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在胆囊息肉样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27 7:14:4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CT在胆囊息肉样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孙福金

来源:《中国当代医药》2012年第36期

[摘要] 目的 评价CT(平扫、增强、CT胆囊造影)对胆囊息肉样病变及良、恶性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术前均经CT(平扫、平扫+增强、CT造影+增强)、彩超诊断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胆囊息肉样病变,包括胆固醇性息肉、炎性息肉、厚壁性胆囊炎、胆囊腺瘤、胆囊腺癌、小胆囊癌。 结果 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0例胆囊息肉样病变中,良性38例、恶性12例,CT及彩超对胆囊息肉样病变都做出了诊断。在对良、恶性鉴别上,CT诊断出恶性11例,占91.7%,彩超诊断出8例,占66.7%。对38例良性息肉性病变的诊断诊断上,CT和彩超对38例良性息肉样病变都符合病理诊断;在病理分型上,CT诊断符合病理分型27例,占71.1%,彩超诊断符合病理分型34例,占89.5%。 结论 CT扫描(平扫、平扫+增强、CT造影+增强)和彩超对胆囊息肉样病变的判定都比较准确。但在良、恶性的鉴别上CT扫描优于彩超,而彩超对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良性息肉样病变的病理分型较好。 [关键词] 计算机断层扫描;胆囊息肉样病变;诊断;鉴别

[中图分类号] R44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12(c)-0094-02 胆囊息肉样病变(PLG)是一组由胆囊壁向囊腔内突出的局限性隆起性疾病,是一种形态学名词。从病理学的角度分析主要包括胆囊息肉和胆囊腺瘤性息肉,后者为肿瘤样息肉,可恶变[1]。以往评估PLG是否有恶变及倾向,常用彩超观察病灶的形态和大小的变化及病灶内血流有无增多来判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准确率不甚高,仍令人担忧。现在笔者用CT扫描(平扫、平扫+增强、CT造影+增强)来评估PLG是否恶有变及倾向,大大提高了准确率,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了可靠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05年1月~2012年1月经外科手术病理证实的胆囊息肉样病变(包括恶性)50例,所有患者均行CT扫描(平扫、平扫+增强或CT造影+增强)及彩超检查且资料较全。其中,男31例,女19例,年龄27~71岁。50例患者均于手术前行彩超检查;40例患者行螺旋CT薄层平扫+增强,2例患者只行螺旋CT薄层平扫,8例患者行螺旋CT胆囊造影+增强。 1.2 方法

检查前晚禁食,次日空腹螺旋CT薄层平扫或平扫+增强检查胆囊;或在空腹基础上,口服碘番酸0.5 g×1.5片,12~14 h后行螺旋CT薄扫描+增强;亦或在空腹基础上,静脉注射50%胆影葡胺20 mL,2 h后行螺旋CT薄层扫描+增强。CT扫描层厚为2 mm,扫描后可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薄层重建。增强扫描均采用高压注射器三期增强法扫描,增强造影剂用碘海醇(50 mL∶15 g)×80 mL,高压注射器的给药速度为2~3 mL/s,窗宽为250~300 HU、窗位为40~60 HU。超声检查前准备同CT检查。 2 结果

本组50例患者中,病灶直径为4~10 mm者20例,11~15 mm者17例,16~22 mm者10例,另有3例患者胆囊壁局限性增厚≥3 mm。病理诊断恶性胆囊息肉样病变12例,其中,胆囊管状腺癌7例、胆囊癌5例;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38例,其中,胆固醇息肉19例、炎性息肉9例、腺瘤4例、胆囊腺肌症6例。在12例恶性胆囊息肉样病变中,CT增强扫描定性出11例,占91.7%,将1例体积较小的小腺癌误诊为小腺瘤;而彩超与病理的符合率仅为8例,占66.7%。在对38例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上,CT和彩超都做出了明确诊断,与病理诊断相符;在对这38例良性息肉样病变的病理分型中,CT扫描与病理的符合率为71.1%(27例),彩超与病理的符合率为89.5%(34例)。 3 讨论

