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兵车行》教学设计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7/1 0:55:5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高中语文:《兵车行》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诵读的兴趣,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形象、再造形象,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

2.联系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了解统治者连年用兵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3.在比较阅读中对李白和杜甫两大诗人进行研究性学习。 (二)内容选取:与诗歌相关的背景材料和诗歌体裁;扩展知识面的李白的《古风·其十九》。 (三)过程安排:

1.通过学生的反复朗读,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和点拨,让学生在朗读中挖掘诗歌中的信息,对其进行补充空白、细节,进行创造性的想象,使诗歌形象化,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2.体味诗歌语言和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以及诗人的创作风格,通过听录音朗读让学生自己在朗读过程中试着读出这种感情。

3.在把握诗歌的艺术风格基础上进行研究性学习:比较《兵车行》和《古风·其十九》。 (四)方法、手段:

1.朗读。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自己慢慢品味,教师作适当引导和点拨。

2.学生互相评价朗读。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3.让学生发挥创造性想象,进行角色扮演。假设学生是诗人或者是诗中人物,发表感想或进行其他形式的表演,让学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二、教学实施

(一)导入:介绍杜甫,导入新课

1.学生介绍杜甫(主要是举例所学的名篇名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 2.简单介绍杜甫及作品背景

《兵车行》这首诗是杜甫在天宝十一年(752)年困守长安时候所作。关于诗的背景,一般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玄宗用兵征讨吐蕃,一说是征讨南诏,多取后一说。《资治通鉴》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士卒死者六万,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十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

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震野。”

3.释题——“行”的读音xíng。“行”,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这首诗属于歌行体。歌行体的诗长于叙事,且多含感叹之意。

(二)学生初读全诗,初步感知

1.要求看阅读提示注解等各方面内容,准备老师的提问 2.提问

(1)要完整地叙述一件事,就要抓住这件事的几大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前因,后果。本诗是一首叙事诗,它叙述了一件什么事,哪位同学率先回答?

明确:它讲的是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穷兵黩武,为了和南诏继续作战,在长安一带大肆征兵所造成的惨痛后果。 (2)大肆征兵,老百姓生离死别的画面可以用文中的哪些诗句来描述? 明确:诗歌的第一段 (三)分析诗歌第一段

1.学生齐读,正音“耶”、“干”,释义“耶娘”、“妻子”、“干”。

“耶”通“爷”,父亲。 “干”读“gān”,冲。 “妻子”,妻子和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