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3 10:14:1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2)连续的动作技能 & 不连续的动作技能 (3)封闭的动作技能 & 开放的动作技能 第九章 态度与品德形成
1:道德的构成四品因素说:道德认识 道德情感 道德意志 道德行为 道德与品德的联系与区别
品德 :指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稳定性 个体现象 道德:是社会舆论力量和个人内在信念系统所支持的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社会现象 二者的区别:第一、品德是个体现象,是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反映;而道德是社会现象;
第二,品德是个人的心理品质,既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又受个体生理、心理发展规律的制约;而道德是社会关系的反映,其发展服从社会发展规律;
第三,品德是道德要求的局部反映,是道德内化的结果;而道德是一定社会伦理规范的完整体系; 第四,品德是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而道德则是社会学、伦理学的研究对象。
联系:第一,道德与品德的发展是一个互动过程,一方面,社会道德的发展是社会成员品德形成的基础。另一方面,社会成员原有品德基础反过来制约着社会道德的发展;
第二,个体品德不能脱离社会道德环境,个体品德同时又影响社会道德风气。
2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论:一个人道德上的成熟,主要表现在尊重准则和社会公正感
研究方法:临床法 任务范式:对偶故事
研究结论:1、无律性 2--5儿童的道德判断发展分为两个时期
他律期:6---8规则是外部的、是权威的绝对意志必须服从外部规则、权威规范 自律期:9---11规则是大伙共同创造的 ,是完全可能改变的
2、道德发展四个阶段(1)自我中心阶段(5—6岁以前)(2)权威阶段(6—8岁) (3)可逆阶段(9—10岁) (4)公正阶段(11—12岁以后)
3:科尔伯格的道德认识发展理论 研究方法:考察法 任务范式:两难故事法 研究结论:三水平六阶段
1.前习俗水平(0--9岁前的大多数)(1)避罚服从取向阶段 (2)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2.习俗水平(10-20岁的大多数)3)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4)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21岁以后的部分人)(5)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6)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4:塞尔曼提出 人际观点采择理论
第十章(一)教师的认知特征1.观察力特征(1)客观性 (2)敏锐性 (3)精细性
2.思维特征(1)逻辑性 (2)创造性
3.注意力特征 广度、稳定、清晰、分配、转移
(二)教师成长的历程1.关注生存阶段 2.关注情境阶段 3.关注学生阶段
二、教师的角色心理(一)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二)行为规范的示范者(三)班集体的管理者(四)心理健康的维护者(五)教学的研究者
第十一章 一:组建和培养良好班集体的方法①确定班集体的共同奋斗目标 ②制定明确的班级规章制度 ③充分发挥班委会的作用 ④发挥集体活动的教育作用⑤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二:课堂气氛的影响因素
1. 教师的领导方式2. 教师对学生的期望 “罗森塔尔”效应或称“自我实现的预言”3. 教师的情绪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