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第五版高鸿业(完整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10 0:35:2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国内生产总值(GDP): 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GDP的缺陷: 1)GDP是一个有用的指标,但不是一个完善的指标; 2)GDP没有包括在市场之外经济活动的价值,因此低估了一国经济活动的社会价值; 3)GDP没有考虑经济活动对人们生活质量产生的负面影响,只做加法不做减法,因此高估了一国经济活动的社会价值(如闲暇、污染等)。 网上另一种:1)GDP不能反映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2)GDP不能准确地反映经济增长质量和一个国家财富的变化 3)GDP不能反映某些重要的非市场经济活动 4)GDP不能全面地反映人们的福利状况 GDP的计算: 按支出法核算:GDP=C+I+G+(X-M) 按收入法核算:GDP=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1.两部门(私人部门) 总需求(总支出)=消费+Y 总供给(总收入)=消费+Y=C+S 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恒等式为:→→ 当总需求等于总供给时,国民收入实现了均衡。 也即,I=S,是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 2. 总需求(总支出)=消费+投资+Y=C+I+ 总供给(总收入)=消费+储蓄+税收Y C+I+G=C+ 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仍然是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即 3. 总需求(总支出)=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Y=C+I+G+X 总供给(总收入)=消费+储蓄+政府税收+Y=C+ 四部门的总需求与总供给I+G+X=S+ 四部门经济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仍然是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即 名义GDP和实际GDP * 名义GDP是用生产产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 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 实际GDP=名义GDP÷GDP折算指数 均衡产出: 均衡产出或收入的条件:E=y【由于E=y,E=c+i,y=c+s,

则i=s】 * 注:实际发生的投资(包括计划和非计划存货投资在内)始终等于储蓄。 消费函数:消费和收入之间的关系称为消费函数,可记为C=C(Y),C=α+βy 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则消费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随收入减少 消费又称为消费倾向,凯恩斯把消费倾向分为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 边际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增量与收入增量之比,以MPC表示。

MPC=△C/△Y 【凯恩斯认为MPC随着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增加递减,表示收入越增加,收入增量中用于消费增量的部分越来越小。MPC递减

平均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以APC表示。

APC=C/Y 在现实生活中当人们收入为零时,消费也要进行,或者动用储蓄或者依靠社会救济来保持一个起码的消费水准。因此,该部分是个常数,它是不随收入的变化而变化的消费,被称为自主消费。这样消费和收入的函数可表示为:C=C0+bY

其中,C为消费支出,b为MPC,Y为可支配收入,C0为自主消费,bY是随可支配收入变化而变化的消费,被称为引致消费。 【诠释:c=α+βyα—自发消费,不依存收入变动,而变动的消费,纵轴截距; β—MPC,直线斜率;βy—引致消费,依存收入变动而变动】 APC与MPC:APC=c/y=(α+βy)/y=α/y+β=α/y+MPC

(1)APC>MPC(2)α/y→0,所以APC→MPC 短期消费曲线的特点: 第一、可支配收入存在着一个收支相抵的水平。APC=1。 第二、在收支相抵的可支配收入水平以上,消费支出<可支配支出,这种被称为正储蓄,APC<1;在相抵水平以下,消费支出>可支配支出,称为负储蓄,APC>1。 第三、消费支出随可支配收入增加而增加,但其增加幅度<可支配收入增加幅度。0<MPC<1 消费者可支配收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消费,另一部分是储蓄,即:Y=C+S,S=Y-C 由于消费是可支配收入的函数,因此,储蓄也是可支配收入的

储蓄函数:储蓄与收入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被称为储蓄函数,或称为储蓄倾向。可表示为S=F(Y),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储

平均储蓄倾向:是指储蓄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公式为:APS

=S/Y 边际储蓄倾向:是储蓄增量与可支配收入增量之比。以MPS表

示。MPS=△S/△Y 从消费函数C=C0+bY中能够得出储蓄函数,即S=S=S0+sY 平均消费倾向与平均储蓄倾向互为补数,如下式:APC+APS=1 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互为补数,如下式:MPC+MPS=1 均衡收入: 两部门: 三部门: 四部门: 乘数的定义:是国民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一变化的支出量最初变化的比率。 政府购买支出乘数: 税收乘数: 政府转移支付乘数: 平衡预算乘数: 投资函数:i=e-dr IS曲线的图解法:四方图法 1)IS曲线上任何一点均表示商品市场的均衡;2)IS曲线线外任何一点均表示市场的失衡: * IS右上方的点:S>I;IS左下方的点:S

