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建设发言稿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7/1 4:43:2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小组建设发言稿

【篇一:小组建设讲座发言稿】

灵石二中“小组建设”之我见 一.小组建设之建设意义

小组其实是一个非常传统的词汇,这种组织形式确实是早已存在的。一般情况下有班就有小组,一个班一般都分为几个小组。记得我小时候是当过组长的,一竖溜就是一个小组,小组讨论、小组值日也是早就有的,因此,当人们看到新课改出现了合作学习小组的时候,可能不以为然,其实此小组非彼小组。我们今天所探讨的小组建设,是新教育模式下“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发展服务,让优秀者更优秀,让平凡者不平凡”的新型学习和管理组织。可以说合作式学习小组的出现是新教育模式的必须产物,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学习小组的意义在于它是一种制度创新,兼有学习和管理两层使命。下面我从三个层面来解读一下小组建设的意义 (一)课改需求

1. 翻转课堂需要小组

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什么,我个人认为就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被动做事和主动做事的效果具有天壤之别,这点大家肯定是认可的对吧,所以学习秩序就出现了所谓的颠倒现象:自主学习在先,课堂学习在后。每个学生按照学习方案的要求自觉自主地开始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小组产生着组织作用、氛围作用、激励作用、帮扶作用、督查作用。小组建制可以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保证自主学习的开展和效果。 2.有效交流需要小组

交流是现代文明的重要词汇,意味着相互间的平等、尊重、参与、互动、共享。现代教育和传统教育的分水岭首先看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是否有效交流。而小组的出现唤醒拯救了作为学习形式和成长形式的交流。小组的存在让交流更真实,让学生在交流中表达争论、碰撞完善自己的思想,让学生在交流中真正成长。 3.反馈展示需要小组

教育新模式另一显著特点是:展示成为重要的学习形式,把相当比例的课堂时间交由学生展示,展示自学成果,探讨发现,展示反馈学习心得等。课堂的展示直接关系到教学任务的完成,关系到教学

质量的提升,而影响展示效果的主要因素也是小组,可以说小组的组织水平决定着课堂的学习水平。 4.学时保证需要小组

课改另一特点:“学时”取代“课时”。 学时指学生在完成特定学习内容时所用的全部时间,包括课堂前后的自学、小组学习、课堂上的其他学习。“课时”概念是传统讲授式教学的产物,是课堂上主要用于教师讲授的时间。两个不同说法的词语其实代表的是两种不同的教学理念。由山西教育出版社组织编写的晋教版新教材下学期将开始进行实验,灵石二中是试点,我有幸看过该教材,教材一改往日传统说法,每单元都是以学时来量化学习任务的。其中课堂前后也就是说课堂以外的学时任务,靠班级是行不通的,班作为一个学习组织的作用不复存在。而小组活动可以延伸到一切可能开展学习活动的地

方,保证学生学习效果的,正是学习小组。 (二)职能效应

我们今天所探讨的小组建设,它存在的意义在于它是一种制度创新。一种好的制度胜过一打好的愿望。具体而言学习小组具有自己的职能效应。比如说同样是人群,有共同使命和任务,有自己的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并能够维护成员尊严和满足其成就感的就是组织,否则就是群体。(张燕讲的笑话、村落、政府),依此类推就学习而言,学习小组是组织,而班很可能就只是个群体。为什么这么说,班可以合作进行大合唱,合作广播操,但很难合作开展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活动,从学习的角度讲,小组才具备现代管理学意义上的“团队”所拥有的功能。比如说新的教育理念提倡学生做事,做事即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新教材的项目学习)。而做事就需要合作,小组就是合作做事的团队。合作做事就是小组不可替代的职能,体现了小组作为一种制度建设的意义。

成功的小组建设不仅在学习上有不可替代的职能,更重要的是会给学校的管理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灵石二中办学宗旨中有两个基本点:学生自我管理工程建设和学生自主学习工程建设。其中的自主管理就是培养学生自立自治的精神和习惯。这两个工程建设中小组不仅是学习单位,教学单位,(大班教学小组化)还是班级学校管理的单位,同时还是评价考核单位。通过小组功能的扩展,二中实现了:大班教学小组化,班级管理小组化,评价考核小组化 。小组

承载了自治管理的基本职能。选出小组中最优秀的学生担任常务小组长,

每个学生都担任一门文化课的学习小组长和活动小组长。这样一来,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每个学生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整个学校的管理实现了高效运作,小组的自我管理职能效应得到了高效发挥。

(三)学生成长

学习小组从某种意义上说体现了人本主义思想,是学生成长的摇篮。 1.自治精神的培养。

自治精神的核心是自我负责、自我治理、自我担当,不等、不靠、不怨、不悔。这个“自”既指个体的人,也指个体所在的团队。学校教育的使命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会自治。遗憾的是,目前学校(命令完全服从)、家长(溺爱迁就)的许多想法、做法与此背道而驰。结果许多学生要么顺从,要么冷漠,要么对抗,要么抱怨,这些都与自治精神的缺失有关,小组的出现为自治精神的培养带来希望,因为培养自治能力的唯一办法就是让学生自治,而学习小组就是成本最低、操作最易、效果最好的途径。让学生去民主选举,让学生去制订学习方案,让学生去组织活动,让学生去自我评价。小组的种种活动都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治精神。 2.团队精神的培养。

学习小组利于团队精神的培养,通过小组建立一种意识——团队意识,培养一种能力——合作能力,在小组活动中学会提出想法,影响他人,学会在有不同意见的情况下交流沟通。学会相互关心,相互

帮扶,珍爱团队荣誉。此时小组于人的成长不仅具有功能效应,更是人的精神需求,因为有了自己的团队所以就会有归属感安全感,因为小组的存在学生才能真正学会合作互助,成长为一个社会意义的人(在座、朋友知己、相熟人群比较) 。 3.开放精神的培养

小组的组建为学习带来的是竞相参与、竞相表达,是思想观点的碰撞交流;这个过程也是学生心智开放的过程。孩子们在小组活动中多了些平视,少了些仰视;多了些随性,少了些矜持;多了些自信,少了些自卑。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思维在接力,心智在成长,每一个孩子都能在课堂绽放,因为小组给予了他们开放的氛围、开放的空间,也就成就了他们开放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