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历史1301-龙颖潭-和申时行学管理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7 18:11:1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和申时行学管理

班级:历史1301 姓名:龙颖潭 学号:201332010123

摘要:申时行可以说是万历朝最后一位能对万历皇帝形成制约的臣子,他既是万历父亲隆庆皇帝的老师,也亲自教导万历的学业,可谓德高望重。但是他的“和稀泥”、“两面派”等的作行为,也使得其在后世骂声不断。本文通过对申时行当政期间执政策略的运用,探讨其对万历朝的巨大贡献。 关键词:以退为进、李植、德高望重、胸襟开阔、政治抱负高

万历皇帝当政期间,就像印度阿育王一样,分为前后两个时代,前期奋发有为,使得国家的政治、经济乃至文化一改嘉靖朝以来的衰退局面,重新焕发出生机活力。但是到了后期,万历开始躲进深宫,不理朝政,使得朝政开始变的腐朽和黑暗,江河日下,尤其是“万历三大征”之后,明朝在历史上可以说是夕阳下的最后一瞥。

万历十五年,正处在万历皇帝积极作为的阶段,申时行字汝默, 号瑶泉, 晚年休休居, 嘉靖四十一年状元, 后“ 以文字受知张居正 , 因蕴藉不立崖异“

[ 1] (卷二百十八)

步步高升, 首辅张居正死后, 张四维上任,不久就回乡丁忧,

继而申时行于复杂的政势中坐上了内阁首辅的位子, 历任近九年, 君臣和谐, “ 天语谆复, 圣容和晬蔼然如家人父子, 累朝以来所未有也。“

[ 2] (卷二百十九 )

成为最后一位对万历皇帝有所约束的文官。但当时正处在张居正死后被抄家、张党被清算的特殊阶段;申时行处在首辅的位置,又与张居正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自然使得其在行使职权时如履薄冰,兢兢战战。但是,申时行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治世道德,反而运用了许许多多的策略,化”无为为有为“。干出了许多实实在在的事情。 一、 德高望重,上位之前的牢固基础

① 摘自国朝献征录-卷之十七(下)

身为首辅,申时行其实是很有底子的,首先从他进入官场的门槛来看,他的起点是非常高的,他是嘉靖四十一年(公元一五六二年)进士第一,也就是状元,这对于极其注重科举名次和资历的明朝官场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帮助和基石。其次,申时行由张居正推荐入阁,但是他与其他人不同,他是真正凭借实和才干取得张居正的信任,而不是以谄媚见用。在张居正死后,他既承认张居正的过错,但也不借此夸大前任的过失,以作为自己的执政资本。这些或许都成为他执政朝堂打下了人脉基础。明代官场重视资历,而申时行早在翰林,在1578年被任命为大学士之前,就参与了编撰嘉靖和隆庆两朝实录和《大明会典》。这种编撰工作,必须要把历年所有因革的文件逐月逐日地排比整理并加检讨,正是训练培养内阁大学士的最好方法,此事之后的首辅申时行,被同僚一致誉为“老成”。这种概念与实际年龄无关。这当然也为其纵横明代官场,攒下了足够的资历,收买了许多人心。

这些或许都只是他的个人 魅力。

其次他的为官经历更是让人折服,申时行早在万历皇帝父亲隆庆皇帝之时就担任了讲官的职务,这一职务使得他每日伴在皇帝左右,而他对于儒学出色的个人见解和极强的个人能力,深得隆庆皇帝的喜爱,因此申很早就确立了显赫的地位,成为许多人争相巴结的对象。隆庆帝龙驭宾天之后,年仅八岁的万历皇帝在万众瞩目之下登基,初期的万历无法执掌政权,因此朝政落在了张居正的手中,同时也负责万历皇帝帝师的挑选和学业指导。就是这时,申时行在张居正的推举之下正式成为了帝师,而且所授功课最多。学术底蕴厚重的申时行很快获得了万历皇帝的尊敬,因此,皇帝总是称他为“先生”而不称为“卿’,而且很少有哪一个月忘记了对申先生钦赐礼物。这些礼物虽说有时没有什么经济价值,而纯系出于关怀,诸如鲤鱼二尾,批把一篮,折扇一把,更蒲数支之类;但有些礼物则含有金钱报酬的意义,例如白银数十两,彩缎若干匹。不论属于哪一类,但是这都足以视为至高的荣誉,除此之外,获得皇帝的赏赐自然会使一批人心悦诚服,赞叹不已,至少也是发自内心的钦佩。

