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海洋可持续发展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0 3:37:2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论海洋可持续发展

海洋也称“蓝色国土”,有着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资源。加快海洋资源开发,向海洋要财富,变海洋优势为经济优势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中国是个海洋大国,我国海岸线长18000公里,海域面积30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我国的海洋资源开发经历了从没有充分开发到某些资源开发的过渡,海洋环境从少污染到污染逐渐加剧,从单一资源开发向综合开发的过渡。随着海洋开发的不断深入,长期的“无度、无序、无偿”用海,严重制约了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海洋资源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础,只有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才能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所谓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指在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应该做到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不断提高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及能力,力求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海洋资源开发体系;通过加强海洋环境保护、改善海洋生态环境,来维护海洋资源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实现海洋资源与海洋经济、海洋环境的协调发展,并力争交给后代一个良好的海洋资源生态环境。

海洋是生物资源宝库。据生物学家统计,海洋中约有20万种生物,其中已知鱼类约1.9万种,甲壳类约2万种。许多海洋生物具有开发利用价值,为人类提供了丰富食物和其他资源。有生物学专家利用结合浮游植物年产量估算世界海洋渔业资源数量基础,其结果为:世界海洋浮游植物产量5000亿吨。折合成鱼类年生产量约6亿吨。假如以50%的资源量为可捕捞量,则世界海洋中鱼类可捕捞量约3亿吨。

我国海洋生物资源种类繁多,是世界上12个生物多样性特别丰富的国家之一。现已记录的物种有20278种,隶属44门,其中黄海、渤海1140种,东海4167种,南海5613种,浅海、滩涂生物约2600种。海域渔场面积也很广阔,最大持续渔获量和最佳渔业资源可捕捞量分别约为470万吨/年和300万吨/年,海洋鱼类占世界总数的14%,蔓足类占24%,昆虫类占20%,红树植物占43%,海鸟占23%,头足类占14%,造礁石珊瑚物种约占印度—西太平洋区系总数的1/3,全国有珊瑚246种,仅海[1]

南至少有115种。在水域海洋生物中,鱼类、头足类(例如我们常吃的乌贼,也叫墨鱼)和虾、蟹类是最主要的海洋生物。其中以鱼类的品种最多,数量最大,构成了水域海洋生物的主体。水域海洋生物种数的分布趋势是南多北少,即南海的种类较多,而黄海、渤海的种类较少。分布在我国滩涂上的海洋生物种类共有1580多种。其中以软体动物(也就是平常我们所说的贝类)最多,有513种,其次是海藻358种,甲壳类(主要是平常我们所说的虾、蟹)308种,其他类群种类很少。

渤海素以“鱼盆”著称于世界,是我国四大海区中海洋资源最密集的海区。胶州湾的底栖生物可分为6个群落,主要由软体动物、甲壳动物、多毛类、棘皮动物四大类组成。舟山海域海洋生物种类繁多,舟山渔场是我国最大的渔场,有鱼类

365种,虾类60种,底栖动物342种,浮游动物489种,潮间带生物586种。

近年来沿海许多地区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毫无节制的向海洋要利益,违规造田、滥捕滥捞再加上环境污染和外来物种的入侵,造成我国海洋生物资源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问题一:海岸带的盲目开发,导致生态系统严重破坏。 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促使人们的活动不断向近海拓展, 受局部和眼前利益驱使,无节制地开发海岸带,如围海造地、人工养殖、兴建人工岛、码头、采掘建筑材料等, 导致了海域自净能力削弱,海洋生物多样性减少,自然和生态环境受到了很大影响。譬如:有数据表明,在短短75年的时间里,胶州湾因围海造田“瘦身”三圈,面积缩小了35% 。一方面,这些围海造田产生的土地缓解了某些地区土地资源紧张的困境,带来了暂时的经济利益;但是,另一方面这些人为的活动使得浅海滩涂(湿地)、海湾、珊瑚礁、产卵场、孵育场等生态系统碎化、退化和完全丧失,给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带来毁灭性的威胁,不仅物种个体丧失,而且生态系统多样性遭到破坏,生物资源补充群体减少甚至失去生存空间。

