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谣言传播的渠道及治理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6 2:40:1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网络谣言传播的渠道及治理

作者:彭超 李梦璇 来源:《商情》2013年第43期

【摘要】近年来网络成为谣言滋生和传播的重要渠道,本文通过探讨网络谣言传播的成因与模式,对如何管理网络平台、治理网络谣言传播提出了意见及建议,以期网络谣言的传播得到有效控制。

【关键词】网络谣言;传播渠道;治理 一、相关背景

网络是一个自由、开放、平等的平台,在当今信息社会中,网络已经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成为了谣言滋生的温床、传播的重要渠道,越来越多的谣言通过网络传播,流传速度快,影响范围广,且不易监管治理,已经引起了社会的重视。

特别是腾讯QQ、微博、人人网等大学生钟爱的网络社交平台,通过提供发布日志、保存相册、音乐视频分享等功能搭建了一个功能丰富高效的交流互动平台,极大地提高了用户之间的交流效率,降低了交流成本。但是以网络社交平台为媒介的网络谣言传播事件也屡见不鲜。近日,一条“倒输银行卡密码可报警”的信息在微博、QQ群里广为流传,但银联表示从未与公安部门有过类似的合作。这一网络谣传教市民倒输密码,反而容易将银行卡密码透露给不法分子。此类例子还有很多,更有一些涉及政治等敏感话题,这些话题在微博、人人网很容易引发热议。

大学生对于互联网的使用频率大大高于其他任何一个社会群体,而且对了解国家时政怀有高涨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但是由于种种客观与主观因素,对很多政治问题的实情缺乏真实的了解。另一方面,大学生是一个年轻的群体,社会阅历较少,可塑性强,极易盲从,意气行事。在这两个因素的促成下,网络谣言在大学校园内容易滋生蔓延。大学生作为网络的主力军,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如何削弱大学生在网络传播中的作用,提高大学生谣言的辨别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二、网络信息传播研究现状

在网络信息传播模式方面,国内外很多学者先后提出了很多信息传播模式,以及更为具体的网络信息传播模式。

(1)Harold Lasswell(1948)提出了著名的“5W”传播模式,即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最早以建立模式的方法对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进行了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Shannon,Weaver(1949)在《传播的数学理论》一文中提出了描述电子通信过程的Shannon-Weaver模式,之后,他们又在原有模式加入了反馈系统并引申其含义以解释一般的人类传播过程。该模式显示了传播过程中的五个功能环节,引入了噪音的概念,表明传播过程内外的各种因素会影响传播效果,而信源、媒介、信宿是噪音形成的三个主要环节。 (3)Stanley Milgram(1967)创立了六度分割理论,即任何两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6个,最多通过6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按照六度分隔理论,每个个体的社交圈都不断放大,最后成为一个大型网络。这是社会性网络(Social Networking)的早期理解。在该模式下,人们通过熟人的熟人来进行网络社交拓展,通过低门槛的参与方式,使用户能够简单方便地贡献内容,又通过订阅机制帮助个人运营社会网络,有效形成了诱发网络效应的机制。

(4)郭海霞(2000)细致的研究了社交网络中的信息传播问题, 就其传播方式、传播行为、传播路径和传播特点进行研究与探讨,同时以新浪微博为例, 在分析大量实例的基础上, 提出关于社交网络开放平台中信息传播的几种主要模型及特点。

(5)在网络信息传播对大学生道德培养的影响的方面,儒林(2011)进行了一系列探析,他通过随机抽取两个年级的300名学生对互联网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得到了以下调查结果。网络信息传播在给大学生带来积极因素的同时,也正在冲击着大学生的诚信意识、道德意识、责任意识。这表明人们已经开始关注网络信息对大学生这一群体的负面影响。

本文在上述研究基础上,通过调查和研究,得出了自己关于网络谣言成因及如何治理的观点和建议。

三、网络谣言的成因

(1)网络信息传播具有多渠道性和迅速性。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以及网络使用的方便和快捷,使网络谣言可以接触到更多受众,三人成虎,因此更容易被人们认为是事实。而在网络谣言的传播中,公众媒体的介入往往加强了谣言的可信度并加速了谣言的传播。制造谣言的人少,但传播谣言的人多,而网络谣言最大的危害性就在于多数人的相信和传播,而且在传播的过程中又添枝加叶地制造。一旦进入了得到了人们的信任,网络谣言就获得了强大的生命力。媒体的转载提高了网络谣言的曝光率,很多不使用网络的人也接收到谣言。 (2)信息不公开导致谣言产生和传播。谣言止于信息公开,是很多传播学者和危机管理学者的共识。谣言的流行和传播有很多原因,公众的心理状态、社会环境、政治环境因素等对谣言的流行都负有责任。人们在接触各类信息的时候,通过自己判断对信息进行分析。如果信息渠道封闭、信息交流不通畅,人们出于对信息缺乏的不安,就会相信谣言,相互流传以获得相应的心理安慰。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3)部分人有目的地编造谣言。由于各种主观或客观因素,使得一部分人有意的在网络上编造并散播谣言,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中伤对手或制造混乱。通过网络散步谣言成本低廉,效果明显,传播迅速,覆盖范围广泛。造谣者出于功利性目的制造谣言并进行传播。 (4)出于不满情绪进行造谣中伤。由于社会贫富差距等问题,使得部分民众对社会或富人产生不满,作为相对弱势的一方,没有能力反抗,就采取造谣的方式发泄不满,以赢得舆论的支持。

四、网络谣言的治理

(1)加强政府工作透明度,及时、充分公开信息。控制谣言的流传,最有效果的做法就是公开真相,使真相传播得更加迅速。政府部门应该及时、迅速公开权威信息,消除人们的疑虑和恐慌。同时,权威部门的说法也不应局限于简单的辟谣,而应有充分的资料和数据支持,加强可信度。并且,政府不应只是在出现谣言之后才出面解释,而应该在平时就加大工作的透明度,及时、真实的向社会公众披露相关情况,取得民众的信任,加强政府公信力,得不到公众信任的谣言自然也就不会传播了。

(2)加强网络的技术监管和法制监管,完善相关管理条例和法律法规。网络为社会提供便利和服务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消极负面的影响。正是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和自由性催生了网络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所以,加强相关的技术和法制监管,一旦产生谣言能迅速的定位到谣言的制造者和传播者,并对其进行相应的处罚,就能很好的遏制谣言的产生。

(3)利用权威机构和媒体进行教育,提高公众对谣言的辨别能力。谣言止于智者。网络谣言的传播与公众的辨别能力成反比。人们之所以相信谣言,一方面是因为不了解真相,另一方面则和其自身素质和受教育程度有关。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曾提出“知沟”理论,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面对的信息越多,两者之间的差距也就越明显。因此,对公众进行教育,加强理性分析,从根本上提高人口素质,对抑制谣言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治理网络谣言的传播,最根本的还是要从网民入手。加强网民的自身素质和辨别能力,提高网民的思考判断能力,可以很好的遏制网络谣言的传播。

(4)推行网络实名制。网络最大的特点是虚拟性和匿名性,但随着互联网与现实生活的结合程度越来越高,这种虚拟性和匿名性却引起了越来越多的问题。有的网民以为这样就可以说话不负责任,因而任意的制造谣言或传播谣言,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或是单纯的发泄不满。但网民在自由表达自己思想的同时,也有义务尊重他人和维护社会稳定,网络实名制并不是不让人说话,而是让网民对自己说的话负责。所以,推行网络实名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

参考文献:

[1].田智辉.新媒体传播——基于用户制作内容的研究[M].第一版.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