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14 4:30:0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近十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综述
【摘要】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在我国占据越来越大的比例,然而大学生也是一个承载者众多希望,面临多重压力的特殊群体。众多压力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引起了我国学术界众多学者的关注。近十年来,学术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展开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先就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主要表现、产生原因及解决对策五个方面做综合性评述。通过对其综述,增加公众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关注度,促进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问题 综述
大学生作为一个承载国家、社会、家庭多关注的群体,心理压力明显地高于同龄群体。近几年来国内学术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展开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现将研究的状况做一梳理。
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的意义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各所大学校园中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当前学术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已经有了丰富的成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已经有了统一的界定和严格的衡量标准。
王芳认为心理健康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正面的心理健康,即一种积极的心理健康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能够有效地完成自身的技能,保持与社会同步的状态。另一种是指没有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1
吴斌等人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人际关系和谐、良好的自我意识、个人与社会的协调一致、完整统一的人格、善于适应环境、自我。2
1.智力、章飚将大学生心理问题大体归纳为以下几点:○思维方法正确,能够辩证地看待自己、
2.具有高尚的情感体验,能控制自己的情绪。○3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社会以及一切事物。○
4.需不苛求环境,不推卸责任,有战胜困难的信心、勇气、能力,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
5.具有自觉的社会公德和要合理,动机可行,有理想、追求、社会责任感,精神生活充实。○
6.经常处于内心平衡的满足状态,良好的道德品质,能恰当地处理好人际关系。○出现心理不
平衡时,自己可以及时、成功地进行调整。3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关于大学生健康问题的现状,不同学者得出不同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田敏等人提出:目前我国多数大学生心里是健康的,有较高的智力水平,强烈的求知欲望,学习效率高,情绪稳定,乐观自信,充满朝气,能把个人的思想和志向融入到民族振兴和国家强盛的宏图伟业之中,这是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主流。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心理状况
不容乐观。我国大学生中16%至24.5%有心理障碍,以焦虑不安,神经衰弱,强迫症为主。因心理问题不能正常学习和生活而休学或退学的学生人数逐年上升,其中因为精神疾病休学的人数占因病休学人数的37.4%,因精神疾病退学的人数已经占到因病退学的总人数的64.4%。由此看来我国高校学生的心理状况确实十分严峻。4
张典探指出:在校大学生中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比例大约在30%左右,而其中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障碍或疾病的大学生约占总数的10%左右,大学生心理问题呈上升趋势已是不争的事实。5
肖永春等人分析道:大学生总体上情绪感受以积极为主,情绪水平较高。1.学生情绪水平存在性别、学科、年级及生源差异。情绪水平的自我评价与学生的学历(本科生和研究生)无关,但与性别有关,总体上女生情绪水平显著较男生更为积极;学生情绪水平还与学生所在专业有关,经管类、文科学生、医科学生和理工科学生情绪积极水平依次下降。2.学生情绪水平存在年级差异,三年级学生普遍比其他年级学生感受到更多消极情绪。其中农村学生情绪水平较城市学生更偏向消极。6
杜松涛等人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归纳如下:1.贫困大学生心理异常人数比例偏高。2.贫困大学生不善于解决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3.贫困大学生倾向于采用不成熟的防御机制。研究发现,高达82.8%的贫困大学生采用不成熟型心理防御机制,如投射、被动攻击、抱怨、幻想、退缩等,而非贫困大学生采用不成熟型心理防御机制的仅占12.0%。7
当前大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是近年来研究最为深入、成果最为丰富的一个问题,主要有环境适应问题、学业问题、经济问题、就业问题等方面进行总结。
环境适应方面
蒋迪等人提出:许多大学生生活缺少自主性,进入大学之后,生活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习和生活都由自己来统筹安排,常常会感到迷茫,情绪低落。另外,有一些学生对所就读的学校或专业不满,当前面临的场景与自己的理想存在较大的差异,由此产生心理落差和抵触情绪,对学校组织的教学和各种文化活动漠不关心,还常常表现出厌学、焦虑、烦躁、郁闷等不良情绪。8
章飚指出:大学生的环境适应问题在新生中尤为常见,常常表现为独立性差、从众心理强、行为懒散、我行我素、心胸狭窄、不拘小节等,甚至容易被焦虑、抑郁等情绪困扰,往往延缓了心理发展的适应期。9
学业方面
叶国清指出:大学生普遍面临社会角色转换与适应障碍。许多大学生在在高中是都是各地的精英,然而进入大学后,激烈的竞争使他们发现自己不再是名列前茅的“尖子生”,甚至有些人难以跟上学校学习的进度了,很多学生无法接受现实,不能实现定位的转换。巨大的失落感和心理落差使得这些大学生或自暴自弃,或封闭自我不与人沟通。大学生对新的学习环境不适应,如得不到调整,便会产生失落、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严重的会导致一些恶性事件的发生。10
蒋迪等人指出:工科大学生所面临的课业负担较重,需要扎实的数理化基础,而这些课程的学习难度大,学习任务重,是造成学业压力的重要原因。11
章飚指出:大学生在学业上心理问题日益增多,主要表现在学习困难,竞争激烈,考试作弊等方面。不少学生进入大学后,有意无意地放纵自己,结果成绩一落千丈,缕缕不及格。由此承受了难以跟上大学学业的巨大压力,造成不少心理问题。在考试方面,有的学生平时不努力,为了取得好成绩或考试通过抱着侥幸心理,设法作弊。而当被发现受到处理时,又无法面对和难以接受而引发的心理问题。12
经历方面
樊光华等人提出:一名普通高等学校每年需交5000元左右的学费,像普通高校的二级院校的学费高到万元以上,加上生活费和其他费用,每年的开支至少在1—2万元。万元以上的学费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天文数字。有的学生家庭根本承担不起这些昂贵的学费,有的依靠亲朋好友的支助,有的靠银行贷款,缓解燃眉之急,这些学生在受到繁重的经济、生活上的压力的同时,还受到激烈市场竞争带来的就业压力。
李蓓提出一些大学生因为家庭贫困而自卑,担心自己穷酸的外表和拮据的消息让人看不起,不能获得平等的自尊,只好采取逃避的方式以免自己自尊心受挫。
叶国清指出:贫困学生在承受经济压力的同时他们还要面临心理上的困难,表现为自卑、焦虑、孤僻、嫉妒等四个方面的心理问题。
杜松涛等人提出:贫困生的自尊心比一般同学更强,在选择解决贫困的措施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