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6 10:27:0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窦娥冤
基础知识
1.元曲,一般包括散曲和杂剧。杂剧是元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标志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小令是独立的只曲,相当于一首单调的词,主要是从民间的小曲和词调变化来的。如我们熟悉的马致远的《越调·天净沙·秋思》。套数是由两支以上同宫调的曲子联缀而成的组曲,各套曲子的联缀多有一定的顺序,末曲多以尾声结束。
2.元杂剧中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之前有楔子,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元杂剧一般是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本,演述一个完整的故事。
3.元杂剧的角色分:旦、末、净、杂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时都由男主角或女主角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4.元杂剧的剧本由唱、科 、白三部分构成。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它又分以下四种:对白,即人物对话;独白,即人物自叙;旁白 ,是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是唱词中的插话。这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
5.元杂剧四大家是关汉卿、 郑光祖、白朴 、马致远 ,代表作分别是《窦娥冤》、《倩女离魂》、《墙头马上》、《汉宫秋》。
1、 试用对偶句分折概括本剧故事情节。
楔 子 窦秀才抵债送亲女 蔡婆婆索钱得儿媳 第一折 张驴儿巧救蔡婆婆 蔡婆婆被逼许招赘 第二折 张驴儿误毒老驴儿 昏县官乱判葫芦案 第三折 窦娥临行别蔡婆 三桩誓愿显奇冤 第四折 窦娥冤魂诉实情 千古奇冤得申雪
2、结合人物唱词与道白,分析窦娥这一人物形象。
窦娥是封建社会中一个善良质朴、安分守己的普通妇女形象,她默默承受现实的苦难,不惜自我牺牲,对亲人充满了细致入微的关怀体贴之情。同时她具有不甘屈辱、不畏强暴的刚毅性格,如开始寄希望于官府能还她清白,但是当她认识到现实官府吏治的黑暗本质后,她的思想性格也起了根本性的变化,成为一个封建叛逆者的形象。第三折中,窦娥在赴刑场途中咒骂天地“怕硬欺软”、“不分好歹”、“错勘贤愚”,对所谓的具有至高无上权威的天地的咒骂,实际是对整个不合理社会的咒骂,表明无情的现实使窦娥醒悟,她要向不公平的社会现实抗争。临行前的三桩誓愿,更展示了她不甘屈辱的刚毅性格。
《窦娥冤》这部作品通过塑造窦娥这样一个善良、有原则、多愁善感、坚韧、聪明有心计和勇于反抗封建势力的女子形象,表现了作者对在封建制度下被压迫者的深切同情和对黑暗的封建社会的强烈的控诉与抗议,是中国文学史上永远璀璨夺目的瑰宝。
3、临行前窦娥发了哪三桩誓愿?她为什么在临死前还将平冤昭雪的希望寄托于上天?
临行前窦娥发了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三桩誓愿,化用了望帝啼鹃、苌弘化碧、六月飞雪、东海孝妇等典故。
在窦娥的时代里,人民深受君权的迫害和神权的束缚,因为在封建道德中,皇帝(天子)是上天意志在人间的体现,人民是相信“天地鬼神明察人世是非,主持人间正道”的,而封建官吏也往往以“青天”自居。窦娥生在窦天章这个落魄书生之家,深受政权与神权的影响,当张驴儿把谋害人命的罪名强加给窦娥时,她依然相信官府能主持正义,只是临上刑场时,她方才清醒过来,看清了“衙门自古向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的社会真面目。于是,在《滚绣球》中,她猛烈指责天地鬼神不分清浊,混淆是非,致使“好人不长命,坏人活万年”的社会不公平现象到处都是。窦娥对鬼神的大胆谴责,对天地的斥骂,实际是对现实社会黑暗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
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斥和将平冤昭雪的希望寄托于上天显然是矛盾的。可见,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赖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这正反映了作家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天斥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雪窦娥的冤案。窦娥通过自己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含冤难辩的悲惨经历,认识到了善良的人的贫穷命短,罪恶的人富贵延寿的社会现实,这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除了乞求天地鬼神申诉冤屈以外,没有别的办法,作者采用这种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一是表明社会的腐败黑暗,二是刻画窦娥强烈的反抗精神,三是表达人民要惩治邪恶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