问题二:海域污染,对海洋生物资源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随着我国工农业和水产养殖业的高速发展,水域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海洋水域污染来自于海洋污染与陆基活动的陆源污染两方面,其中,陆源污染是目前最主要的污染。来自陆地的污染,如工厂排污、生活垃圾排放、农业用药以及海上船舶排污与海损事故等造成的污染,已导致沿海、河道、河口均已不同程度变成了“垃圾场”、“纳污池”。进而,污染水域底质变劣,水体环境质量恶化,赤潮发生频率和规模不断扩大。传统的渔业产卵场、索饵场、育肥场生态环境不断遭到严重破坏,生物资源数量减少、种类减少。天然海洋生物资源又由于其有限性和不可更新性而得不到有效补充,造成我国海洋近海生物资源种类和数量大幅度减少。

问题三:转基因生物的释放,影响海洋生物动态平衡、多样性。

外源基因的导入可能会造就某种强势海洋生物,从而破坏原有海洋生物种群的动态平衡和多样性。由于转基因技术具有更强的精确性和导向性,转基海洋因生物作为人类科技进步产品,已突破了传统海洋生物分类系统的概念,具有普通物种不具备的优势特征,释放到海洋环境中后会改变原有物种间的竞争关系,破坏原有海洋生态平衡,将导致海洋物种灭绝和海洋生物多样性丧失;同时转基因海洋生物通过基因漂移,将破坏野生近缘种的遗传多样性。近年来,由于大量养殖业废水直接排入海洋,造成大量海洋生物的遗传性受到破坏,严重影响了我国海洋生物资源的多样性[3]。

问题四:过度捕捞,导致海洋生物资源衰退,物种发生明显演变。

随着海洋捕捞长期失控,甚至是大量捕杀产卵群体和幼体,破坏了种群补充和资源再生,导致渔业资源严重衰退,特别是许多优质生物种类受到严重破坏和消失,无法继续利用。中国

海域的重要经济鱼类资源近20多年来已出现衰退现象。如大黄鱼、小黄鱼、带鱼以及其他经济鱼类资源出现全面衰退,使我国东海舟山一带几乎形不成渔汛。近年来,我国海洋管理部门加大了海洋捕捞的管理力度,海洋捕捞产量的增长率已接近为零,某些种类的捕捞量已经呈下降增长。然而,由于我国海洋捕捞量的基数过大,每年的捕捞量仍然过大,过度捕捞的问题仍然十分严重。

过度的捕捞活动导致了我国生物资源发生明显衰退,物种组成发生明显演变。以河北省为例:2004年,发现潮间带生物152种,比1984年生物种数减少了14种,平均生物量下降了71.4%,生物密度下降了25.6%;发现鱼类23种,比1984年下降了22种。

海洋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实现与否,因此保护我国海洋生物资源的数量规模和种类的多样性具有很大的经济、科学、生态和美学价值,已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因此,必须采取多种途径和对策确保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发展。加强和完善政策与法规, 尽管我国颁布了一系列保护海洋生物资源的法律法规,但是我国现行的行业管理体制,不能适应海洋生物资源资源、环境的有效管理。因此,应根据发展和保护需要,尽快制定自然保护区法、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法等国家法律,进一步完善海洋生物资源保护和管理的配套法规及实施条例。高度重视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调查研究,对现有法律法规不适应新形势的条款进行修订,完善相关配套技术规章。控制捕捞业,控制捕捞业,发展健康养殖业,是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认真整顿捕捞秩序,控制渔船数量和捕捞强度,减少拖网作业,限制定臵渔网渔具,限定最小网目尺寸,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渔船马力指标,严格执行捕捞渔船更新、改造的审批和检验制度,加强捕捞许可证管理,从事捕捞生产的人员,必须经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培训并取得资格证书。严格制止非渔业生产者从事近海和内陆水域捕捞生产。开拓新的捕捞区域,做好新渔场的开发工作,发展远洋渔业,参与利用世界海洋渔业资源,加快开发利用外海渔业资源。近年来,我国在控制捕捞业、保护海洋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上,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发展健康养殖业, 建立海洋保护区,保

护海洋生态环境及海洋生物资源。 目前世界各国建立的海洋保护区的面积已近2亿公顷,为海洋生物提供了相对安全的栖息、生长环境。

张啸秋

行管1班 2021131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