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真菌学word版(整理于20141206)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21 22:32:3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真菌特点:

种类多:约有150万种,只有约7万种为文献所记载。中国:8-10万种,已知8000种。 进化史长:4亿多年。 分布广

繁殖快:锈菌夏孢子堆有1000个夏孢子,在一个生长季,可繁殖4-5代,夏孢子数可达1012个。 真菌学家余永年在《真菌学的二百五十年》中,将真菌学发展史分为4个时期: 1、前真菌学阶段(B.C.5000-A.D.1700)2、古真菌阶段(1701-1850) 3、近代真菌学阶段(1851-1950)4、现代真菌学阶段(1951-)

周与良和邢来君编著的《真菌学》(1986)一书中,依据余永年教授的历史划分而修改为3个时期: 1、古代真菌学时期(-1860) 2、近代真菌学时期(1860-1950) 3、现代真菌学时期(1951-) 禾柄锈菌(Puccinia graminis)脉孢菌(Neurospora) 丝壶菌(Hyphochytridiomycetes) 和卵菌(Oomycetes)于藻界(Chromista) 真菌:指是指真菌界的生物

一般讲来它必须具备下面五个条件:

(1)真菌的细胞具有真正的细胞核;(2)它们通常为分枝繁茂的丝状体,菌丝呈顶端生长;(3)它们有硬的细胞壁,大多数的真菌的壁为几丁质;(4)通过细胞壁吸收营养物质,分泌胞外酶降解不被吸收的多聚物为简单化合物而吸收,是异养型;(5)借助有性和无性繁殖的方式产生孢子延续种族。 菌物(fungi):非分类术语,真菌、假菌及黏菌的总称 菌物学(mycology):研究菌物的科学 真菌(true fungi, Eumycota):真菌界的生物 假菌(Pseudofungi):是指藻物界下的一个门 黏菌(slim mould):原生动物界下的一个类 微生物(Microbe/Microorganism)

菌丝(hypha):真菌丝状营养体上的单根细丝,直径5-6微米,有分枝或无分枝,有隔或无隔的管状物,构成典型的真菌的丝状体

菌丝体(mycelium):菌丝的生长不像细菌那样进行裂殖,而是在菌丝的尖端限于顶端生长,在顶端之后分枝而产生网状的菌丝,这种结构称为菌丝体。 真菌的营养体类型:

丝状体:大多数是多细胞结构,通常称做霉菌 单细胞:酵母菌和低等的壶菌 真菌在营养生长阶段的结构叫营养体(Vegetative body) 一、菌丝的一般结构 (一)菌丝的形态

1. 管状结构 2.长度可无限生长 3:直径:1-30| m或更大(一般5-10| m) 4.菌丝的顶端呈园锥形,称为伸展区(extension zone) 5.伸展区后的细胞壁逐渐加厚而不再生长。

有双层膜包围的典型的细胞核,核膜上有明显的孔,核内有明显的核仁(nucleolus),细胞质内的细胞器,还有微管(microtubule)

在菌丝最老的部位,细胞质以及细胞壁发生自溶(autolysis)而被降解,或是被其他微生物产生的裂解酶(lytic enzyme)裂解

厚垣孢子(chlamydospore):有些老的菌丝细胞能积累大量的脂肪类物质与壁结合形成一层极厚的次生壁,这些细胞称为厚垣孢子。它能抵抗不良环境而作为休眠的生存结构,在这一点上与细菌的内生孢子非常相近

菌落(colony):菌丝几乎沿着它的长度的任何一点都能发生分枝,由于分枝的不断产生而形成一个特征性的园形轮廓。

联结现象(anastomosis):在菌落发育的后期,菌丝之间互相接触,在菌丝接触点相近的壁局部降解而发生菌丝的联结现象,使菌落形成一个完整的网状结构。

真菌菌落形状:疏松的、紧密的、平坦的、光滑的;同心园或放射纹 质地:为毡状、絮状、毛发状、绳索状、皮革状; 颜色:多种多样,

大小:区别较大,扩展到整个培养皿;局限性生长,直径仅1-2厘米或更小。 (二)无隔菌丝和有隔菌丝

依据隔膜的有无而分为:无隔菌丝(aseptate hyphae)、有隔菌丝(septate hyphae)

真菌分为低等真菌和高等真菌,菌丝中具有典型的横壁(cross wall)或叫做隔膜(septum) 无隔菌丝中的隔膜形成是一种应激保护措施。有隔菌丝是由多细胞组成的,细胞是单核或多核的。 严格讲,菌丝并非由细胞组成,而是由于隔膜的存在而把菌丝分隔成许多小室,是有细胞核存在的一个固定的细胞质体积的功能单位 隔膜是如何形成的呢?

