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例中谈王荣生教授阅读教学的两个转向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7/1 3:00:1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从课例中谈王荣生教授“阅读教学的两个转向” 在教学理念的学习中,王荣生教授讲的“两个转向”具体指的是从关注“教学方法”转向“教学内容”,从关注“教的活动”转向“学的活动”。下面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来谈谈一些做法和感受。如果我们仔细阅读教学文本,会发现它的教育因素十分丰富。所以我们知道该教什么,不该教什么;具体的来说是我们设定的整篇课文的目标和课时目标。

有一篇课文《寓言两则》,选了两个寓言,一个是《揠苗助长》,另一个是《守株待兔》。教《揠苗助长》的时候,我选的点是那个农夫怎么到田里去拔禾苗,把禾苗一根一根往上拔。让孩子反复读这几句话,然后想象,这么热的天,顶着太阳,他要到田里边把禾苗一根一根拔起来,这个农夫拔苗的辛苦。在这里展开想象,对体会《揠苗助长》的这个故事的寓意有多大的意义呢?我觉得意义不是很大。因为《揠苗助长》这个故事,重要的不是花了很大的力气去拔苗,而最重要的是虽然做了这么多事因为他做错了,最后这些禾苗都死了,这才是寓意的所在。让孩子花大量的时间去想象,这个农夫是怎么拔苗的,意思就不大。所以这个教学内容就选得不是太好。所以在教《守株待兔》,让孩子想象的是这个农夫守在树下,天天等兔子来。他等了一天兔子不来,这个农夫会怎么想,怎么做。孩子说,他坐在树下,等啊等啊,兔子就是不来。他又想,兔子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来了,我还是等着吧。回头看看,田里的禾苗一棵一棵都荒芜了,但是他还是不去种田,还是坐在那儿想等兔子撞上来。让孩子在这个地方发挥想

象,就比较有意义。这个农夫,他老是在做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在等待那种不太可能再来的偶然的机会,正是这个寓言的寓意所在。从这两个案例的对比中我发现合适选择教学内容,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凝聚着教师的学识和智慧。

一、根据教学目标,着眼于学生发展精选教学内容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一定要精当。首先教师钻研教材要深,要“进得去”“出得来”。钻进去潜心体会本文,与作者产生共鸣,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及思考练习的提示,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瞄准课文的重点,训练的难点,学生的疑点,语言发展的生长点,培养的技能点,情趣的激发点,思维的发散点,合作的讨论点,渗透的育人点,知识的引申点等,再在此基础上精选出课堂的训练点。精选出的教学内容一定要正确无误,体现科学性;要反映目标,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还应富有启发性或实际教育意义及培养价值。

二、针对学生实际,着眼于知识拓展整合教学内容对已有教学内容的处理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要从学生的需要入手,对原有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加工,整合、拓展;要力求做到立足文本、超越文本。教材的内容包括文本、插图、练习及语文乐园,这些内容可以进行有效整合,教材内容的序列也可进行调整,整合得当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遵从适度原则,对着眼于学生接受把握内容度量 选择和重组教学内容,一定要以学生的可接受性为量度,坚持适量适度原则。所谓的适度主要是指广度、难度和深度。广度,就是在教学内容的广

度上要控制好,内容太多,学生难以消化;适度。指的是要控制好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和教学深度。教学内容难度与深度的确定是保障课堂有效性的重要方面。所选择的教学内容,深度一定要适宜,一定要把握好教学内容难易深浅的程度。因为课堂学习内容过难,学生不易理解,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过易,既降低了教学要求,又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学生思维肤浅,不善于动脑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的智能也得不到应有的发展。我们要立足于教学目标,使内容的难度恰好落脚在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潜在接受能力上,让学生在教学中有一种跳一跳就能摸得着的满足感,从而不断开发新的最近发展区,促进学生发展。教学内容的广度也要适当,要围绕教材内容又不能拘泥于教材。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把“博”与“精”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教学内容的选择不要局限于既定教材,应适当加以延伸,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有一种充实感,另一方面教学内容的选择又必须是精心筛选的,要具有基础性和示范性,以帮助学生取得良好的效果。当然,教学内容的变序决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要以现代课堂教学理论为指导,根据教材本身的点,突破传统教学的固有模式或教材结构,直入重难点或抓住关键语句组织教学,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这样的教法重点突出、层次分明,打破了程序化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变序的方法很多,可以紧扣关键词,教活一课《草船借箭》可紧扣“神机妙算”来展开教学,《鸟的天堂》可紧扣“天堂”来教学等。还可抓住关键句,串联整篇。《桂林山水》

中的“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句都是课文的关键句。抓住这些关键句来组织教学,就能将全文联成一体,大大提高阅读的效率。此外还可运用直奔重点、有结尾切入等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