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高中生物奥林匹克竞赛辅导专题讲座-专题十一-动物的营养及消化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6 19:57:0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高中生物奥林匹克竞赛辅导专题讲座

专题十一 动物的营养及消化

[竞赛要求]

1.消化道(包括肝、胆囊和胰脏) 2.食物的机械分解和化学分解 3.吸收

4.食物的成分(水、矿质、维生素、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

[知识梳理]

一、食物和营养素

食物的作用:作为能源、原材料(生长、发育、更新)、维生素。营养素类型:糖、脂类、维生素、蛋白质、矿物质、水、膳食纤维素

1.糖类:是生物进行各项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其它的能源物质还包括脂肪、蛋白质、有机酸等。

2.蛋白质:是构成细胞的主要成分,也是细胞内的能源物质。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分为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共8种,有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色氨酸和缬氨酸。非必需氨基酸共12种。

3.脂肪由甘油和脂肪酸组成。脂肪酸也有必需和非必需脂肪酸,必需脂肪酸如亚油酸、亚麻酸。脂肪的功能主要是生物体储备的能源物质,其贮能的特点是浓缩形式,含水较少;含能量高,相同质量分解释放的能量是糖类和蛋白质的二倍略多;另外具有消化吸收慢的特点,较为耐饥。脂肪是生物细胞内最经济的贮能形式,动物的脂肪抗饥饿,是冬眠动物主要贮能形式。

4.维生素:生物体生长必需,自己不能合成,需量极少的有机物。功能是作为辅

酶或其一部分,不能为人体提供能量。分为水溶性维生素和脂溶性维生素。

水溶性维生素包括维生素C和维生素B。维生素C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间质的发育和胶原纤维的产生,缺乏时产生坏血病。B族维生素的化学性质不同,但功能相似的一类物质,在细胞呼吸中起重要作用。缺乏B1患脚气病、多发性神经炎;B2是核黄素,呼吸链的FMN和FAD均为核黄素类物质;缺乏烟酰胺患厚皮炎;B5为泛酸;B6为吡哆素;缺乏B12会恶性贫血;叶酸促进红细胞生长发育、在细胞分裂时,促进核甘酸合成。

脂溶性维生素包括A、D、E、K。维生素A(视黄醛醇)具有保持上皮细胞、特别是视网膜上皮细胞的健康有关;缺乏时患干眼症、夜盲症。维生素D可促进小肠对钙、磷的吸收,缺乏时骨骼畸型,如佝偻病。阳光中的紫外线可促使皮肤内固醇类的物质转化为VD。VE(生育酚)与生育能力、肌肉发育及抗氧化有关。维生素K与凝血有关。

二、食物的消化

主要有两种方式,细胞内消化和细胞外消化,进行趋势为由细胞内消化向细胞外消化进行。细胞内消化即细胞的内吞作用,原生动物靠内吞作用形成的食物泡、小型多细胞动物(如腔肠动物、海绵动物)及主高等动物的白细胞及肠上皮细胞上普遍存在。腔肠动物以细胞内消化为主,以细胞外消化为辅;到扁形动物中,具有不完全的消化系统,以细胞外消化为主,以细胞内消化为辅;蚯蚓、昆虫和高等动物则具有完全的消化系统,完全进行细胞外消化。消化道产生分化。

三、人的消化系统 1. 消化系统的形态结构

(1) 口腔

牙齿:功能是咬断、撕裂、压碎食物。分齿冠、齿根和齿颈三部分。按位置、功能划分为门齿、犬齿、前臼齿、臼齿。按生成时间划分为乳牙、永久齿(恒齿)。

唾液腺:共有3对,分别为腮腺、颌下腺和舌下腺。功能是湿润口腔、食物,清洁口腔,杀菌,初步消化食物。

2.人的消化系统:主要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消化道是从口腔到肛门为止的一条长长的管道。其中以胃和小肠的功能最为重要。

消化道壁从内向外划分为四层:黏膜层、黏膜下层、肌肉层和浆膜层。 胃的作用有储存食物和消化食物,胃有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的作用。 小肠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场。由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组成。其结构特点主要有: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长约5-6米;表面积大,可达200平方米,由于形成环形皱襞、小肠绒毛和微绒毛;胰液、胆汁和肠液均可分泌到十二指肠中,所含消化酶种类较为齐全;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大肠由升结肠、横结肠和降结肠构成。主要作用是吸收部分水、无机盐(钠盐)和某些维生素,此外有排泄作用。

3.食物的消化

(1)唾液的消化:唾液淀粉酶能将淀粉和糖原分解为二糖(麦芽糖),

(2)胃液的消化:胃壁的壁细胞可分泌盐酸,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黏液腺细胞分泌黏液。盐酸可激活胃蛋白酶原,成为胃蛋白质酶;盐酸还可提供胃蛋白酶所需要的酸性环境(1.5-2.5);盐酸能使蛋白质变性,有利于消化;盐酸还有杀菌的作用;进入十二指肠后,盐酸有促进胰液、肠液和胆汁的排放。

胃蛋白酶为内切酶,只能从蛋白质的内部、某些特定的位置(酪氨酸、苯丙氨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