1、由菌丝细胞壁向内作环状生长而形成的,实际上隔膜是细胞壁向内生长的横壁;

2、成熟的隔膜往往有一几丁质的内层,镶嵌在蛋白质或葡聚糖中,外层被蛋白质或无定形的葡聚糖所覆盖;

3、隔膜的形成是受生理控制的一种高级调节,隔膜是靠近细胞中央部位发生,在新形成的亚顶端细胞中总保持一定的核的数量。

4、隔膜可能是由于适应陆地环境而形成的

隔膜的种类:(1)封闭型(2)单孔型(3)多孔型(4)桶孔型

隔膜的作用:(1)有隔膜的菌丝往往更能抵抗干旱条件。(2)隔膜是用于防止机械损伤后的细胞质流失的有效结构。(3)隔膜还起着支持菌丝强度的作用。

菌丝的组织:密丝组织(plectenchyma):许多真菌,尤其是高等真菌,在生活史的某些阶段菌丝体组织起来变成疏松的或紧密的交织起来的组织,这是一种组织化的真菌组织。疏丝组织(prosenchyma)为疏松的交织组织,菌丝体是长形的、互相平行排列的细胞,这些长形的菌丝细胞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而容易被识别;拟薄壁组织(pseudoparenchyma)由紧密排列的角形或卵园形的菌丝细胞组成,与维管束植物的薄壁细胞相似。这一真菌组织中菌丝失去了其独立性而彼此不易被区别。

菌丝的变态:真菌的营养菌丝在进化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吸收营养,满足其生长发育的要求,并具有相应的功能,逐渐形成了一些特殊形态的结构? 变态结构

厚垣孢子(chlamydospore):不规则的肥大的菌丝细胞内的原生质收缩,变园,外面形成一层厚壁,以抵抗不良环境,表面一般具有刺或瘤状突起,这种结构称为厚垣孢子。 类型:间生厚垣孢子、串生厚垣孢子、顶生厚垣孢子

吸器(haustorium): 许多植物寄生真菌的菌丝体生长在寄主细胞表面,从菌丝上发生旁枝侵入寄主细胞内吸收养料,它并不穿破寄主的原生质膜,而是一种简单的凹入,围绕着吸器,寄主细胞常常形成包围吸器的囊状的鞘,这种吸收器官称为吸器。

形状:丝状、指状、球状等 功能:为了增加寄生真菌吸收营养的面积

附着胞(appressorium):由孢子萌发,萌发管延伸,最后形成膨大的附着胞,在附着胞的下面产生细的侵染菌丝穿透寄主细胞,再膨大成正常粗细的菌丝。

侵染垫(infection cushion):菌丝顶端受重复阻塞的影响,构成了多分枝,同时分枝菌丝顶端膨大而发育成一种垫状组织结构,称侵染垫。

功能:分泌粘液,把菌丝固定在寄主表面,同时产生细的穿透菌丝侵入植物细胞壁,吸收营养

菌环(hyphae trap)和菌网(network loops )由菌丝分枝组成环状或网状组织来捕捉线虫类原生动物,然后从环上或网上生出菌丝侵入线虫体内吸收养料,或在菌丝的短枝顶端形成一粘形的球状物来捕捉线虫,粘住线虫后由球状物产生菌丝侵入寄主。

匍匐菌丝和假根(rhizoid):毛霉目(Mucorales)的真菌常形成延伸的匍匐状的菌丝,当蔓延到一定距离后,即在基物上生成根状菌丝?? 假根,再向前形成新的匍匐状菌丝 功能:深入基质吸收营养;并固定、支撑菌体。

菌丝的特殊结构:菌丝体生长到一定阶段,由于适应一定的环境条件或抵御不良的环境,菌丝体变成疏松的或紧密的密丝组织,形成特殊的组织体。

菌索(rhizomorph)和菌丝束(mycelial strand):菌丝束是由正常菌丝发育而来的简单结构,正常菌丝的分枝快速平行生长且紧贴母体菌丝而不分散开,次生的菌丝分枝也按照这种规律生长,使得菌丝束变的浓密而集群(合生),而且借助分枝间大量的联结而成统一体。 大的导管菌丝(vessel hyphae)纤细菌丝(fibre hyphae)正常菌丝

