几何概念,积累一定的空间观念。 1.动手操作,加深理解

在教学“对称图形”一课时,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各种各样的图形,从中感受美的熏陶,激发起学习兴趣,然后再画对称图形、剪对称图形、找对称轴、画对称轴等等,教学难点就迎刃而解了。在这样“做数学”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 2.作品创作,拓展内涵

在几何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自己的创作对发展空间观念的作用很大。例如:利用“平移与旋转”制作一个美丽的花边图案。在制作过程中,学生需要综合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完成这个图案,这样的问题可以设计成开放式的,让学生从一个或几个简单的图形出发,设计成一个新的图案,并让学生说明自己所设计的图案的特点,让他们在创作和交流活动中相互欣赏,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感受到几何的美,又巩固了对各种图形的认识,同时发展了空间想象力。

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它是在学生经验活动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多层次、多渠道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只有这样,我们的目标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孔启平.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薛剑刚.小学数学心育与艺术[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3]林崇德.小学数学教学心理学[M].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 浙江省金华市苏孟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