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第4节光的折射导学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6 3:56:5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初 二 年级 物理 科 自学探究 学案 姓名:

时间 : 月 日 学习内容: 光的折射 教学设计 (收获) 学习目标:知道光的折射现象,探究光的折射规律并用其解释有 关现象 重难点 :理解光的折射规律;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有关现象 A、 自主学习:(神奇的真假世界)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 D、拓展提升: 教学反思 1、一束光射向一块玻璃砖。画出这束光进入玻璃和离开玻璃后的径迹。 (疑惑) C、展示反馈: 1、练一练、画一画 2、重点问题思考与讨论: (1)试用光路图解释“硬币上升”。 (2)水中的潜水员看岸上的树时,会觉得树比原来高还是矮?为什么? 第1页/共4页

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 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1、请用5分钟时间阅读课本81-83页, 思考并勾划以下问题:(1)什么光的折射?与光的反射有何区别?(2)探究光折射时的特点 2、请同学们完成以下两个实验,判断你看到的现象是真还是假? a、把筷子斜放入水中,眼睛斜着去观察,你会发现什么?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2、在湖边看平静湖水中的“鱼”和“云”,看到的是( ) A.“鱼”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云”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 B.“鱼”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云”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C.“鱼”和“云”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D.“鱼”和“云”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 3、如图所示,OB是一束光线由空气射到水面后的反射光线,在图中画出入射光线,标出入射角的度数,并画出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4、如图所示,是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中传播的路线,其中________是入射光线,________是反射光线,________是折射光线,反射角为________,折射角为________,光进入玻璃后偏折角度的大小是________。 第2页/共4页

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b、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c、你观察到的这两种现象是真还是假? B、 小组学习:(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根据课本83页的“想想议议”完成该实验,你会发现什么? 1、实验探究: 第3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