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8 22:51:0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知识点
第1课 隋的统一与大运河
1、581年,杨坚(隋文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年号开皇。589年,隋文帝杨坚灭掉陈朝,统一中国。
2、隋大运河全长两千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 涿郡今天的北京,余杭今天的杭州。)由北向南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隋末,家住涿郡的商人要沿着新开通的大运河乘船去洛阳,他必须经过永济渠。
3、隋朝在中国历史上的最大贡献是:开通大运河。大运河的历史作用: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促进了沿岸地区经济发展。
4、大运河对生态环境方面会有哪些影响?
隋开凿大运河时,充分利用天然河道、湖泊;运河通航后,两岸大规模植树造林,这些措施都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境。
5、“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赞颂的是隋朝大运河。它主要作用是:促进南北经济交流;目的:巩固隋朝的统治
6、隋朝的统治类似于秦朝。涿郡今北京、江都今扬州、余杭今杭州 7、古人评说:“天下转漕,仰此一渠。”“渠”指大运河。
第2课 唐太宗于贞观之治
1、618年,李渊(唐高祖)建立唐朝,定都长安。626年,李世民(唐太宗)继位,年号“贞观”。
2、被唐太宗比喻为“知得失”的一面镜子是:魏征。唐太宗认为治理好国家的关键是:选贤用能。
3、贞观新政的主要内容:
⑴、在赋役制度方面,唐朝减少百姓服劳役天数,并规定可用交纳实物的方式代替服役,使人身束缚逐渐松驰。
⑵、唐朝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
⑶、唐朝在《隋律》的基础上,多次修订法令,删繁就简,化重为轻。
4、“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是指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三省的职责:中书省替皇帝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最后交尚书省执行。尚书省下设有六部,分管具体政务。 5、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是《唐律疏议》。
6、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吸取隋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
1
7、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清明,最受后人称道的是:知人善用,虚心纳谏。以善于用人和重视纳谏著称的皇帝是唐太宗。
8、西汉与唐朝兴盛的共同原因是: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统治者注意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实行较为宽松的政策;③、广大人民辛勤劳动。
9、唐太宗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说明唐太宗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因为吸取隋灭亡的教训,让他改变了想法。
10、“若家给人足,朕虽不听管弦,乐在其中矣。”体现唐太宗轻徭薄赋的思想。 11、唐太宗对臣子们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从这句话看到唐太宗重视纳谏。以人为镜的“人”指“魏征”
12、唐太宗治国措施及业绩:政治上,任贤纳谏,进一步调整统治政策,整顿吏治,发挥国家机关的效能。经济上,轻傜薄赋,发展生产,同时大兴学校,发展科举,出现“贞观之治”。
13、唐太宗:“若家给人足,朕虽不听管弦,乐在其中矣。”这句话我们看到唐太宗轻徭薄赋的思想。
第3课 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
1、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国号“周”。
2、 武则天的统治措施:①改《贞观氏族志》为《姓氏录》;②重用酷吏,打击反对派;③大力发展科举考试,创立殿试。她的统治历史上被称为 “贞观遗风”。
3、唐玄宗统治前期,年号“开元”,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历史上把唐朝的全盛时期称为开元盛世。
①开元初年,唐玄宗有哪些“留心理道,革去弊讹”的措施?
重用贤能,大力整顿吏治,对军事制度、财政制度、漕运制度等进行一系列改革。 ②列举开元年间“天下大理”的表现:政局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国力富强。粮食布帛产量高,物价低廉,商业繁荣。
4、 唐朝社会经济繁荣的表现:①农业生产方面,发明了曲辕犁和筒车;②手工业在种类、规模和技术方面都超越了前代,典型代表是唐三彩;(唐三彩是以黄、绿、蓝等为基本颜色的彩陶制品。)③唐朝最盛时,疆域东至安东,西迄安西,北达蒙古高原,南抵南海。 5、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治国举措的共同之处是:重用人才。
6、被现代史学家郭沫若称赞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封建帝王是:武则天。史学界肯定武则天的原因是:她重视农业的发展;重用有才能的人做官;唐朝经济继续向前发展,国力强盛。
7、我国封建社会曾出现过不少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强盛的局面。列举三个“治世”局面的名称:文景之治、开皇之治、贞观之治、贞观遗风、开元盛世、康乾盛世。 8、
注重发展生产、重视吏治的皇帝有隋文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 2
第4课 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
1隋唐时期创立并逐步完善了科举制度。这一制度在清朝末年被废除。
2、 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拨官吏的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
3、 科举中常设的主要科目有明经和进士。人们普遍推重进士科,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唐太宗在端门看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4、“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这两句诗反映了唐朝的科举制。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状元”一词不可能出现在隋朝以前
5、 科举考试的作用: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拨人才,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读书人可以自由报考,人才不断更新,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 6、 在唐代, 茶 成为一种生活必需品,饮茶风俗风靡全国是在唐代。
7、 唐代,骑马 出行变得普遍而富于情趣。如果你生活在盛唐时期,你会见到当时最流行的交通方式是骑马。
8、 盛唐从习俗风尚到思想文化都体现出胡汉交融和中西贯通特点,展示了博大开放、汇纳百川与充满创新活力的时代精神。
9、“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时,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最能证明“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是唐朝思想文化中的中西贯通
第5课 和同为一家
1、 隋唐之际北方少数民族中,漠南地区的东突劂 势力最为强大。唐朝派军扫平东突劂后,在当地设立都督府。在唐朝开明政策的感召下,西北各部少数民族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2、 吐蕃是今天藏族的祖先。松赞干布是吐蕃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
3、 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今天西藏拉萨大昭寺内供奉着唐代第一位为汉藏友好交往作出贡献的女性塑像。她是文成公主。唐代阎立本画的《步撵图》反映了唐太宗接见吐蕃求婚使节的情景。
4、唐中宗时,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唐玄宗时,尺带珠丹上书唐朝,称与唐朝“和同为一家”。
5、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这句话体现了民族团结,一视同仁的开明的民族政策。赢得各民族拥戴,被北方各族尊称为“天可汗”的是唐太宗 6、材料题:材料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材料二: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1)
材料一体现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其中“朕”指谁?
体现了开明的民族政策;“朕”指唐太宗。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与材料一之间有无关系?请 简单说明理由。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