菌丝束运输营养物质的机制:压力驱动,借助渗透作用在吸收水份的过程中,把溶于水中的营养物质吸收而进入管状菌丝,包被的纤细菌丝为导管菌丝提供了结构骨架,以防止管状菌丝的破裂。 菌索:菌丝组织形成的绳状物,类似高等植物的根,又称根状菌索。能抵抗不良环境,当环境转佳时,又从尖端继续生长延伸。

菌核(sclerotium):是由菌丝聚集和粘附而形成的一种休眠体,同时它又是碳水化合物和脂类等营养物质的储藏体。外为拟薄壁组织,内为疏丝组织。形状不一,颜色较深,渡过不良环境。 类型:(1)真菌核:菌核完全由菌丝组成;(2)假菌核:是由菌丝和寄主组织组成。

菌核的内部结构可分为两层即皮层(cortex)和菌髓(medulla)

子座(stroma):许多有隔菌丝体在生长到一定时期产生菌丝的聚集物,有规律或无规律的膨大而形成结实的团块状组织,这种由密丝组织形成的有一定形状的结构叫做子座。

形状:垫状、柱状、棍棒状、头状子座成熟后,在它的内部或上部发育出各种无性繁殖和有性生殖的结构,也是繁殖体的一部分酵母菌是单细胞真菌的代表

? 酵母菌不是一个自然分类群,分布在子囊菌、担子菌、半知菌 酵母菌作为科学研究提供重要的试验材料原因:

易培养。与动物的生物化学相似性。基因组测序:第一个真核生物。基因芯片

酵母菌的一般结构:酵母菌细胞具有真核生物所具有的细胞器:CW,细胞壁;CM,细胞膜;Vac,液胞;BS,芽痕;M,线粒体;G,高尔基体;L,脂体;ER,内质网;V,泡囊;SPB,纺锤极体;N,核;R,核糖体

酵母菌的出芽现象:胎痕(birth scar):子细胞上留下

芽痕(bud scar): 在母体细胞上留下

多端芽殖、两端芽殖、单端芽殖

假菌丝(pseudomycelium):指在酵母菌的出芽繁殖过程中,芽体往往不与母体脱落而又出芽,依此下去,许多酵母细胞首尾相接而形成假的菌丝链酵母菌的细胞循环:

G1期是DNA合成的准备时期,染色体解螺旋成伸展的染色质状态,同时各种酶类开始合成; S期是DNA合成期,DNA进行复制期间细胞核发生分裂,核的分裂与开始形成芽体是相关的;

G2期是有丝分裂准备期,DNA合成停止,核延伸成细长的葫芦状,一部分进入新芽,此刻纺锤极体位于核的长轴两端,微管连于其间;

M期是有丝分裂期,复制好的染色单体在此期间向两个子核分配,最后形成两个子细胞,在出芽基部 形成隔膜,最后芽体从母细胞上脱落。关于母细胞与芽细胞之间几丁质隔膜的形成机制将在第五章中加以讨论。

1. 请给真菌下个定义。2. 丝状真菌的隔膜类型有哪些?3. 什么叫菌丝的组织体?4. 菌丝的变态类型有哪些?5. 什么叫吸器、附着胞、菌索、菌核、子座?6. 请试述酵母的细胞循环 真菌细胞: 由隔膜而形成的有细胞核存在的一个固定的细胞质体积的功能单位,真菌隔膜允许细胞质甚至细胞核通过。 一、细胞壁: 细胞壁是细胞最外层的结构单位,占细胞约30%干物质,细胞壁的厚度因菌龄而有区别,一般为100-200纳米。

细胞壁的作用:保持了细胞的形状酶的保护场所,调节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代谢产物分泌,它具有抗原的性质,并依此调解真菌和其它生物间的相互作用。

细胞壁的主要成分: 几丁质(甲壳质)、脱乙酰几丁质、纤维素、葡聚糖、甘露聚糖、半乳聚糖(已糖或氨基已糖构成的多糖链)、蛋白质、类脂、无机盐 几丁质: 是大多数真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包括子囊菌、担子菌、半知菌类和低等的壶菌是以β-1.4-N- 乙酰氨基葡萄糖为单元的无支链多聚体

纤维素: 是以β-1.4 -葡萄糖链为单元的多聚体,包括卵菌纲、前毛壶菌纲、粘菌目和子囊菌的个别种

蛋白质:不超过细胞壁组成的10%,既是壁的结构成分又起着酶的功能。例如磷酸酶,α-淀粉酶和蛋白酶都是位于细胞壁上,这些酶能使周围环境中的底物水解成亚单位,以便运输到细胞中。

脂类:不超过细胞壁组成的8%,也有例外,细胞壁中脂类的特征是由饱和脂肪酸组成。磷酯是较为普遍的组成成分。

无机离子:存在数量不等,磷是含量丰富的无机元素,其次为钙、镁离子 细胞壁的成分随真菌类群的不同而变化,并且每种菌体的细胞壁在其生活周期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差异。 为什么真菌细胞壁具有一定的机械硬度和强度?