示;L1=kY 3)货币的投机动机目的:获得收益 原因:未来利率的不确定性 L2=L2(r)=-hr 分析: * 假设财富以两种形式保存:货币和债券 * 债券:有收益,有风险 * 货币:无收益,风险低 * 债券价格=利息/市场利率(无限期债券) * 利率高→债券价格↓→购买债券→货币持有量↓ * 利率低→债券价格↑→抛售债券→货币持有量↑ * 利率极高→债券价格极低→全部购买债券→货币持有量=0 * 利率极低→债券价格极高→债券全部抛售→货币持有量→∞ 流动偏好陷阱:当利率极低时,人们都会认为这时的利率不大可能再下降,或者说有价证券市场价值不大可能在上升而只会跌落,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在手中,这种情况称为“凯恩斯陷阱”或“流动偏好陷阱”。 货币需求函数——公式:L=L1(y)+L2(r)=ky-hr 注:1)这里的货币总需求,是实际的货币需求; 2)用M表示名义货币供给,m表示实际货币供给即:m=M/P

或M=pm 名义货币需求函数:L=(ky-hr)p 1.货币供给 1)层次:M1=M0+活期存款M0=硬币+纸币 M2=M1+定期存款M3=M2+货币近似物 注:下面讲的主要是指M1 2)货币供给曲线 m=m0………外生变量 2. 均衡 模型:假设收入不变 L=mL=L1(Y)+L2(r)=ky-hr 均衡利率: 3.均衡变动 4.均衡利率的变动 LM曲线【公式:】 LM曲线的推导:四图法 注意:1)LM曲线上任何一点均表示货币市场的均衡; 2)LM曲线线外任何一点均表示市场的失衡: LM右下方的点:L>m;LM左上方的点:L<m LM曲线的斜率 K为定值时,h越大,即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度越高,则k/h就越小,于是LM曲线越平缓 H为定值时,k越大,即货币需求对收入变动的敏感程度越高,1.图示:IS曲线的移动 2.图示:LM曲线的移动 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 * * * * * * 国民收入决定于消费和投资。 消费由消费倾向和收入决定。 消费倾向比较稳定。 投资由利率和资本边际效率决定,投资与利率成反方向变利率决定于流动偏好与货币数量 资本边际效率由预期收益和资本资产的供给价格或者说动关系,与资本边际效率成正方向变动关系。 则k/h就越大,LM曲线越陡峭 LM曲线的三个区域: LM曲线的移动 1.因素分析 如果:L1=kYL2=-hrm=kY-hr LM曲线:影响截距的主要因素是货币的供给m。 * m↑→m=L1+L2右移→Y↑→LM右移 结论:1)L1移动→LM反向移动; L2移动→LM反向移动; m变动→LM同向变动。 * 2)货币需求↑→LM左移; 货币供给↑→LM右移。 注:由于m=M/P,名义货币供给量和价格变动均可以通过影响实际货币供给量从而影响LM曲线。 2.几何推导 3.LM曲线右移的距离: IS-LM分析:两个市场同时均衡 一、两个市场同时均衡的利率和收入 1.模型 * I=SS=-a+(1-b)YI=e-dr L=mL=L1(Y)+L2(r)=kY-hr ∴均衡利率和均衡收入为 * IS曲线: * LM曲线: * Ⅰ:LM,超额货币需求;iM,超额货币需求;i>s有超额产品需求; * Ⅳ:Ls有超额产品需求。 3.均衡的恢复 以Ⅲ区域A点为例 * S<I,存在超额产品需求,导致Y上升,致使C向右移动。 * L>M,存在超额货币需求,导致利率上升,致使C向上移动。 * 两方面的力量合起来,使C向右上方移动,运动至IS曲线,从而I=S; * 这时L仍大于M,利率继续上升,最后C沿IS调整至E。 表现:IS曲线的移动;LM曲线的移动 重置资本决定。 代表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的数学模型: * 储蓄函数:s=s(y) * 投资函数:i=i(r) * 产品市场均衡条件:s=i或s(y)=i(r) * 货币需求函数:L=L1+L2=L1(y)+L2(r) * 货币供给函数: * 货币市场均衡条件:m=L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第一节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 第二节 第二节财政政策效果 财政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 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 如果LM越平坦,或者IS越陡峭,则财政政策效果越大,货币政策效果越小,如果出现一种IS曲线为垂直线而LM曲线为水平线的情况,则财政政策将十分有效,而货币政策将完全无效。 IS在凯恩斯陷阱中移动IS垂直时货币政策完全无效 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作用。 货币幻觉:货币幻觉即人们不是对实际价值作出反应,而是对用货币来表示的价值作出反应。 * 政府在多大程度上“挤占”私人支出,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 * 第一,支出乘数的大小:KG↑→挤出↑ * 第二,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k↑→挤出↑ * 第三,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h↑→挤出↓ * 第四,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d↑→挤出↑ 第三节货币政策的效果 一、货币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 二、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 三、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 在通货膨胀时期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可能效果比较显着,但在经济衰退时期,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效果就不明显。 * 从货币市场均衡的情况看,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要影响利率的化,必须以货币流通速度不变为前提。 * 货币政策作用的外部时滞也影响政策效果。 * 在开放经济中,货币政策的效果还要因为资金在国际上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