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细节描写训练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5 19:02:2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记叙文细节描写训练

作者:孟娜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4年第06期

在高中作文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写人记事的习作,特别是写人的文章,文中的人物形象更是千人一面,既无个性,又不生动,整篇文章显得干瘪无味,缺少感染力。尽管学生从小学到高中都在进行记叙文的训练,可是记叙文越写越差,究其原因就是缺乏真情实感的流露,而这种真情实感的缺乏又源于对生活细节的捕捉不够。那么,怎样使学生的记叙文具有打动读者内心世界的动人之处呢?我认为,在作文中打造细节描写这样的亮点是很重要的。当然,这必须引导学生掌握记叙文细节描写的基本方法。

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起于至微。”这里的“至微”就是指那些显示人情美、人性美,具有永久艺术价值的细节。所谓细节描写,就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或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细微的举止行动,以及场面片断等,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的一种描写方法,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的描写之中。

运用好细节描写,不仅可以增强作品的真实性、生动性和形象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还可以深化文章的主题,或达到“一瞬传情,一目传神”之情动人的艺术效果。举凡肖像、服饰、语言、动作、神情、心理,乃至景物描写,都离不开细节,学生对这些描写方法——尤其是通过阅读和写作接触到的动作细节描写——也是较熟悉的。可是在实际写作中,学生们并不能很好地运用细节描写这种能使自己作文出彩的手法,这就需要老师在日常写作教学中想一些点子,启发、引导学生学会细节描写。

在平时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将课文阅读与作文练笔结合起来,即将教材经典细节赏析与学生的写作练习相结合,学中写,写中悟,加深理解,相互促进,最后让细节描写点亮习作全篇。例如,在教授《项脊轩志》时,我引导学生赏析文中的细节:

“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我先让学生找出该段里面的细节描写,并引导学生分析其表情达意的作用。如对“阖门”这一细节,我提出疑问:祖母离开书斋时“以手阖门”,为什么要“阖门”呢?不久祖母还要再回来,开着门不是更方便吗?通过体悟,学生们明白了祖母这样做,怕打扰了孙儿读书。这一动作细节正体现出祖母对孙子的关心。同理,对“自语”的神态和“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的话语,同学们感受到了祖母对孙儿求取功名的殷殷期望。而这些细节有共同突出了文章老屋依旧、人事已非的“亲情”主题。

通过对教材中的细节描写的鉴赏,同学们领悟到了记叙文中细节描写的魔力,正所谓“虽是微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那么我们平时在记叙文写作中,就应当引导学生在积累生活素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材的基础上,借鉴教材中的成功做法,多训练细节描写,让学生形成细节描写的迁移能力。比如,可多引导学生留心生活中许多精彩感人的细节:一个背影,一次牵手,一句叮嘱,一则短信,一个手势,一个电话,一次流泪……无不蕴含着深深的爱意和浓浓的亲情,用心体悟,再用优美的文字将这些细节记录下来,最后锤炼语言,力求能生动形象地表情达意。 请看一次作文细节描写练习中学生写的这段文字:

“现在我可以安心地去学习了。”临走的时候,我对妈妈说。妈妈惊奇地说:“你以前不能安心学习吗?”我沉默了。妈妈啊,你从来都不会随便花钱,一整年都舍不得买一件新衣服,更不必说给自己买化妆品,而是把零零碎碎的钱都积聚起来供我上学,我怎么忍心看着你那么操劳?我多么希望早点完成学业,来帮你减轻劳苦,为你分担生活的重压。妈妈啊,你知道吗?当我站在你的面前,我健康而挺拔的身材已经高过你了。你知道吗?有一天我拥着你的肩膀,突然发现在阳光下面有亮晃晃的东西刺痛了我的眼睛。当我看清楚那是什么的时候,那东西刺痛了我的内心。那亮晃晃的在阳光下面炫耀着是妈妈的白发!从那一片茂密的青丝当中突兀地绽露出来,用它那细如针尖的锋利,刺入我的眼帘,刺痛我的心甚至我的灵魂。 这段描写较好地应用了细节描写,心理活动描写细腻,情感真挚,颇能动人。我让同学们反复品读,反复赏析,学习其优点,并在作文中加以运用。

在记叙文作文训练中,我和学生们一起提炼出了如何写好细节的五种方法,分别是:①关键之处驻足,“慢”说细微之处;②细化动作描写,延长行动过程;③巧妙运用修辞,传达叙写神韵;④精心锤炼词句,表现对象特征;⑤适时类比联想,丰富文章内涵。而且让同学们在作文练习中加深理解,反复运用,自然提高了记叙文水平。

当然,细节描写也不是越多越好,而要恰到好处,如苏轼所言,“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

孟娜,教师,现居湖北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