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3 4:09:4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甘肃陇南地区有关茶马古道文化遗产的考察和研究
作者:郑国穆
来源:《丝绸之路》2011年第16期
[摘要]本文主要从文化线路遗产的视角对甘肃茶马古道及其文化遗存做了考查和研究,主要采用实地调查的考古遗存和地志文献所记载的人文历史相结合的方式,在探究甘肃茶马古道线性文化遗产走向的基础上,系统考察了甘肃茶马古道沿线文化遗产的方方面面。甘肃陇南、甘南、临夏地区,历史上就是南下四川、陕西,西进青海、西藏地区必经的中间地带,是茶马贸易的主要地区之一,其茶马古道文化线路遗产相对丰富。 [关键词]甘肃;陇南地区;茶马古道;线性文化遗产;茶马互市
[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16-0018-010
如同“丝绸之路”之学术命名虽与丝绸贸易关系甚大,但绝不仅仅局限于丝绸的交换,而是涵盖了丝绸之外的其他大量货物运输贸易,茶马古道也是一样。茶马古道上来来往往的货物,也是不仅仅局限于茶叶、马匹的运输和交易,茶马古道是古代以茶、马贸易为主的交通运输道路,茶马古道涉及地域范围也不仅仅限于西南地区的马帮运输茶叶到藏区销售的道路,而是包括广大的西部地区分布的内地茶叶运往藏区以茶易马的往来道路。[1]在这些道路上的凡是与茶马贸易有关的涉及茶叶的生产加工、马匹培育、茶马运输、茶马互市、茶马集散地等各个环节的所有的古遗址、古城址、古道路、古驿站、古关隘、古桥梁、古渡口、古摩崖题记、古碑刻、寺院(遗址)及石窟寺等各类文物点,一起构成了完整的茶马古道文化遗产。作为茶马古道文化线路的遗产构成,其涵盖传统文物的方面甚广,这些相关的各类文物“点”串起一条日益清晰明朗的“线”,其沿途所覆盖的广大历史文化区域,也就是这些文物点所辐射的区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历史文化分布的“面”,这个点—线—面的逻辑关系,就是文化线路遗产构成的一般关系。
甘肃、青海、西藏地区虽不是茶叶的产区,但却是茶叶的主要消费区,历史上也是马匹培育的主要基地之一。甘肃与青海、西藏地域上相连,历史上就是与藏区和其他少数民族紧密相连的地区之一,从历史地理和地缘政治上就决定了其在茶马古道上的重要位置。西北地区是宋、明以来官方茶马贸易的主要地区,茶马司、马场、卖茶场在西北地区多者设置,成为茶马互市交易的主要集散地。无论是从川、陕运输到茶马司的以备易马的茶叶,还是西部诸番从各地长途赶运马匹到马场或茶马司换运回茶叶,其来往所走道路及其所辐射的区域无疑就是茶马古道文化线路遗产所要研究的内容之一。所以,茶马古道文化线路遗产主要是青藏、川藏和滇藏线的说法是不全面的,这种说法忽视了西北地区在历史上茶马贸易中担当最大的茶马交易集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散地区的重要角色,也就是没有足够重视茶马古道文化线路遗产中的川甘、川陕通道及青唐路的客观存在。当然,这种忽视或者不重视有其客观的原因,就是以往研究的不深入或者说是研究者只是单纯从交通史的角度孤立地去考察,很少有人从文化线路遗产的视角去系统、科学地审视这些文物点,没有深刻挖掘作为文化线路遗产的茶马古道所呈现的各文物点间勾连起来的点—线—面的内在关系。
甘肃的陇南、甘南、临夏地区所处地理位置是茶马贸易的主要地区之一。历史上在茶、马运输交易过程中的来往所经道路,自然就是茶马古道的主要路线。考察这些遗留下来的各种相关的历史遗存,结合历史文献和地方史志的记载来研究,就会越来越真实地复原茶马古道线路遗产的本来面目。由于篇幅所限,在此仅对陇南地区的有关茶马古道文化线路的情况作一简单梳理。
一、陇南至甘南、天水的茶马贸易通道(经康县、宕昌、武都、西和县境段)
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新发现的重要文物点中,陇南市宕昌县有一处通北口崖墨书题记,[2]位于甘江头乡甘江头村,东临黄家村,南临甘江头,西临岷江,北临曲关山。墨书9行,因崖面不平,书写随意,布局不整,每行字数不等,自右至左为: 大明岁次庚午年/
岷州管辖临江里地名洞冰后尖佛嘴/ 边踩人马难过/ 近蒙/ 三司老爷过往/ 该宕昌地方旧地/ 地方总甲黄世龙/ 带领众人开斩阶州□伦/ 明嘉靖二十四年
题记写于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叙述了嘉靖二十四年冰冻后,通背口尖佛嘴道路狭窄,人马难过,总甲黄世龙带领众人开山修路之事。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通北口崖明代嘉靖年间的墨书题记,位于岷江向南汇入白龙江的宕昌县城—官亭镇—两河口的交通要道上,也就是陇南到甘南藏区的茶马贸易通道上,是川茶(也可能有康县本地产茶)北上进入藏区的必经之地。题记中提及地方总甲主持修路,而且有“三司老爷”过往,“三司”即都察司、布政司、按察司。明代在全国实行“两京十三布政司”、每省分置都察、布政、按察三司的制度,甘肃陇南明代属陕西布政司巩昌府所辖。“三司老爷”即陕西省的三司官员,可见该工程绝非一般的小工程,而是有官方授意下的新修开路事务,所修道路在当时肯定是重要的官道之一,也是茶叶流通的主要通道之一。
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田野调查中,康县文化馆的普查队员发现了望关茶马古道遗址,[3]位于康县望关乡政府西北约100米处的石猫梁上,一条在石山上开凿的小路呈东西走向跨越石猫梁。调查中最重要的发现是刻有“茶马贩通番捷路”等字的残碑石一块,其文字信息直接点明是有关通往番区的茶马贸易便捷道路,加之现存的古道遗址的存在,是关于茶马古道文化线路的最直接证据,无可争辩,成为甘肃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重要发现。可惜该碑仅存碑体上半段,碑体宽70厘米、高90厘米、厚18厘米。残碑碑文字迹大体可辨,为阴刻楷书,约49字,其中首题横书“□察院明文”,正文,竖书7行,现残存每行7~8字,辨识为:
□巡按陕西监察…/ 示知一应经商人等…/ 茶马贩通番捷路…/ 旧规诸察俱许□…/ □有仍前□便由…/ 官兵通□□放者…/ □□
从可辨碑文初步分析,这是朝廷有关机构颁发的类似“告示”性质的文书,告知沿途过往望子关的茶马商贩,要接受驻关把守官兵的检查才能放行等。同时碑文明确说明康县望关是茶马互市与藏区通商的便捷通道。事实上,望关自古以来就是商旅要道和重要关口,其地名特征也表明了其历史上重要交通要道和关隘的地位。该遗址的发现,为进一步研究西北至西南茶马古道的线路走向和文化交流等问题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历史、考古研究依据。
康县地处甘、陕、川三省交界处,自古属交通要道。康县南部自古产茶,种茶历史悠久,阳坝镇太平村至今还存活着一株千年茶树。通过对望关茶马古道遗址所在地理位置的初步分析判断,康县望关是茶叶贸易北上秦州、西进藏区的茶马古道支线的中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