?所有真菌的细胞壁都具有无定形的和纤维状的组分。

纤维状的组分:几丁质和纤维素,由β(1.4)多聚物形成的微纤丝

无定形的组分:蛋白质、甘露聚糖和β(1.3)、β(1.6)和α(1.3)葡聚糖,常混杂在纤维网中所有真菌的壁是由微纤丝成分的混合物镶嵌在无定形的基质化合物中组成的。 ?微纤丝是由不同的多糖链相互缠绕所组成的一股又粗又壮的链,这些链构成的网络系统嵌入在蛋白质及类脂和一些小分子的多糖的基质中。因此,真菌细胞壁看起来象是钢筋混凝土,其中微纤丝作为钢筋支架,基质做为周围的水泥。 粗糙脉孢菌的细胞壁结构: 共分四层:(i)最外层是无定形葡聚糖,厚度约87nm;(ii)糖蛋白形成的粗糙的网,埋在蛋白基质中,厚度约49nm;(iii)蛋白质层,约9nm,可能还有其它成分,尚未检测出;(iv)最内层是放射状排列的几丁质微纤丝,可能还有蛋白质成分,厚度约18nm;

酵母菌的细胞壁结构:在电镜下,细胞壁呈? 三明治? 结构:外层为甘露聚糖,内层为葡聚糖,中间夹着一层蛋白质。葡聚糖是赋予细胞壁机械强度的主要成分,在出芽周围还含有几丁质 小结:1、细菌的细胞壁主要成分为肽聚糖

2、放线菌的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肽聚糖 3、酵母菌的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葡聚糖4、霉菌的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几丁质(壳多糖)5、细菌细胞壁的结构:G+只有肽聚糖层, G-外层为脂多糖层,内为肽聚糖层;6、 酵母菌细胞壁的外层为甘露聚糖层,内层为葡聚糖层;7、霉菌细胞壁的外层为葡聚糖层,内层为壳多糖层。

原生质膜: (一)膜的结构: 几乎相同数量的脂类和蛋白构成

磷脂(磷脂酰胆碱和磷脂酰乙醇胺)其中脂肪酸含量与进化关系基本一致高等真菌的糖类尾巴倾向于由多个碳构成,饱和或单不饱和的脂肪

酸;低等真菌主要是奇数脂肪酸,大都为多不饱和的脂肪酸

鞘脂类(神经酰胺(鞘脂)和脑苷脂)一个脂肪酸、一个极性头部和一个长链鞘胺醇乙醇胺或它的衍生物)

糖脂:由一个与脂肪酸相连的糖类组成替代鞘脂或含糖的磷脂蛋白质(外周蛋白、整合蛋白(跨膜蛋白)和内周蛋白)

原生质膜(流动镶嵌模型)

功能: 啤酒酵母能与秋水仙素结合,而秋水仙素能与微管的亚单位微管蛋白特异性结合,说明质膜中有微管。膜蛋白质调节养分的运输作为酶参与细胞壁组分的合成。原生质膜外表面上有糖类存在,细胞识别。

盘基网柄菌(Dictyostelium discoideum)在生活周期的某一时期是以无细胞壁的单细胞? 变形虫?形式存在,当缺乏营养时,它们互相吸引聚集为一个多细胞的原生质团,由于原生质膜表面的外源凝集素及互补受体的接受位点。 真菌的细胞结构? 原生质膜 物质的穿膜运输 物质运输的能量学

ΔG=ΔE-TΔS;ΔG=RTln(C2/C1)(分子);ΔG=ZFΔΨ (离子) ΔG=RTln(C2/C1)+ ZFΔΨ

自由扩散(某一分子在没有其他分子的协助下顺着电化学梯度进入一个细胞,主动的过程,没有代谢能的消耗。eg.脂类和脂溶性分子;CO2和O2)协助(促进)扩散(大多数真菌的营养物质,如糖类、氨基酸和各种不同的离子被特异的运输蛋白协助而通过质膜)运输的速速成率表现为米曼饱和动力学运输蛋白倡导的运输具有高度的特异性

某一特定底物的吸收能被形态结构相似的分子所抑制。

主动运输(在许多情况下,真菌能逆电化学梯度运输营养物质,需要消耗代谢能) 分子逆浓度梯度运输 依赖于代谢能的主动运输过程 单向的运输 细胞核(nucleus)

