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公开课)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24 6:30:3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公开课)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一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注意多音字“挣”“喝”的读音。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4.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收集资料,了解周恩来的生平事迹,让学生对周恩来有更多的认识。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阅读中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1、师介绍周恩来的简介。 2、导入课题,解题。 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他小时候立下的宏伟目标: 通过昨天的预习,谁能为我们说说课题的意思呢? 带着我们的理解,清晰而坚定地再读读课题吧—— 1、初读课文,读准词语,读通句子。

请大家打开课本,自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是什么原因让周恩来从小就树立了这么远大的志向呢?

2、检查词语,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老师检查大家对词语的掌握情况。

刚才我们初读了课文,请大家完成关于课文主要内容的填空。

3、聚焦“中华不振”。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周恩来从小就树立了这么远大的志向呢?课文中有一个词说明了原因。请把它找出来? 对!你们都有一双慧眼,都找出来了,是“中华不振”,这个词正好与“中华崛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请齐读这个词。 让我们走进百年前的中国,来看看当时的中国到底是怎样的不振。

观看完短片,你的内心有着怎样的感受呢?请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这个词

1、默读课文,初步感受“中华不振”。

那么课文中又有哪些具体词句的描写让你感受到了“中华不振”呢?请大家默读课文,把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些词句划下来。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拨,进一步感受中华不振。 同学们,课文中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了“中华不振”呢? 预设:

“没事不要到这里来玩,这里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 没处说理呀!”

师:你能从伯父的话语中感受到中华不振。你们知道“租界”是什么意思吗?

师:此时此刻,伯父的内心会是怎样的心情?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伯父此时的心情吗?

师:指导学生带着体会读好这句话。

“周恩来一直想着伯父的话,为什么在中国土地上的这块地方,中国人却不能去,他偏要进去看个究竟。” 师: 师:请你们这个小组的同学齐读这句话。

“在租界地里,他目睹了中国同胞受欺辱的情景,心情非常沉重。”

师:读了这段话,你的心情怎么样? 师:指导学生读出愤怒之情。 4、补充材料。

身为中国人,亲眼目睹这样的事,我们怎么能够不伤心,不愤怒?但是,在当时的中国,发生这样处处受欺辱的事情太平常了。

看了这些事例你又想说点什么呢?

是啊,洋人当时就是这么欺人太甚!同学们,在我们中国的土地上,洋人竟然敢这么猖狂,这么蛮不讲理,欺人太甚!这是为什么啊!因为——

看着外国人在我们中国领土上的一桩桩事情。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会翻江倒海的难过。从租界回来以后,周恩来常常一个人独自地沉思,他都在想些什么呢?生交流 周恩

来忘不了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看着自己的同胞被侮辱、被欺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哪! 于是,在一次修身课上,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 “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而读书?”同学们踊跃回答。 你们愿意做小周恩来吗?那么,现在你们就是小周恩来,我们合作的读读5、6、7段吧!

课文学到这里,请同学们,再来说说周恩来为什么而读书?

多媒体显示:周恩来不是为而读书,不是为而读书,不是为而读书,也不是为而读书,而是为而读书。因为在少年时他就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欺辱,就要。 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引读: 他在少年时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可是周恩来一生信守的诺言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可是周恩来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啊——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二 1、学会本课 生字、新词,能够通顺、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简单了解课文涉及的社会、历史背景,理解“中华不振”的含义,感受中国历史上这段屈辱的历史。 3、感受周恩来从小立志的高尚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理解“中华不振”的含意,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

出示周恩来像

同学们,你们认识画面上的这位伟人吗? 师简介周恩来。

我们以前学过的《难忘的泼水节》,还有我们以后会碰到的《一夜的工作》等,写的都是周总理的故事。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讲的也是周恩来的故事。这件事发生在少年周恩来的身上,那年他十二岁。

2、十二岁这一年,对于周恩来的一生来说,具有特殊而重大的意义。

1946年9月,当时已经年近50的周恩来,在南京会见美国《纽约时报》记者李勃曼时曾经提到自己12岁那年发生的事: 出示:

“12岁那年,我离家去东北。这是我生活和思想转变的关键。没有这一次的离家,我的一生一定也是无所成就,和留在家里的弟兄辈一样,走向悲剧的下场。 ——周恩来”

3、12岁那年,在周恩来的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使之成为了他一生生活和思想转变的关键点呢?今天,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周恩来12岁那年的一个生活片段,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 出示课题,齐读 1、自读课文五分钟。 要求:a,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b,碰到新词语,联系上下文试着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