3.1 胆囊息肉样病变的CT表现及彩超的影像特征

3.1.1 胆囊息肉样病变的CT表现 平扫时,常因病灶较小及病变与胆汁的密度差异小而难发现,本组有2例仅行CT平扫就明确了诊断,其中1例直径>15 mm,且表面不规整,呈菜花状而诊断为恶性;1例病灶直径为10 mm,胆囊壁明显不规则增厚,而得以明确诊断为胆囊癌。多数CT平扫仅可见乳头状、桑葚状高密度灶。对于较小的病灶可采用CT胆囊造影,其检出率比较好。本组50例患者中,有8例行CT胆囊造影(其中,5例口服,3例静脉注射),都显示出胆囊内充盈缺损,结合CT增强扫描都做出了明确诊断,此方法的缺点是准备时间长。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轻度强化,静脉期较动脉期强化明显,良性的胆囊息肉样病变一般静脉期较平扫病灶增高10 HU左右,胆囊壁均匀强化,呈蛋壳样;而恶性的胆囊息肉样病变动脉期病灶明显强化,静脉期病灶进一步强化,一般静脉期较平扫病灶增高30 HU左右。本组50例患者中,CT扫描在判定病灶性质上,只有1例较小的胆囊管状腺癌强化程度较差(可能是由于病灶小,容积效应导致不能准确地反映病灶实际的强化程度)而误诊为良性。徐丽平等[2]报道胆囊息肉样病变的CT增强扫描表现为乳头状软组织病灶,早期明显强化,CT值>80 HU,本组病例其与基本一致。

3.1.2 胆囊息肉样病变彩超的特征性改变 彩超可探及胆囊腔内的乳头状、桑葚状的强回声或中回声,应用彩超探测病灶内的血流情况,对鉴别病灶的病理性质具有一定的特异性[3]。本组12例恶性胆囊息肉样病变中,诊断与病理符合8例,占66.7%,有4例由于病灶较小(<15 mm)而未能检测到血流频谱误诊为良性。 3.2 胆囊息肉、胆囊腺瘤、胆囊腺癌的鉴别及腺瘤的恶变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胆固醇性息肉属非肿瘤性病变,不癌变;结石及慢性炎症性反应对胆囊黏膜长期刺激和损伤致上皮细胞异型增生[4],值得警惕;而胆囊腺瘤有恶变倾向,文献报道其恶变率为15%[5],还有学者认为胆囊腺瘤是胆囊癌的癌前病变[6]。由于超声检查价格低、操作简单,而被公认为是首选的筛选方法,但是在定性诊断方面,其明显低于CT检查。胆囊腺瘤多呈乳头状、桑葚状强或中等回声,基底窄,多或单发,好发于颈部、底部,体积较胆固醇息肉大,但多数直径不超过15 mm;而胆囊癌多为乳头状或菜花状,不规则回声,基面较宽,局部胆囊壁较厚,好发于颈部、体部,而直径多大于15 mm[7-8]。彩超根据病灶内血流情况判定良、恶性,本组50例,超声鉴别良、恶性准确率为66.7%;多层CT的螺旋薄层增强扫描对较小的病灶亦能发现,本组50例患者中,恶性诊断正确率为91.7%,如果病灶在动脉期强化,静脉期明显强化,强化后静脉期CT值较平扫CT值≥30 HU,提示为恶性。但两者对较小的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良、恶性鉴别都有误诊的病例,对于较小的病灶,彩超检查的显示率要高于CT平扫,此点CT检查只能靠CT胆囊造影薄层扫描来弥补,CT胆囊造影薄层扫描对较小的病灶亦能显示出充盈缺损。CT增强扫描能够较准确地反映出胆囊息肉样病变内的血供情况,对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良、恶性鉴别,恶变的诊断及恶变风险预测均高于彩超。对观察胆囊恶性病变的侵犯范围及腹膜后淋巴结、周围脏器转移方面CT增强扫描都明显优于彩超。 因此,笔者认为CT检查(多层螺旋CT平扫、增强及CT胆囊造影)对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手术方式及预后评估均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富,林伟,林丽燕,等. 胆囊息肉样病变超声与CT增强扫描的综合诊断[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23(14):195.

[2] 徐丽平,应菊芳,沈根松,等. 胆囊癌螺旋CT与B超诊断的价值探讨[J]. 实用放射学杂志,2008,24(5):645-646.

[3] 韩晓玲,陈汉荣,郑树卿,等.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胆囊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J].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06,8(8):475-477.

[4] 刘彦丽. 探讨超声诊断胆囊息肉样变的临床意义[J]. 中国伤残医学,2012,20(4):42.

[5] 肖子深. 超声和CT诊断胆囊息肉性样病变的对照[J]. 中华医学影像技术,2002,18(7):667.

[6] 李富. 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螺旋CT增强扫描及超声诊断与病理对照的比较研究[J]. 临床医学工程,2011,18(4):511.

[7] 崔燕. B超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与病理对照[J]. 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3,4(8):61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