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讲义分析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9/20 23:49:0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一章 客家民系的形成

一、民族与民系

汉族的形成

?中国古代无所谓“汉族”。春秋以前,住在中国内地的民族十分复杂。周朝时有“莱夷、岛夷、嵎夷、淮夷、徐夷、猃狁、犬戎、荆、舒”等等无数外族,而当时中国人自称“诸夏”,可知其内部也复杂不纯。

?春秋战国兼并战争促进民族混化融合。联姻不仅在诸侯之间,诸侯与蛮夷之间也盛行——“周襄以狄女为后,晋献以骊女为姬,戎王之女遣秦,赵襄之姊适代”。 ?秦国统一天下——政治、思想、文化大一统

?刘邦建立国号“汉” ——始称“汉族”。也有称“华族” 北部民族、南部民族

?北部民族——东胡、匈奴、氐dī羌 东汉以后向内地逐渐迁徙,与汉族杂居。

东胡:东北三省。春秋为“山戎”,后称东胡,西汉分乌桓、鲜卑二族。 匈奴:内外蒙古及青海一部分,周称猃狁,春秋称狄,战国称匈奴。 氐羌:新疆、青海、西藏、甘肃一部分,春秋称西戎。) ?南部民族——南蛮、缅、黎、百越

南蛮:湖南、广西、贵州及广东、江西、福建一小部分。昔日苗猺与畲民。 缅族:云南,以及四川、广西、广东一小部分。 黎族:广东、海南等地。

百越:浙江、福建,江西、广东一部分。原为春秋时越国民族,楚国灭越后,越裔散居东南各地,与南方固有蛮族混化。 中国汉民族八大民系

?汉民族在长期发展中,繁衍出以北方话、客家话、吴语、闽语、闽南语、赣语、湘语、粤语为区分的八大民系。不同民系有不同的个性,但也有汉民族的共性,具有相同的文化传承和认同感。

?客家民系——汉民族南迁

二、客家先民五次大迁徙

汉民族南迁背景

?五胡乱华(五胡:匈奴、鲜卑、羯、羌、氐)

西晋【八王之乱】后,胡人乘机袭扰中原,史称【五胡乱华】。永嘉五年(311年),匈奴攻陷洛阳,杀王公士民三万馀,并掳晋怀帝北去,史称【永嘉之乱】。晋元帝率中原汉族衣冠仕族臣民南渡,晋室南迁,史称【衣冠南渡】 ?链接:

西晋“八王之乱”——晋武帝崩,晋惠帝(司马衷,痴呆)继位(291年)后,司马氏八大集团为争夺中央政权的史上空前内讧(291-306年,历时16年)。八王:汝南王、楚王、赵王、齐王、长沙王、成都王、河间王、东海王。

客家先民第一次南迁

两晋、南北朝(公元265—589年)

?经五胡乱华、永嘉之乱后,城乡凋敝,大批难民流离失所,转徙南下,聚集在安徽、湖北、江西、江苏等部分地区,其后少部分人又沿鄱阳湖溯赣江而上,辗转至赣南及赣闽边区。 客家先民第二次南迁

唐末、五代十国(公元874—961年) ?肇始于唐末黄巢起义。

乾符中(874-879年)因凶荒,人饥为盗,河南王仙芝、黄巢聚盗起义,月余至十余万。屠杀达十省。尤以河南西南部、湖北东南部、湖南东北东南两部、安徽南部西南部、广西东南部、广东中部西北部、福建西北部北部受祸最惨。

?唯江西西南部、福建西南部及广东东部、东北部侥幸未受战祸,为避难乐土。中原汉人及原先移居到长江、赣江中下游的移民又一次大规模南迁。他们溯赣江而上,进入闽粤赣三省交界的山区。远者到达梅、惠、韶,近者到达汀州宁化、上杭、永定,最近达赣东、赣南。

客家先民第三次南迁

北宋末、南宋(公元1125—1279年)

?北宋末年,宣和七年(1125)金兵南下攻宋,赵佶传位太子赵桓(钦宗),靖康二年(1127)北宋灭亡,两帝被俘北上。宋室南渡。战乱迫使北方移民又一次大规模南迁入赣。之后,客家先民又翻越武夷山南麓,进入闽西汀州之宁化、长汀、武平等地。再顺汀江而下,进入粤东。 ?南宋末年,元兵入侵,1276年临安陷落。恭帝降元。1277年元兵破汀关,文天祥力谋抵抗,闽粤赣义民起而勤王抗敌,闽粤赣成为双方辗转攻守的战场。昔日迁徙此地客家先民,逃窜流入广东东部、北部。

?《五华魏氏族谱》:

“三十九世淑玉公(原住赣州石城县)……生四子:元、贞、利、亨,时值宋末,天下混乱,有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三人,扶宋主,在赣州,霸截水道。元主起兵二十余万,从建昌而来,杀戮人民,在此经过,是谁敢当?我祖兄弟,惊恐流涕,商议只得移居别处逃生,……以是兄弟四人,行经宁化,不得已號泣分诀,移居三郡,元公至惠州五华,亨公移居汀州上杭,后迁惠州龙川县。”

客家第四次南迁

康熙至乾嘉(公元1700—1800年)

?再迁原因:内部人口膨胀,山多田少,供用不足。

1、康熙下诏“湖广填四川”(明末清初,清兵入川,剿杀张献忠部。四川户口调零,田园荒落。)

链接:据有人统计,张献忠在南中国屠杀的平民百姓,不下千万人。

◆成都大慈寺去烧香被门槛绊倒,怒而杀寺僧两千多人。

◆成都青羊宫招贤,一才子得罪张献忠,张怒而杀应试学子一万七千多名。 ◆谎称百姓通敌,剿杀全城 。

2、雍正年间,广东惠、韶、梅及江西赣州的客民又向广州、肇庆等地迁移。 3、嘉应客民迁湖南汝城、郴州、浏阳、平江等。 4、汀州、嘉应(梅州)倒迁入赣。

5、嘉应各属客家入台垦殖(清廷克郑成功,郑退守金门厦门,部众多半逃亡南洋,致全台空虚)

客家第五次南迁

同治六年至民国(公元1867—1930年)

?广东西路土客械斗,官府令土客联和。地方政府出资二十万两银子,分给志愿往各地垦殖谋生的客家农民(成人八两,未成年四两)大多迁往广东的高州(茂名市)、雷州,广西的钦州、廉州,远者到达海南岛。 ?晚清至民国下南洋谋生。

三、客家民系的形成

?一、五次南迁(两晋五胡乱华——唐末黄巢之乱——两宋金元南侵——康熙至乾嘉湖广填四川——同治后民国初广东西路土客械斗) ?二、特殊地域

山多:崇山峻岭,交通不便,与外界难通。 田少:八山一水一分田。 避难乐土:少遭兵灾

?三、血缘及文化与当地土著相互交融 ?当地土著——“溪峒种类”

称法不一:苗人、瑶民、峒蛮、畲民、畲客。 隋唐之际,畲族已经聚居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 ?《汀州府志》卷45《丛谈附》载:

汀猺人与虔、漳、潮、循(惠州东)接壤错处,以盘蓝雷为姓,三姓交婚。女不笄饰,裹髻以布,男结髻,不巾不帽。随山种插,去瘠就腴。多于深山中编荻架茅为居。善射猎,以毒药敷弩矢,中兽立毙。其人入城贸易,多竹器、蜂蜜及野兽、山禽之类,不输官差,自食其力,了山主税赁尔。 ?范晔《后汉书》:盘瓠帝喾之畜狗,负少女入南山,止石穴中,生六男六女,自相匹配,织绩木皮,染以木实,以为服饰。楚粤为盛。闽中高深山溪之处,间有之。槃、蓝、雷其种类也,汀人呼为畬客。

?清代杨澜《临汀汇考》卷一《方域考》载:“长汀为光龙洞,宁化为黄连峒,峒者苗人散处之乡,唐大历(766-779年)后始郡县,其巢窟招集流亡,辟土植谷,而纳贡赋。” ?唐乾元元年(894年),宁化黄连峒蛮两万多人围攻汀州; ?宋绍熙(1190-1194年)中,上杭峒寇结他峒为乱。

?何谓客家民系?

——是客家先民为避中原战乱或自然灾难而陆续入迁畲族腹地闽粤赣边区,与畲民长期共处,血缘发生混化,生活习俗、语言文化通过互动融合而最终形成的汉民系。 “客家”称谓的由来

?“客家民系”大概什么时期形成?在哪个地理范围形成?

客家人地理分布情况如何?

(一)国内客家人分布情况

1、内地客家人分布。

内地客家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广东、江西、福建、广西、四川、湖南等省。

其中广东省主要分布在梅州、河源、韶关等粤东北及惠州、深圳、潮汕等地区约2100万人,约广东省四分之一。江西省主要分布在赣南、赣西北地区约1200万人;福建省主要分布在闽西、闽西北、闽西南地区约500万人;广西主要分布在桂东南、桂南、桂东和桂中地区约500万人;四川省主要分布在成都东部及重庆部分地区约250万人;湖南省主要分布在与江西、广东交界地区约200万人;

2、台港澳地区客家人分布。

台湾省客家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台湾西北、西南部的桃新苗(桃园县、新竹县、苗粟县)、台北、彰化、台中、台南、屏东、高雄等县市约460万人,占台湾人口四分之一;

香港特区客家总人口约125万人; 澳门特区:客家总人口约1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