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Microsoft Word 文档(3)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7 12:35:1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一章:1.教育心理学的性质:

1教育心理学既是应用学科,又是基础学科 2教育心理学既是综合学科,又是交叉学科 3教育心理学既是连接学科,还是具体学科

2.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Edward L.Thorndike)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3.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观察法 (二)实验法 三)调查法 四)个案研究法 (五)经验总结法

第二章1:操作性(被动建立)以 斯金纳为代表 和经验性条件反射(主动建立) 巴甫洛夫

2: 注意的品质(1)注意的广度(2) 注意的稳定性 (3)注意的分配 (4) 注意的转移 3:感觉的规律

感觉适应 相同的刺激物持续地作用于某一特定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感觉对比 不同的刺激物持续作用于某一特定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补偿作用 某种感觉缺失以后,会促使其他感觉的感受性提高,以取得弥补作用 联觉效应 由一种感觉引起或同时兼有另外一种感觉的现象

4:知觉的特性(规律)

知觉的选择性 在同一时间内,人们只能选择客观事物中的一定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 知觉的整体性 人们总是倾向于把客观事物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知觉 知觉的理解性 它是指用词标志和解释知觉对象,使其具有一定意义的过程。

知觉的恒常性 指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了的时候,知觉的映象仍保持相对不变的现象

5:记忆的概念。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用信息论的观点看,记忆就是人脑对所的信息进行整和的过

程。

保持时间 瞬时记忆 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长(1分钟以上) 几乎无限 极短(0.25-2秒) 短(1分钟以内 有限(7±2个组块) 保 持 量 较大 9个项目 6:应用记忆 如何应用记忆规律促进中学生学习?

(1)深度加工新材料 增加相关的信息,如举例,类比等。

(2)有效运用记忆术 主要是借助联想的方式,如富士山的高度,学习策略中讲 (3)构建知识网络(反射的知识网络) (4)适当过度学习:多学50%

(5)合理进行复习: 及时复习、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阅读与重现相结合

7:遗忘的原因 :衰退理论。遗忘是因为记忆痕迹得不到及时强化而逐渐减弱,衰退以至消失造成的。 干

扰理论。 新旧信息之间相互干扰而导致的。

提取失败理论 提取有关信息时没有找到适当的提取线索。

压抑说 (动机性遗忘理论) 佛洛依德提出: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而引起 的,压抑被解除,记忆就会恢复。

遗忘规律: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即先快后慢、先多后少

7创造思维概念: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创造性思维特征: 流畅性【指的是数量】 变通性【种类】 独创性

8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①问题情景因素 就越容是指问题的知觉环境,知觉环境越简单, 事物之间的关

系越明显,解决问题易 ②认知因素的影响 ③情绪与人格 。

9: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理论阶段

第一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第二 前运算阶段(2-7岁) 第三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第四 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10:情绪情感的两极性

(1)概念 即情绪的维度,主要指情绪的性质、动力性、激动性、强度和紧张度等方面。这些特征的变化幅度又具有 两极性,每个特征都存在两种对立的状态。

(2).情绪的分类---根据强度、持续时间、紧张度:(1)心境 (2)激情 (3)应激

11:(1)中学生常见的情绪障碍

(2)中学生情绪障碍的调节方法

焦虑、易怒、抑郁、恐惧、 孤独、烦恼、挫折感、厌学情绪

:提高认知水平,丰富情感体验; 调节情绪状态,合理宣泄; 转移注

意力; 自我言语暗示;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12:(1)坎农—巴德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及其学生):【观点】

情绪的中心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情绪体验和生理变化是同时发生的,它们都受丘脑的控制。

(2)沙赫特和辛格的三因素论(美国)【观点】

1对于特定的情绪来说,有两个因素是必不可少的。

第一,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第二,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

