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背景下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对策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8 4:53:3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老龄化背景下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对策

作者:陈晓红 李淼

来源:《经营管理者·上旬刊》2016年第06期

摘 要:在我国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家庭“空巢”化和家庭小型化及“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社会背景下,家庭养老逐渐弱化,社会化养老逐渐加大。随着社会化养老需求的不断增长,养老机构不断增多,功能不断健全,需要大量养老服务人才。老年福祉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基础性工作。面临社会和市场需求,培养一支融理论知识、职业技能、组织管理为一体的专业化及职业化的复合型养老人才尤为重要。 关键词:老年福祉 复合型人才 养老服务人才 一、老年福祉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指出,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从2012年的0.22亿人上升到2013年的0.23亿人,年均增长100万人的态势将持续到2025年。呈现高龄老年人口继续增长、失能化、慢性病老年人持续增多、空巢化、无子女老年人和失独老年人开始增多的特点。老龄化的加速,对养老服务人员需求巨大,到2050年,机构养老将需要服务人员1554万人,亟需大量基层专业化护理人员、康复人员、社会工作人员等应用技能型人才,也需要大量的有一定专业知识背景、高素质的中高层管理人员。

1.有利于构建现代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应对人口的快速老龄化,我国提出了构建“以居家养老为主体、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养老方式已不再单一化,即使居家养老,也应是在“专业化社区照顾支持下”的居家养老。伴随老年服务业中服务对象的多元化、多样化需求,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渐渐出现,需要强专业、强技能、高素质的医养结合复合型老年福祉人才服务于老年服务业。

2.有利于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老年人的需求呈现多元化、个性化。老年福祉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通过所学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与老年人心理沟通,组织管理老年人的生活活动,开展健康养生、文化娱乐、医疗护理、肢体康复、心理慰藉,让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有益于老年人的思维活动,身体康复,愉悦心情,实现个人价值,提高生活愿望与幸福感,让老年人有尊严地安度晚年。有益于老年人从健康老龄化,逐步走向积极老龄化状态。

3.有利于促進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一是可以减轻儿女的后顾之忧,专业化的老年福祉复合型人才服务于养老服务业,子女更会省心放心,安心于工作。二是世界卫生组织(WHO)针对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提出了健康老龄化战略。老年福祉人才的专业化预防、保健、护理、康复融入护老服务中,通过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指数,发挥好老年人的积极作用,提高健康老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化,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指数,老龄化的负面影响就会得到缓解。老龄化问题处理的好,就会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4.有利于推动就业和再就业。按照民政部关于《全国民政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2010—2020)》,我国养老护理员的数量将从3万增加到600万。养老机构专业护理人员的严重匮乏已成为各城市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瓶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家庭小型化、农村城市化,使得人们对养老和医疗的需求越来越社会化,从家庭养老模式逐渐过渡到社会养老模式,养老服务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面临如此大的就业缺口,老年福祉专业人才的培养,可以拓宽就业渠道,促进社会就业。 二、老年福祉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1.招生情况。国家没有统一规范的本科或者更高层次的老年福祉专业招生目录,目前老年福祉专业还属于社会工作范畴进行招生,招生数量有限,缺少高层次的复合型专门人才培养。1999年起,继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之后,陆续有大连职业技术学院等40余所学校开办了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均为中职和大专的职业教育层次,注重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按照每年招生40人计算,总计也不足2000人,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老年服务人才的需求。

2.课程设置及教材情况。第一,缺少完整规范性的老年福祉本科课程体系及评价体系。规范的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由于社会学专业招生,更多的是围绕社会学范畴内开设课程,虽然课程设置灵活性大,但随意性也在增强,影响了知识的连贯性、系统性、统一性。第二,没有系统的老年福祉专业本科系列教材,教师多为自编讲义,或参考国内专科职业院校及国外老年福祉专业相关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培养目标的实施。