大小:比其他真核生物小,一般直径为2-3| m,个别25| m。形状:变化大,通常为椭园形,它能通过菌丝的隔膜孔而移动。数目:变化很大,细胞内可有20-30个核,如须霉属(Phycomyces)和青霉属 (Penicillium),占细胞总体积的20-25%,担子菌的单核菌丝和双核菌丝,只占菌丝细胞总面积的0.05% 菌丝的顶端细胞内常常找不到细胞核 (一)结构特征:

1、核膜双层单位膜,8-20nm; 核膜外层有核糖体附着,核膜与内质网连接 2、膜孔数目随菌龄而增加,是核与细胞质物质交换的通道 3、核仁,核质,

4、核膜在核的分裂中一直存在,这与其他高等生物是不同的 5、真菌的细胞核非常小,真菌的基因组相当小 6、真菌核内的染色体比较小,不易染色

真菌染色体数目及基因组大小的测定:目前的琼脂糖凝胶电泳--仅能分离小于50Kb的分子。

脉冲电场凝胶电泳(PFGE,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大分子的分离技术,分辨范围达到10Mb。

广泛用于动、植物、真菌,尤其是人类基因组的测定 在真菌中已对近几年来30属的丝状真菌进行了研究。

电泳核型(electrophoretic karyotype):把整个染色体包埋在琼脂糖凝胶中, 依赖染色体的 大小和立体结构,通过在凝胶中迁移的速率把基因组分离成染色体带。

--获得染色体的数目及大小、基因组结构方面的基本数据,构建出大尺度的物理图谱。 --无需DNA分子杂交和限制性内切酶,可通过电泳核型的差异进行分类和鉴定。 --快速寻找和定位基因(一条带即是一个完整的染色体)。 (二)有丝分裂:

有丝分裂? 大多数真菌在核内进行,是封闭的。首先出现中心粒(低等真菌),或者极体(spindle pole body)(高等无鞭毛真菌) (三)减数分裂

减数分裂也是在细胞核内进行的

?酵母菌,子囊孢子形成时,核的形态分为五个阶段 ?大多数真菌的细胞是单倍体,但也例外。

啤酒酵母和异水霉是单倍体和二倍体世代互相交替。 大多数卵菌是二倍体,少数卵菌是多倍体 线粒体(mitochondrion):

作用: 是细胞呼吸产生能量的场所。含有参与呼吸作用、脂肪酸降解和各种其他反应的酶类。 内膜上有细胞色素、NADH脱氢酶、琥珀酸脱氢酶和ATP磷酸

化酶,及三羧酸循环的酶类、蛋白质合成酶以及脂肪酸氧化的酶类; 外膜上也有多种酶类,如脂肪酸代谢的酶等。 线粒体是酶的载体,是细胞的? 动力房? 。

数量: 所有真菌细胞中至少有一个或几个线粒体,随着菌龄的不同而变化 形状:线粒体的形态和外界条件有密切关系

园形、椭园形,有的可伸长至30微米,有时呈分枝状。

园形的线粒体普遍存在于菌丝顶端,椭园形的则常见于菌丝的成熟部分。

结构:线粒体具有双层膜,外膜光滑并与质膜相似,内膜较厚,常向内延伸成不同数量和形状的嵴,嵴的外形是板片状还是管状,与真菌的类群有关。具有几丁质胞壁的真菌(如壶菌、接合菌、子囊菌和担子菌)有板片状嵴;具有纤维素胞壁和无壁的真菌(如卵菌、前毛壶菌和粘菌)有管状嵴,与高等植物和多种藻类相似。

特点:有自己的DNA、核糖体和蛋白质合成系统含DNA的细胞器,是闭环的,周长约19-26 | m,小于植物线粒体的DNA(30 | m ),大于动物线粒体DNA(5-6| m ) 线粒体的核糖体和细胞质的核糖体相比:

体积小, 含有较小的RNA, 不同的碱基百分比。 线粒体的内共生学说?

线粒体核糖体的功能是合成外膜和嵴上的蛋白质,它对放线酮不敏感,对氯霉素敏感。 由于放线酮是真核生物细胞质核糖体的抑制剂,而氯霉素是原核生物核糖体的抑制剂,从而认为线粒体的核糖体与原核生物的核糖体具有相似性,这支持了线粒体是由内共生的原核生物发生的假说。 线粒体的内膜和外膜的化学组分和功能是有区别的

粗糙脉孢菌线粒体的内膜缺少麦角醇,这和线粒体的原核生物来源假说相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