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一讲课稿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6 13:48:2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三、说教法

突出地图载体与启发式教学,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自我构建与应用。以“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思维过程构建本节课的程序与结构,结合一些典型的事例和图片,运用信息技术,以加深学生对现状的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学法

学生自主学习课本知识,独立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利用团队合作和多种信息资源整合解决问题。同时,要结合所学知识,将课本与案例相整合,举一反三。 五、说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课程导入] 计算机显示一张著名的新闻图片,讲述相关的故事,指出目前世界范围每8秒就有一个儿童因喝不到饮用水而死亡。 设疑:世界真的没水了吗?如何能减少类似的事情发生?我想这是我们应该了解和思考的。 [多媒体显示]三个数据让学生赋予其所代表的意义,从而理解水资源的概念。 呈现相关事例或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其与水资源的关系,使学生了解水资源对于人类发展的意义。 [教师设疑]既然水资源如此重要,我们不禁要问,我们所拥有的水资源是怎样的? 请学生读两张漫画和世界六大洲的水资源图,分析归纳世界水资源状况。 [教师总结]人口持续增长和看书、思考、发表看法 56 / 79

引出“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措读图、分析数据,归纳作答。 分析水资源状况引出问题 看图、感受、思考 分析、思考、发表见解 铺 垫: 认识水资源 学生活动 聆听和思考 设计意图 从身边或者目睹的事实来开始本节的内容,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反思。 经济高速发展使水资源的供需矛盾空前激发。在这种矛盾面前,利益的驱使下,如果过度开发利用和污染水资源,后果是不言而喻的。现状:(1) 需求量过大 (2) 浪费和污染严重 [教师设疑]到底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 [过渡]讨论分析书本P70活动题 合作探究 分享、交流、质疑 施”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问题:(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开源: (2) 节流 [教师总结]从本节课可知,自然资源主要从数量、质量影响人类的经济活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经济活动从靠近自然资源丰富地区,向远离自然资源的地区发展,也使自然资源数量由“少”变“多”,从而大大拓展人类生成和发展的空间。同时必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才能促进自然资源持续利用和社会持续发展。 [教师指导]指导学生分析课本第69页案例二和第68页的以色列水资源的应用。明确人类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的结果和不合理带来的后果。 学生对照老师的讲解,对知识进一步升华 教会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技巧 1.感受奇迹,获得启示。通过仔细读课本P68页的 “沙漠中的奇迹——以色列水资源对比分析两个案例,使学生更加深刻地领会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从而指导自己的的利用”思考讨论两个问题。 行为,合理利用水资源。 2.探究活动A:仔细“诊断”,为我国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开处方”。 3.探究活动B:集思广益,制定节水行动计划。 57 / 79

板书设计 一、 水资源以及分布 1、 定义

2、 世界水资源的时空分布 3、 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 二、 水资源与人类社会

1、 水资源的数量会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 2、 水资源的质量也会影响一个地区经济活动的效益 3、 世界水资源利用的变化 三、 合理利用水资源 1、 开源 2、 节流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教材的第一部分就从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的角度,讲述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及其表现形式;又以地质作用不同的表现形式,来说明了激烈迅速的地质作用和极其缓慢的地质作用,从而使学生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及这种变化的时间尺度。第二部分,从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变入手,图文结合,阐明了在内外力作用的参与下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该部分内容可以看作是全课教材的小结。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结合实例,说明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理解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

2、说明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尝试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 3、会用图文资料说明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产生循环的物质基础——三大类岩石的转化过程。

4、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图表分析归纳的能力,培养学生与其它同学交流、表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58 / 79

1、通过给出多种地理图表和地理实例,让学生学会解决各种地理问题。 2、把分析归纳的成果与别人进行交流与表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建立内力和外力辨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地表形态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2、地壳内部物质循环,以物质循环运动的观点看待岩石的形成和演变 教学难点:

1、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 2、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 二、说学情

学生对世界地形的成因等一些自然现象学生是非常感兴趣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利于本堂课的顺利进行,许多学生甚至在小学或者初中的时候都关注过这方面的内容,这就为学习这堂课提供了基本的知识储备。再加上初中时学过区域地理,可以为本堂课作个有益的补充。但限于水平,学生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分析,对地形的了解也往往流于表面,关注局部。而无法对全球作出一个让自己都信服的解释。本堂课的出现正好满足了学生的欲望,有助于发挥学生的的主动性。但由于本堂课的起点较高,所需要的基础知识较多,许多学生学起来会有一定的障碍。 三、说教法

1.图片分析──用图片较直观地展示地表的千姿百态引导学生分析其特点及成因。 2.实验法──学生通过书等工具,重现地壳运动的过程及特点。 3.模拟情景──带学生进行野外观察,探讨地表各种山岳的成因。 4.讨论法──解决实际的一些问题,例如褶皱对生产和采矿的影响。 四、说学法

由于本课内容是自然地理科学界的理论学说,对学生来说起点较高,普遍成为学生的难点内容。本课采用模拟拼图——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进行验证的学习模式,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思维过程,充分利用学生已学的知识,利用动手,演示,观看录象和画图等方

59 / 79

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激发学生本身的潜力,使比较抽象的地理知识转化为学生本身容易理解并可以推导的知识。 五、说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创设情境引入 投影地貌图片,用设问的方式引入新课:为什么地表是起伏不平的?是什么力量促使地表形态在不断地变化着? 活动 学习内力作用的概念,并明确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 播放三段视频:喜马拉雅山不断抬升、地震、火山。 学生思考:这些或缓慢,或激烈的地壳运动,能量来自哪里? 一.内力作用 播放一段有关内力作用的介绍。学生思考:①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包括哪几种? ②内力的三种表现形式中,哪种对地表的影响最大?教师小结:内力作用包括了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其中,变质作用主要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岩浆也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因此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 活动 学习地壳运动两种形式: 学生看课本P74案例1:喜马拉雅山形成和课本P75活动题后思考问题:⑴喜马拉雅山上升的原因?⑵那不勒斯海岸地壳的运动方向有几种?地壳的这种运动方向,与地表呈什么关系? 教师总结:在地壳运动中,这两个方向的运动是同时存在的,而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运动结果也往往相互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论:⑴喜马拉雅山是板块运动形成的褶皱山。 ⑵两种:向上或向下运动。其方向与地表呈垂直关系 开拓思维,激发兴趣 学生思考 引导学生探究 学生观看视频录像,学生思考后回答:来自地球内部-内力作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学生活动 学生观看图片,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解决疑问,点拔思维 渗透、叠加在一起。当然,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区域, 60 /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