2他把情绪的产生归之刺激因素、生理因素和认知因素三者的整合作用。

3其中,认知因素是对当前情境的评估和过去经验的回忆,在情绪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13. 人格的特征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自我实现需求,尊重需求从,【前两者为成长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安全需求,生理需求【缺失性需求】 以上为由高层次到低层次需求

15:智力测验 比纳-西蒙量表(1905) 斯坦福-比纳量表(1916 )MA/CA=IQ 即 心里年龄/实际

韦克斯勒智力量表

16:四种气质类型特征

多血质—— 像春风一样 胆汁质——夏天的火 抑郁质——秋天的雨 粘液质——冬天的雪

17.性格的结构特征(性格的个别差异)

1性格的态度特征

对社会、集体和他人 对学习、生活、工作 对自己 2行为方式

性格的理智特征 观察力、记忆力、思维、想象 .性格的情绪特征 指向性、稳定性、强度、主导心境 4性格的意志特征:自觉性、果断性、自制力、坚韧性

18:.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德国) 信任对怀疑(0-1.5岁) 自主对羞怯(2-3岁) 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 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 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亲密感对孤独感 (18-30岁) 繁殖感对停滞感(30-60岁) 从抚养者那里获得持续稳定的照顾 渴望自主并试图做一些事情 要求自主性活动的范围扩大,他们想象自己扮演成人的角色 努力寻找一种自信的感觉 培养自我同一性 希望与周围的人建立一种亲密的联结,体验爱与被爱的感觉 面临抚养下一代及为社会而工作的任务 完美无憾对悲观绝望(60岁以后) 面对衰弱与死亡 19: 佛洛依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 口腔期 (0到1岁)主要靠口腔的吸允、咀嚼、吞嚥等活动获得满足。 ? 肛门期 (1至3岁) 主要靠大小便排泄时所生的刺激快感获得满足 ? 性器期 (3到6岁) 主要靠性器官的部位获得满足。俄底普斯情结 ? 潜伏期 (6到青春期) 性本能受到抑制,个体能量升华 ? 两性期 (青春期以后) 性的需求转向相似年龄的异性

20:自我意识三种心理成分

自我认知 : 自我了解与自我评价

自我体验: 情感体验,如自尊、自爱、自豪、自卑及自暴自弃

自我监控: 对自己的意志控制,如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追求等

21:自我意识的发展阶段

(1) 生理自我: 3岁左右基本成熟:(2)社会自我:少年期基本成熟 (3)心理自我: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对自己的心理品质进行评价 第三章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1【1】焦虑症是以与客观威胁不相适合的焦虑反应为特征的神经症。

(2)抑郁症是以持久性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

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低,悲观,思维迟缓,缺乏主动性,自责自罪,饮食、睡眠差,担心自己患有各种疾病,感到全身多处不适,严重者可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

(3)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观念指当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如果不这样想、不这样做,他就会感到极端焦虑,患者自知力完好,知道这样是没有必要的,甚至很痛苦,却无法摆脱。

2心理评估的主要方法包括:心理测验、评估性会谈、观察法、自述法等。心理测验包括标准化测验和非

标准化测验。

3系统脱敏法:系统脱敏的含义是,当某些人对某事物、某环境产生敏感反应(害怕、焦虑、不安)时,

我们可以在当事人身上发展起一种不相容的反应,使对本来可引起敏感反应的事物,不再发生敏感反应 第一步,教学生掌握放松技巧;第二步,把引起焦虑的情境划分等级;第三步,让学生想象引起焦虑的情境同时做放松练习。 经过反复练习,让学生对过去引起焦虑的情境逐渐脱敏。

4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艾利斯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的合理情绪疗法是目前常用的通过纠正不合理的信念改

变行为的方法。

艾里斯认为人的情绪是由他的思想决定的,合理的观念导致健康的情绪,不合理的观念导致负向的、不稳定的情绪。人有许多非理性的观念,如我“必须”成功,并得到他人赞同,别人“必须”对我关怀和体贴;事情“应该”做得尽善尽美,课堂上回答问题有错误是很糟糕的事等等。他提出了一个解释人的行为的A-B-C理论 第四章 学习理论