3.教师资源情况。第一,缺少老年福祉专业化教师及“双师型“教师。现有任课教师多是社会学范畴内或管理学方面的教师,边讲授相关课程边学习进修,或只是进行短期在岗培训,缺少系统性的理论学习,由于大量时间用在教学上,很难兼顾教学和科研。一部分课程需要外聘兼职教师上课,很难保证师资队伍稳定性和专业化,影响学生学习的有序性和系统性,不利于专业发展。第二,高校难以发挥人才聚集优势,不能形成完整的梯队建设。国内专业人才匮乏,聘请国外老年福祉人才,教学成本较高。

4.学生就业情况。在就业去向方面,由于该专业多任职于养老服务机构或涉老部门,相应岗位工资待遇低、工作强度大,社会认知度不高;在学生自身方面,尤其对于应届大学生来说,照顾失能、半失能或失智的老年人,还存在一定心理障碍,信心不足,很难摆脱世俗“伺候人”、“又脏又累”的观念,流失率高。根据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福祉学院2015年展开的针对老年福祉专业学生的调查问卷可以得知,在“关于照顾失能和半失能或失智老年人方面”,有超过一半的学生没有给出确定答案,这也说明了对于本专业学生的培养方面存在问题。学生普遍对养老机构没有工作兴趣与工作热情。 三、老年福祉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014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培养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质量较好的养老服务人才队伍,以适应和满足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学校教育是实施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和基础环节。学校对老年福祉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就业定位及未来养老服务人才的专业化水平。

1.确定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是人才培养实施过程的前提导向。培养目标要依据老年服务业的市场需求和职业要求,也是在培养目标上学术与职业的综合体现。我们将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划分为知识型、技能型和管理型。其中,知识型人才是复合型人才的基本条件;技能型人才是复合型人才的必要条件;管理型人才是实现复合型人才的最终目标,要成为真正的管理型人才就要将知识型和技能型融会贯通,取得收益。

2.改进人才培养方式。老年福祉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通晓社会学、医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技能,需要不同学科领域知识的有机结合,相互交叉和渗透。学生能够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考虑和解决问题。

2.1更新教育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整合及教学过程的实施是老年福祉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一是整合学科资源,搭建培养老年福祉复合型人才的综合性专业课程集群平台,建立多学科交融的通识课程体系,突出专业特色。以共同立题研究、共谋老年福祉学科发展方式,逐步形成学科群,体现出课程的适用性、实践性、灵活性和复合性,既注重学科知识的综合性和平衡性,又要体现培养特色。培养学生“博”而“专”。“博”即与老年福祉专业相关的社会学、护理学、康复治疗学、管理学、心理学、营养学等交叉学科的知识背景,“专”即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各具专业特色。二是增设职业资格考试类课程,增加职业技能。 2.创新教育教学方式。运用协同创新的培养方式,一是通过社会调研、案例教学、专题讨论讲座、情景模拟等互动模式进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和主动性。二是要建立与政府、养老企业、高校的产学研用项目合作,带动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了解政府的养老政策,培养师生的学术意识和科研能力。三是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开展国内国际交流合作教育,通过学生国内外养老机构见习和实习,提高学生专业水平及找准职业角色定位。通过“学习+见习+实习”的培养模式,帮助学生树立从事老年服务工作的决心,提高就业的对口率。四是充分利用实训室资源,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和技能。

3.培养专业化的师资队伍。优质的教学质量需要专业化的师资队伍。通过“送出去,引进来”、“强优化,重提高”的培养方式,打造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专业化教师队伍。选派教师到国内外高校、养老机构顶岗学习进修,培养复合型的老年福祉专业学生,就需要双师型的教师,不仅要有高校专业技术职务的晋升,还要鼓励教师获得与老年福祉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或者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比如医学方面,既有专业知识背景,又有临床经验;管理学方面,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养老服务机构的管理经验。利用研究平台拓展业务水平,坚持教学科研并举,学习国内外先进的养老福祉理念,不断提高认识,更新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