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7 10:19:1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泗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1

第一篇 发展背景和发展环境 第一章 “十一五”时期发展成就

“十一五”时期,在省市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围绕“跻身苏北第一方阵,加快建设全面小康”奋斗目标,全面实施“工业强县、城镇带动、强农富民、生态立县、民生普惠、创新创优”六大战略,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务实苦干,加快发展,经济社会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势头,全县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201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92.2亿元(预计,下同),“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4.2%,高于同期全国及全省经济增长速度。按常住人口计算,201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2523元;2010年实现财政总收入25.6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2.5亿元,年均增长57.7%、50.3%,2006-2009年连续4年被评为江苏省财政收入增收表彰单位;全县三次产业比重由2005年的29.5:39.4:31.1调整至2010年的19.1:47.5:33.4,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至80%以上;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投资在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占比提高到36.5%,其中工业投资五年累计超过350亿元。纺织服装、木业加工、照明电器三大传统产业发展壮大,装备制造、新能源、电子电气和绿色包装四大新兴产业规模初显。 (二)基础设施突飞猛进,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十一五”期间,城市建设进程加快,城市管理水平得到新提高,城市功能得到新发挥,城市形象得到新提升,城区开发进入片区时代,城市建成区面积由2005年的20.5平方公里扩展至2010年的41.5平方公里,2010年城市化率达到41.8%;城市规划工作稳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城建总投资达410亿元,新建改造89条110公里城乡道路,建成城市森林公园、市民广场、生态公园等公共基础设施,城市新增天然气管网建设80余公里;“四城同创”工程进展顺利,连续三次获评省级双拥模范城,省级园林城市、卫生城市、文明城市创建活动进展顺利;运河新城、西康新区、城南生态科技新城“三个片区”建设整体启动,基础设施配套有序推进。同时,启动王集镇、新袁镇两个“卫星小城”建设。

“十一五”期间,乡镇“4+1”工程强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大幅改善,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成效显著,现代农业产业园总体规划和水系、供电、基础设施等详细规划通过论证,一批龙头项目落户投产,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显著改善,镇村两级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所有乡镇财政收入超千万元,连续多年被评为省高效农业先进县、高效渔业规模化建设先进单位,跻身首批国家级林业科技示范县行列。 (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科技兴县取得明显成效,科技进步贡献率有了较大提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及专利数持续增长,生态科技园启动建设。2010年全县列入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6项,获批省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8项,组织实施县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30多项,完成年销售收入3000万元产学研合作项目60个,年销售收入亿元企业建设研发机构5个,获市科技进步奖15项。“十一五”期间知识产权工作取得新的突破,全社会专利申请量累计达到683件。2008、2009年连续两次荣获“省人才工作先进县”称号,2005-2008连续四年通过国家科技进步县年度考核,2005-2009年连续5年荣获省“防震减灾先进单位”称号。

区域教育水平不断提升,基本实现了由教育优先发展向教育领先发展转变的目标。全县各级各类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和现代化装备水平极大改善,师资队伍素质明显提升。“十一五”期间,先后获得全市唯一的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先进单位、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集体、江苏省幼儿教育工作先进县、首批创建江苏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等荣誉称号,高考本科达线率始终领跑全市。连续获得市教育工作目标综合考评一等奖、普通高中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一等奖、职教综合考评一等奖,成为宿迁接受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现场考察评估的唯一县区。

县体育场、大剧院等一批文体设施投入使用。泗阳电视台完成数字化省级改造,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进展顺利,16个乡镇全部实现光缆联网。连续成功举办全国越野摩托车锦标赛和全国乒乓球俱乐部超级联赛泗阳赛区比赛。各乡镇均建成综合文化站,全县以动漫软件、服务外包为主题的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 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进一步加快。全县按照“管办分开、医防分设”的原则,进行了以产权置换为主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公共卫生事业不断扩大,医疗卫生资源不断增加,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卫生监督执法工作加强,爱国卫生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健康运行。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业务楼2009年正式投入使用。全县医疗卫生人员达到2952人,城乡健康教育覆盖面达85%以上,人民群众就医条件显著改善。

平安建设和法治建设取得新成绩。全面落实“依法行政、依法维权、依法维稳”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新举措,探索出一套思路清晰、机制完善、运作高效、基础扎实、保障到位的特色工作模式。连续5年被省表彰为“社会治安安全县”,2009年荣获“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称号。全县法治建设做法被誉为“泗阳模式”在全省推广。2008年、2010年被表彰为省法治县(市、区)创建工作先进单位。 2010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48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825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6.5%、12.2%。2009年荣获省政府全面小康推进奖。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保险覆盖面达91.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达99.6%,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达98%以上,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水平显著提高。深入实施农村“五件实事”,农村住房、饮用水、道路、医疗等条件迅

速改善。生态泗阳建设取得显著成绩,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成功举办第二、第三届中国杨树节,2010年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83,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9.8%,2010年被评为全国首批绿色能源建设示范县、中国生态建设模范县和全国最佳生态宜居县。

(四)政府职能加速转变,体制改革持续深化

服务型政府建设进程加快。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行政许可。先后出台廉政公示、村官审计、乡科级干部公推公选到“五个一线”干部实践锻炼全程考察制度,全面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政府部门突出职责重点,理顺职责关系,强化直接服务,健全监督机制,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县行政服务中心在全省首创“三集中三到位”,并发展到“五集中五到位”,在全省同行中率先通过ISO9001:2008标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率先出台《县乡机关领导班子成员述职述廉述法考核评价实施办法》,首次将述法述廉工作列入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2010年实施《泗阳县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稳妥推进县政府机构改革。物价、财税、投资、金融改革进展顺利,科教文卫、劳动人事、住房制度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不断深入。 (五)对外开放取得突破,区域合作日趋紧密

对外贸易取得突破性进展。2010年完成进出口总额2.1亿美元,“十一五”期间对外贸易年均增长56.4%。利用外资提高到新的水平,2010年引进外资企业13家,实际利用外资到账2715万美元,年均增长45%。对外经贸领域不断拓展,经济合作关系进一步加强,劳务合作、海外工程承包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2010年全县共有外资企业54家,有自营进出口实绩企业57家,产品主要出口美国、日本、韩国、印度、孟加拉、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

积极参与长三角和淮海经济区合作,依托吴江市对口支援的有利条件,积极搭建承接产业转移平台,主动承接吴江、苏州以及其他经济发达地区产业转移项目。“十一五”期间共承接产业转移项目超过300项,承接资金近百亿元。宿淮铁路、京杭运河泗阳港、泗阳大桥、运河四桥和省道325、330、245、火车站、港口等一系列重大基础设施陆续开工建设。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泗阳仍然存在一些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从具体情况看,虽然企业、产业有所增多,数量不断增加,产业门类不断拓展,但大企业、强企业数量仍然偏少,产业集聚度不够高、新兴产业规模不大、服务业比重较低的现状依然存在;社会事业不断进步,但总体水平低、人才总量少的局面依然存在;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但区位优势不够突出的问题依然存在。2010年,泗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一般预算收入水平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41%、31%,城市化率比全省低15.6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55%、76%。这些都是泗阳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和“弱项”,也是实现发展更大突破的主攻点和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