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体积砼测温方案(终极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6 22:21:1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方案

一、 概述

大体积混凝土是指混凝土结构物实体最小尺寸不小于1m的大体量混凝土,或预计会因混凝土中胶凝材料水化引起的温度变化和收缩而导致有害裂缝产生的混凝土。

随着我国建筑技术的不断提高,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大体积混凝土的截面尺寸较大,由荷载引起裂缝的可能性较小,但由于温度产生的变形对大体积混凝土却极为不利。

在混凝土硬化初期,水泥水化的同时释放出较多热量,而混凝土与周围环境的热交换较慢,所以混凝土内部的热量不断增加,使其内部温度不断升高,混凝土的体积膨胀变大。随着混凝土水化速度减慢,释放的热量也越来越少,积聚在混凝土中的热量由于热交换的进行逐渐减少,混凝土的温度降低,因而产生收缩。当此收缩受到约束时,混凝土内部产生拉应力(简称主温度应力),此时混凝土的强度较低,如不足抵抗拉应力时,混凝土内部就产生了裂缝。

此外,混凝土的导热系数相对较小。其内部的热量不易散失,而表面热量易与周边环境进行热交换而减少,从而温度降低,就形成混凝土内外的温差。如温差较大,则混凝土表里收缩不一致,也使混凝土开裂。

因此,在大体积混凝土中,必须考虑温度应力和温差引起的不均匀收缩应力(简称温差应力)的影响。而温度应力和温差应力大小,又涉及到结构物的平面尺寸、结构厚度、约束条件、周边环境情况、

1

含筋率、混凝土各种组成材料和物理力学性能、施工工艺等许多因素影响。故为了保证大体积钢筋混凝土施工质量,国家建设部于2010年颁布的《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中第13.9.6条规定:“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后,应在12h内采取保湿、控温措施。混凝土浇筑体的里表温差不宜大于25℃,混凝土浇筑体表面与大气温差不宜大于20℃”。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发的《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规范》(GB 50496-2009)中第5.5.1、5.5.3、6.0.1、6.0.2、6.0.3、6.0.6条及《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 50666-2011)中第8.5.2、8.5.4、8.5.6、8.7.3、8.7.4、8.7.6、8.7.7条中都对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后的养护和测温作了明确的规定。 二、 工程概况

XXX工程项目由XXX有限公司开发、XXX公司承建。该工程项目位于XXX。该工程包括1栋26层高层建筑,4栋32层高层建筑(高层建筑含一层地下室)。基础为筏板基础,筏板厚度为1600 mm,系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为C40,抗渗等级为P6。

由于该工程筏板基础混凝土体积较大,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较高,因此,在筏板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因水泥水化产生的温度应力和由于混凝土干燥收缩而产生的收缩应力引起混凝土体积变形,而使混凝土结构极易产生有害裂缝。

为了有效的控制工程质量,不致因混凝土自身与外界条件产生的温差及收缩应力引起结构性裂缝,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除应按编制的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技术方案施工外,同时还应对筏

2

板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进行全过程实时监测,了解混凝土浇筑体内各部位温度变化情况,以指导大体积混凝土施工。 三、 监测依据及温控指标

1. 依据《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规范》(GB 50496-2009)及《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 50666-2011)的有关规定。 2. 温控指标

1).温升峰值:混凝土浇筑体在入模温度基础上的温升值不宜大于 50℃。

2).里表温差:混凝土浇筑体的里表温差不宜大于25℃。 3).降温速率:混凝土浇筑体的降温速率不宜大于2.0℃/d。 4).混凝土表面与大气温差:当混凝土的表面温度与环境最大温差小 于20℃时,方可全部拆除保温覆盖层。 四、 温度监测点布置 1.温度监测点布置原则

① 宜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两个交叉竖向剖面进行测温,竖向剖面交叉位置宜通过基础中部区域。

② 每个竖向剖面的周边及以内部位应设置测温点,两个竖向剖面交叉处应设置测温点;混凝土浇筑体表面测温点应设置在保温覆盖层底部,并应与两个剖面上的周边测温点位置及数量对应;环境测温点不应少于2处。

③ 每个剖面的周边测温点应设置在混凝土浇筑体表面以内40— 100mm位置处;每个剖面的测温点宜竖向、横向对齐;每个剖面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