而在我国封建社会,帝师是一种最受世人尊敬的职位,因为得任为皇帝的老师是一种难得的际通,也是“位极人臣”的一个重要阶梯。固然并不是既为老师就可以获得最高的职位,但最高的职位却经常在老师中选任。在皇帝经筵

① 摘自国朝献征录-卷之十七(下)

上值讲,必然是因为在政治、学术、道德诸方面有出类拔萃的表现。值讲者即使还不是卓有成就的实行者,至少也是众所推服、彻底了解国事的思想家。所以说,申时行的这些经历为其担任明帝国首辅都打下了牢固的基础,铺平了道路。

二、以退为进,巧用皇权打击政敌

“前十年有张居正,后十年有申时行。“这句话或许成为了对万历年间其功绩的最好评价之一。但是这些些事情并没用像张居正那般雷厉风行的推行,而是借用皇权。在我看来申时行是一个富有现实感的人,他比张居正更加懂得为臣之道。这也是为何申时行屹立于政坛得以善终的重要原因。

之所以说申时行聪明,比张居正强,就在于申时行能忍,强大的定力向人示弱,使对手自曝破绽、最终不攻自破。而引发这一幕的恰恰是被张居正整的惨不忍睹的言官,万历年间有三大言官,即李植、江东之和羊可立。在张居正在位之时因得罪了他,被罚廷杖和充军,因此心中痛恨。张居正死后,这三个人便立即上书抨击,掌握政权的万历立即重用此三人,也在他们的帮助弹劾之下,悉数清除了张居正的势力。申时行自然被在弹劾之列。

但是,申时行面对这三个人的卑劣行径,却没有发表任何言论,而是果断地选择了辞职,以退为进,这一方面既向皇帝表明了自己不贪念权力,不愿重蹈张居正覆辙态度;另一方面,又向百官展现了他虽身居高位,但是却无意与人争锋的品质。虽说有些威胁的涵义,但比起张居正利用公权打击政敌、加深矛盾要实在、有效得多。事实证明此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朝中许多大臣相继上疏为其说情;连万历皇帝也亲自挽留其继任,驳回辞呈。也正是这件事,朝局势力几乎呈现“一边倒“的态势——申时行获得了绝大多数的支持,言官开始变得不受文人爱戴。

此外还有一件事,更是将申时行“巧用皇权打击政敌“的能力发挥得淋漓尽致。万历十三年八月,李植等言官再次上书弹劾申时行,理由是,申时行在督造万历陵寝时挖出了巨石,因此犯了玩忽职守,任用私人加大不敬之罪。

① 摘自国朝献征录-卷之十七(下)

这对于申时行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大不敬之罪在古代可是“十恶”之一,是要被杀头、灭族的。可是申时行面对挑战却毫不慌张,仅仅只是上封奏疏说明情况。结果万历皇帝下诏责骂了言官说,“岂责以堪舆?”的回复罚俸半年,以后观效。从此是可以看出,申时行处理事情的方法是十分值得学习的,首先体现在,他很懂皇帝的心思,虽然在督造寝陵方面他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他深知最后拍板决定的是皇上,皇上怎么会有错呢?实际上他们上书骂申时行,就是在骂皇上,因此很快,这一帮言官在得罪同僚、得罪内阁、得罪皇上的结局中被贬三级,发放外地。

这虽然只是简简单单的几个例子,但是不难看出,申时行的政治水平是非常高的,整个过程不急不慢、有理由条,以退为进,在强大的定力中,静看政敌露出破绽,最终巧用皇权成功将政敌除掉,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三、 极高的政治追求

申时行作为明朝科举考试状元,自然深受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 怀有尊君忠君的思想和朴实的治世情怀, 有兼济天下、独善其身的追求, 正如其字汝默一样, 力求清净务实。申时行步入仕途后, 一直处于首辅争夺、居正掌权的政治环境中,他务实本职,蕴藉不立崖异,处变不惊。高层次的学历、精通儒学历史自然使其有极高的政治抱负和政治追求。正如他在给朋友的信中所写道的:“王师未奏康居捷,农扈谁占大有年?衮职自惭无寸补,惟应投老赋天田。”的诗句,“意思是说军队没有打胜仗,农民没有享丰年之福,可见他自己官居高位,对国事毫无贡献,自应退休,返归乡里。”可见申时行并不是无为之人,而是想在明朝这一重大环境之下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的。

