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性社会学与中国社会发展质量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8 14:58:3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质性社会学与中国社会发展质量

作者:王旭瑞

来源:《人文杂志》2015年第06期

内容提要 在深刻把握中国社会复杂性、矛盾性特征的同时,对以经济增长为取向的社会发展模式和重物质轻精神的价值观倾向进行质疑和理性思考的过程中,质性社会学产生了。质性社会学具有人文关怀,强调社会发展的质量,致力于在深刻理解、阐释中国社会的基础上,运用其学科知识、理念,并通过学术实践,促进中国社会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 质性社会学 人文精神 社会质量 价值体系 文化认同

〔中图分类号〕C9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5)06-0107-06 质性社会学的提出与探讨,是对转型期中国社会特征和现实问题的回应。在对当前中国社会发展模式及价值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和质疑的过程中,质性社会学产生了。质性社会学关怀人文精神,强调社会质量,致力于在深刻理解、阐释中国社会的基础上,运用学科的知识、理念,并通过学术实践,促进中国社会质量的提升。

一、转型期中国社会的特征和存在的问题:质性社会学提出的社会背景

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复杂、多元且充满矛盾,出现了各种新问题。这样的社会现实需要社会学从“质”的角度做出阐释和理解。中国社会的发展模式以追求经济增长为主,这一模式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社会的价值体系陷入困境,整个社会出现功利化倾向,物质利益几乎成为人们认同的唯一价值,而精神上极度匮乏。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开始重视社会的全面健康发展,社会发展从“数量”的增长阶段正在转向“质量”的提升阶段。这一切,都呼唤着“质性”社会学的产生。

1.社会现实的复杂性和矛盾性特征

中国正在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迁,处在这一过程中的社会现实非常复杂且充满矛盾。其一,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文化,然而在急剧的社会变迁过程中,传统文化遭到严重破坏。同时在快速的全球化进程中,中国在经济上已融入西方的经济体系,文化上呈现中西文化杂糅的状态。其二,中国是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民族、宗教问题十分复杂。其三,中国是城乡二元结构的社会,城乡之间在经济、文化上有很大的差异。其四,中国不同区域之间存在地理、文化上的差异和经济上的差距。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深化,社会结构、社会阶层变得更加复杂。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碰撞,城市扩张与乡村衰败的对比,民族、区域之间的差异,经济的快速增长与社会、文化的滞后,多元主张的纷纷涌现与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缺失,人们文化认同的困境等,使中国社会充满异质性、复杂性和矛盾性。如何表述、理解这样的社会现实,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对中国社会学来说是一个挑战。质性社会学试图从“质”的视角,运用质性方法和学科的价值理念,对中国社会做出解释和理解,并用理论话语表述其复杂性和矛盾性。 2.追求经济增长为主的社会发展模式及其引发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指导下,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功,自2003年起,GDP年均增速已经连续五年达到或超过10%。经济增长成为国家和各级政府追求的主要目标,也成为社会的主流话语。经济增长的GDP指标几乎控制了各级政府的思维模式,长期成为衡量各级政府政绩的重要标准。为了提高GDP,各级地方政府积极招商引资,征地、开发、搞建设,不断扩张城市,甚至不惜牺牲环境、耕地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问题。可以看到,“经济的增长”几乎成为衡量社会发展的唯一标准,掩盖了社会发展的其他维度。

一味的经济增长势必引起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同时带来环境危机。20世纪70年代,当西方发达国家正陶醉于高增长、高消费的“黄金时代”,《增长的极限》[美]德内拉·梅多斯、[美]乔根·兰德斯、[美]丹尼斯·梅多斯:《增长的极限》,李涛、王智勇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年。一书第一次向人们展示了在一个资源有限的星球上无止境地追求增长所带来的后果,尤其是全球性问题,如人口问题、粮食问题、资源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等。在中国,环境污染问题、生态恶化问题早已暴露出来。同样严重的是,诚信危机、道德滑坡、腐败现象、自我认同的迷失、社会安全感的缺失等新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多源于将经济增长视为唯一的追求目标。