1:学习的概念 学习的广义概念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

久的变化

2.学生学习有其明显特点:

(1)接受学习是学习的主要形式(2)学习过程是主动建构的过程(3)学习内容的间接性

(4)学习的连续性(5)学习过程的互动性(6)学习目标的全面性

3:加涅的学习分类 1.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2.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4班杜拉的学习过程和学习实质

1.关于学习的实质——观察学习

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特别是人的复杂行为主要是后天习得的。既受遗传因素和生理因素的制约,又受后天经验环境的影响。

2关于学习的过程(1)注意过程 (2)保持过程 (3)复制过程 (4)动机过程

5布鲁纳的认知发现理

1.布鲁纳的学习观(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2)学习过程包括获得、转换和评价三个过程 2.布鲁纳的教学观(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2)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3)发现学习法

6奥苏贝尔的认知接受理轮

1.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学习不是发现学习 2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第五章

1学习动机的概念: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

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功能:激活作用 指向作用 维持作用 调节作用

2归因理论(一)概念 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作出的解释和评价

(二)归因理论 海德的内部原因与外部原因

罗特的“内控型”和“外控型” (人)

3学会积极归因 积极的归因模式(请仿写第二句)

(1)成功→能力强

→自豪、自尊/增强对成功的期望 →愿意从事有成就的任务

4成就动机理论 5

自我效能感(影响和含义)(一)概念 个人对自己是否具有通过努力成功完成某种活动的能力所持有

的主观判断与信念。

(二)影响1. 影响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及坚持性2. 影响人们对待困难的态度3. 影响已习得行为的表现4. 影响活动情绪

6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内部动机或外部动机?

(一) 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二) 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三)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四)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学习动机的培养 (一) 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二) 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第六章 迁移

1迁移的分类(一)正迁移与负迁移。(二)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三)特殊迁移与一般迁

移(布鲁纳)。(四)知识迁移、动作技能迁移、习惯迁移、态度迁移(五)侧向迁移与纵向迁移(加涅)

2五个迁移理论,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一、形式训练说 形式训练说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官能心理学由德国心理学家沃尔夫(Woiff)创立。形式训练说把学习的迁移看作是通过训练而得到加强的心理官能在其它的领域自动地发挥作用。 二、共同因素说 代表人物 桑代克(Thorndike)武德沃斯(Woodworth

桑代克认为,两种心理机能只有当它们具有 共同因素时,一种心理机能的改进才能引起 另一种心理机能的改进。

三、类化说(概括说)代表人物——贾德(Judd)

认为共同因素的存在只是迁移的必要前提, 而关键在于原理、原则的应用。概括说强调了原理、原则的概括对迁移的作用。学习者的概括水平越高,迁移的可能性越大。 四、关系转换说 代表人物——苛勒(Kohler)

认为领悟情境中的一切关系,是获得迁移的 根本条件。关系理论可看作是对概括理论的一种补充。 五、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奥苏贝尔 1、一切有意义学习都包含有迁移

2、所谓先前的学习不是一组S-R联结,而是按层次组织起来的、与当前任务有关的知识体系

3、先前学习对新学习影响是通过影响原有认知结构的有关特征(可利用性、可辨别性、稳定性与清晰性)来实现的。

3

影响迁移的因素(解答)(一)主观因素1、智力水平2、年龄3、学生对学习和学校的态度4、原学习

的熟练和理解程度5、学习的心向和定势。(二)客观因素1、学习材料的特性2、教师的指导3、学习情境的相似性4、学习活动的多样性

4如何促进学生学习迁移的措施 ? (一)精选教材内容 (二)合理组织材料(教学内容)(三)合理安

排教学程序(四)教授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迁移意识 (五)启发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概括与总结(六)防止负迁移的发生 第七章