由此可见,申时行的中庸态度既是无奈的, 也是聪明的为政之道,它不代表随波逐流, 无是非观念, 更不代表碌碌无为, 无所建树。 明史云: 时行务承帝旨, 不能大有建立。诚然, 较前任首辅张居正大刀阔斧的改革而言, 申时行在文渊阁执政八年半时间里, 并未有多少值得大肆渲染, 为人仰慕的丰功伟绩, 但是他用忠厚和平、中庸调剂的手段在行政上作出了很大的努力。

① 摘自国朝献征录-卷之十七(下)

因此,不难看出,无论当时的时局如何复杂,权臣之间如何你死我活的争斗,申时行都没有迷失自己心中的那份信仰,他不选边、不站队,在纷繁错乱的朝局中坚定的发展,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四、 吸取教训,总结经验

申时行的成功更加体现在他以张居正的惨况为例,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申时行上台之后,便决心做和事佬,这些诚意自然得到了很多同僚的敬畏,但历史上甚至是同朝官员也有很多人批评“为张居正的循吏”,被指责为“首尾两端”,即遇事左顾右盼,缺乏决心等等。但是申时行对这些批评过于重视而改变作风。在我看来,如果是旁人处在他的地位上,可能采取比较直截了当的硬性办法。但申时行之“蕴藉”,半由天赋,另一半则因为在前任和后台那里得到的教训。张居正死后被参,家产籍没,子弟流放,如果他仍然按照张的作风办事,至少也是没有头脑--他的前任和后台张居正是一个聪明绝顶的人物,能够记忆千头万绪的详情末节,同时又极能了解各种人事的机微。在隆庆皇帝去世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廷臣都厌恶高拱,而对张居正却表示好感。甚至他为了获取首辅的地位,不惜与大伴冯保周旋,并以此得到慈圣太后的垂青种种情节,也得到同撩的谅解。1572年他开始为文渊阁主人,确实是一帆风顺。然而在10年之后竟身败名裂,成为历史上一大悲剧的主角。申时行对这一悲剧的内容十分了然,张居正的根本错误在自信过度,不能谦虚谨慎,不肯对事实作必要的让步。申时行生平不愿宣扬别人的缺点,对于提拔自己的人,更不会妄加批判。他只是从这悲剧的内幕中得到了教益。所以,申时行身为首辅,虽总揽大权,但却能与臣民和谐相处,其对待下属的态度诚如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的记载“与其暴露个人的阴,毋宁提倡他们的阳。”阴,是指“人们不能告人的私欲“,阳是指“口头上公认的理想”。申时行就是这样,他在不断的调合之中,成为了众官员中的核心。

结语

马克﹒布洛赫提出了历史是评判还是理解的命题, 并认为“理解才是历史研究的指路明灯。”申时行成功的因素有很多,总结为以下几点:

① 摘自国朝献征录-卷之十七(下)

1、 宽宏大度,这不仅体现在他没有将放大张居正的过错作为执政资本,对待陷害他的同僚也给予极大的宽容,广阔的心胸和良好的人脉关系,得到了许多人的拥戴和厚爱,其中就包括万历。

2、 避开锋芒,以进为退,形无为而实有为。表面上看他的大部分政治活动都是在消弭皇帝朝臣间的矛盾, 平上怒, 宽刑法, 救人才, 使政令上下通达。但实际上对现实务政, 在矛盾中寻找制衡点, 监督国家行政, 注重皇帝德行的培养, 关注民生、边防, 挽救人才, 维持上行下效的行政秩序, 稳定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 吸取教训,他充分吸取了张居正死后被参,家产籍没,子弟流放的教训,采取“蕴藉”的态度,使得其独善其身,得以善终。

申时行在明朝历代的权臣中虽不是很耀眼,甚至可以说远远不及他的前任加老师张居正。但是,申时行却能在如履薄冰的首辅职位上,不仅干出了政绩,而且独善其身,全身而退,不可以不说是一种大智慧、大权谋。今天我们虽身处在改革开放的现代化时期,刀光剑影,你死我活的斗争已经远远的离去了,但是申时行所留给我们的管理经验,“化无为而为有为”的智慧却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如果我们都能成为申时行这般的人物,或许世界在就在自我进步中和谐竞争了。

① 摘自国朝献征录-卷之十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