在这种经济增长观的影响下,经济利益或物质利益不仅成为个人行动的驱动力,也是许多社会机构追求的终极目标。比如教育机构、医疗机构和政府部门,这几个机构本应是最远离经济利益的公益性机构,然而在今天却日益庸俗化、功利化。比如各地基础教育机构普遍存在少数“名校”垄断优质教育资源的问题,这一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根本原因在于,通过垄断优质教育资源学校可以收取高额学费。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造成幼儿入园、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难上加难,并给少年儿童本应快乐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带来沉重的学习负担,也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医疗机构也备受诟病,为了经济利益,开高价药、滥用抗生素、过度检查、过度治疗等,也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一些政府部门也受利益驱使,官商勾结,无视甚至损害百姓的利益。这些重要社会机构的功利化倾向反映了中国社会以追求经济增长为主的社会发展模式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3.人们的价值观倾向:重物质,轻精神

在整个社会崇尚经济和物质财富的增长这一语境下,物质利益几乎成为人们认同的唯一价值。人们普遍赞同“有钱就有地位”“有钱就有尊严”“钱能解决一切问题”的观念,于是物质财富成为许多人追求的终极价值。在这种价值观的引导下,许多人为了金钱不顾自己的道德尊严,更不考虑他人的利益和安全。众所周知,在生产衣、食、住、行相关产品的许多行业,都存在添加有毒有害物质或偷工减料等行为,危害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安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中国现在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的生活基本上达到小康水平,但在精神上却并不富裕。当前消费主义文化在中国非常普遍,在日常生活中从吃、穿、用到住房、行车、娱乐,人们的消费已远远超出需求,但欲望依然不断膨胀,许多人为了满足欲望不惜透支、借贷。人们消费一方面是为了满足物质的欲望,另一方面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身份地位。于是讲求名牌,互相攀比,使得炫耀成为社会风气。服饰、住房、汽车以及手机、电脑等物品都成为显示身份地位的象征符号。与此同时,人们的精神世界却日益匮乏空虚,信仰、理想、道德越来越远离人们,甚至被许多人当成交易的筹码。据报道,大量中国富豪在移民国外后,只带来了“名车、豪宅、贵族教育”,但他们的价值观、言论和行为受到当地人不少非议。这些富人除了花钱,找不到生活的其他意义。另外,在教育体系内,长期存在重理轻文的倾向,从中学到大学,学校注重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和技术,训练他们应试的技巧,却不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道德品质的培育,造成许多学生虽然学习成绩很好,但心理、人格不健全,缺乏审美能力和正确的价值判断,对世界、人生、社会不能认真思考。在教育体系重物质轻精神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的影响下,当代大学生、中学生普遍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和实用主义的观念。 4.新的发展阶段:从“量”向“质”的转变

在经历了连续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之后,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政府开始重视社会的和谐发展,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强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促进各个方面协调发展。党的十七大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十八大进一步提出,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并提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提出创新社会治理的理念。可以看到,在当前新的发展阶段,社会的全面、健康发展已成为国家和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社会建设、社会治理已成当务之急。

正是在此背景下,人们质疑以经济和物质量的增长为取向的社会发展模式,反思社会价值观和人们的价值取向,同时开始寻求“高质量发展的社会”。在此过程中,质性社会学诞生了。质性社会学的提出,不仅仅是针对国内质性研究处于边缘地位的现状,更是为了运用质性方法深入地认识、理解复杂的中国社会,在此基础上,运用学科知识和理念,寻找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矫正唯GDP主义倾向,引导、影响并服务于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健康发展,促进社会发展质量的提升。

二、质性社会学的学科理念:价值关怀

质性社会学是一门正在探讨中的新学科,它的产生是对中国社会新发展阶段的特征和问题的回应。“质”有多种含义,包括“性质”“本质”,以及相对于“数量”的 “质量”等。作为社会学的分支学科,质性社会学和量化取向的社会学的区别,不仅是研究方法的不同,更重要的是学科价值关怀的不同。正如本领域的学科带头人石英所言,长期以来,占据主流地位的以量化研究为取向的社会学突出的是“工具理性”,而质性研究彰显的是“价值理性”。石英:《质性研究与社会学的中国化》,《人文杂志》201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