1元认知策略概念:元认知是对自身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就是个人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及结果的

意识与控制。人们通常所说的感觉、思维或想象属于认知活动,而元认知则是对感觉、思维等认知活动的认知。

2元认知的构成:(1)元认知知识(2)元认知体验(3)元认知监控和调节

第八章

1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概念: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 它包括事实、规则、

发生的事件、个人的态度等。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

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指个人只能借助某种活动形式间接地推测出来的知识。

2动作技能的形成:{1、准确地讲解与示范(示)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练)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反)} 3动作技能与智力技能的区别:【1. 活动的对象不同 观念性与客观性 2. 活动的表现形式不同 内潜性

与外显性 3. 活动的结构不同 简缩性与展开性

联系1. 动作技能的掌握可以促进智慧技能的学习2智力技能往往又是动作技能的支配者和调解者,复杂的动作技能往往包含认知成分,需要学习者智力活动的参与,手脑并用才能完成】

4操作技能的分类:1)粗大动作技能 & 精细动作技能

(2)连续的动作技能 & 不连续的动作技能 (3)封闭的动作技能 & 开放的动作技能 第九章 态度与品德形成

1:道德的构成四品因素说:道德认识 道德情感 道德意志 道德行为 道德与品德的联系与区别

品德 :指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稳定性 个体现象 道德:是社会舆论力量和个人内在信念系统所支持的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社会现象 二者的区别:第一、品德是个体现象,是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反映;而道德是社会现象;

第二,品德是个人的心理品质,既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又受个体生理、心理发展规律的制约;而道德是社会关系的反映,其发展服从社会发展规律;

第三,品德是道德要求的局部反映,是道德内化的结果;而道德是一定社会伦理规范的完整体系; 第四,品德是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而道德则是社会学、伦理学的研究对象。

联系:第一,道德与品德的发展是一个互动过程,一方面,社会道德的发展是社会成员品德形成的基础。另一方面,社会成员原有品德基础反过来制约着社会道德的发展;

第二,个体品德不能脱离社会道德环境,个体品德同时又影响社会道德风气。

2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论:一个人道德上的成熟,主要表现在尊重准则和社会公正感

研究方法:临床法 任务范式:对偶故事

研究结论:1、无律性 2--5儿童的道德判断发展分为两个时期

他律期:6---8规则是外部的、是权威的绝对意志必须服从外部规则、权威规范 自律期:9---11规则是大伙共同创造的 ,是完全可能改变的

2、道德发展四个阶段(1)自我中心阶段(5—6岁以前)(2)权威阶段(6—8岁) (3)可逆阶段(9—10岁) (4)公正阶段(11—12岁以后)

3:科尔伯格的道德认识发展理论 研究方法:考察法 任务范式:两难故事法 研究结论:三水平六阶段

1.前习俗水平(0--9岁前的大多数)(1)避罚服从取向阶段 (2)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2.习俗水平(10-20岁的大多数)3)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4)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21岁以后的部分人)(5)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6)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4:塞尔曼提出 人际观点采择理论

第十章(一)教师的认知特征1.观察力特征(1)客观性 (2)敏锐性 (3)精细性

2.思维特征(1)逻辑性 (2)创造性

3.注意力特征 广度、稳定、清晰、分配、转移

(二)教师成长的历程1.关注生存阶段 2.关注情境阶段 3.关注学生阶段

二、教师的角色心理(一)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二)行为规范的示范者(三)班集体的管理者(四)心理健康的维护者(五)教学的研究者

第十一章 一:组建和培养良好班集体的方法①确定班集体的共同奋斗目标 ②制定明确的班级规章制度 ③充分发挥班委会的作用 ④发挥集体活动的教育作用⑤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二:课堂气氛的影响因素

1. 教师的领导方式2. 教师对学生的期望 “罗森塔尔”效应或称“自我实现的预言”3. 教师的情绪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