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煤层总回风大巷作业规程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1 13:41:1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目 录

第一章 概况 ………………………………………… 7

第一节 概述 …………………………………… 7 第二节 编写依据 ……………………………… 7 第二章 地面相对位置及地质水文情况 …………… 8

第一节 地面相对位置及邻近采区开采情况 … 8 第二节 煤(岩)层赋存特征 ………………… 8 第三节 地质构造 ………………………………8-1 第四节 水文地质 ……………………………… 8-1 第三章 巷道布置及支护说明 ……………………… 9

第一节 巷道布置 ……………………………… 9 第二节 支护设计 ……………………………… 9 第三节 支护工艺 ……………………………… 9-5 第四章 施工工艺 …………………………………… 10

第一节 施工方法 ……………………………… 10 第二节 凿岩方式 ……………………………… 10 第三节 装、运岩(煤)方式 ………………… 10 第四节 管线及皮带敷设 ……………………… 10 第五节 设备及工具配备 ……………………… 10-1 第五章 劳动组织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 11

第一节 劳动组织 ……………………………… 11 第二节 循环作业 ……………………………… 11-1

第三节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1-1

第六章 生产系统 …………………………………… 12 第一节 通风系统 ………………………………12 第二节 压风系统 ……………………………… 12-1 第三节 防尘系统 ……………………………… 12-1 第四节 防灭火 ………………………………… 12-2 第五节 安全监测系统 ………………………… 12-2 第六节 供电系统 ……………………………… 12-3 第七节 排水系统 ……………………………… 12-3 第八节通讯系统 ……………………………… 12-5 第七章 灾害预防及避灾路线 ………………………13 第八章 安全技术措施 ……………………………… 14

第一节 施工准备 ……………………………… 14 第二节 “一通三防”管理 …………………… 14 第三节 顶板管理 ……………………………… 14-2 第四节 防治水管理……………………………… 14-4 第五节 机电管理 …………………………… 14-4 第六节 运输管理 ……………………………… 14-5 第七节 其它 ……………………………… 14-7

第八节 煤质管理 …………………………………… 14-10

特殊措施…………………………………… 15 安全制度 ……………………………………16

第一章 概 况 第一节 概 述

一、工程名称

后洼回风斜井 二、工程用途

矿井资源整合后专用回风巷道 三、设计长度及工程量

后洼回风斜井设计长度为840m,已掘进470m,剩余370m,顺煤层顶板掘进,矩形断面,锚网梁喷支护,巷道规格为: 掘进宽 4300mm 净 宽 4000mm 掘进高 3550mm 净 高 3200mm 掘进断面积 15.27m3 净断面积 12.80m3 四、开、竣工时间

根据矿接续安排,本掘进工作面自2011年3月份开工,预计2011年6月份竣工。

第二节 编 写 依 据

设计单位提供的《中阳县后洼煤矿10#煤层总回风巷设计说明书》 设计单位提供的《10#层总回风巷的特征及要求》 有关设计图纸和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上安全法》 《煤矿安全规程》(2006年版) 《煤矿建设安全规定》

《矿山井巷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EBJ123-90) 《矿山井巷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MT5009-94) 《矿山井巷工程测量规范》

第二章 地面位置及地质情况

第一节 地面相对位置及邻近采区开采情况

后洼回风斜井地面位置位于井田东部边界以西,后洼村以东;井下与回风斜井相连,周围均为实体煤层。

大巷的地面标高为1188.325米,井下标高为1085.925米。大巷开拓时,上部无村庄建筑物,且由于只进行掘进作业,所以不会对地表造成影响,井下开拓为实体煤层,不存在采空区等对工程的影响。

第二节 煤层贮存特征

##

本掘进工作面煤层为石炭系上统太原组10煤层,位于太原组中段底部,上距4煤层71.50m左右,为全区稳定可采煤层,煤层厚度5.85—6.12m,平均厚度为6.0m,煤层结

构中等,一般含2—3层夹矸。煤层顶板为细砂岩,底板为砂质泥岩。 煤层特征情况表 表一 项 目 指 标 备 注 煤层厚度(m) 6.11m 井筒揭露煤层 煤层倾角 18° 井筒揭露煤层 煤层硬度 2 参考临矿资料 煤层层理(发育程度) 发育 煤层节理(发育程度) 不发育 绝对瓦斯量 实测

顶、底 板 岩 性 特 征 表 表二 顶底板 名 称 岩 石 名 称 厚 度(m) 岩 性 特 征 下部为沙质页岩,有时为砂岩,泥岩互层,上部为细砂岩,往南为粉砂岩 为中砂岩或细砂岩,有时为沙质泥岩,中部为石灰岩,上部为细砂岩

第三节 地质构造

一、区域地质

井田位于河东煤田中段东部、离石矿区南部、今春——乔家沟精查区的东北,区域出露的地层自下而上:古生界寒武系、石炭系、二叠系、中生界、三叠系、新生界(第三系、第四系) 二、区域构造

井田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华北地台之山西地隆的西缘,鄂尔多斯台坳的河东断凹部位,发育有近南北向的褶皱及高角度的正断层,总的看来构造简单,为一走向近南北,向西缓倾斜的单斜构造。

区域构造主要有离石大断裂(包括朱家店断层)和中阳—离石向斜 本井田地质构造简单,预计无大的断层出现,对掘进无影响

第四节 瓦斯、煤尘、煤层自燃情况

1、瓦斯

依据沈家峁煤矿初改,沈家峁煤矿为高瓦斯矿井,按照瓦斯梯度规律,该巷掘进时瓦斯逐步增高,该巷煤层高瓦斯。 2、煤尘

2005年8月委托山西省煤炭工业局综合测试中心,进行煤尘爆炸性实验,实验结果认为4#、10#煤尘均有爆炸危险性 3、煤的自燃倾向

2005年8月委托山西省煤炭工业局综合测试中心,进行煤尘自燃倾向向实验,实验

直接顶 细砂岩 平均10.22m 直接底 中砂岩 5.88m 附图:煤岩层综合柱状图

结果认为4#、10#煤尘均属自燃煤层 4、地温调查

根据井下调查,未发现有地温和地压异常现象,根据金春—乔家沟井田精查地质报告,本井田应属地温和地压正常区

第五节 水文地质

一、井田地表水

井田内无常年性河流,大小冲沟平时干枯无水,只有在雨季地表水沿各分叉冲沟分别分别汇集于井田北部的沈家峁和南部的后沟,在井田外西南汇合后,向西流入南川河。 二、井田主要含水层

1.上第三系上新统砾石空隙含水层

2.二叠系上、下石盒子组砂岩裂隙含水层(组) 3.二叠系下统山西组砂岩含水层(组)

4.石炭系上统太原组灰岩、砂岩含水层(组) 5.奥陶系中统石灰岩含水层(组) 三、井田主要隔水层

井田内隔水性能较好的主要有:

山西组泥岩隔水层:山西组泥岩隔水层是一套以砂质泥岩为主的地层,平均厚近24m,在井田内稳定连贯,加之山西组富水性弱,是太原组与山西组之间较好的隔水层

太原组泥质岩隔水层:太原组10#煤层到本溪顶部厚28m,除底部晋祠砂岩(k1)外,是一套以泥岩、砂质泥岩为主的地层,积稳定,是一重要的隔水层

石炭系本溪组隔水层:石炭系本溪组为一套泥岩、砂质泥岩、铝土泥岩及G层铝土矿和山西式铁矿为主的地层,平均厚27.85,隔水性能较好,与其上部太原组隔水屋一道构成了10#煤层与奥陶系之间的重要隔水层 四、矿井水文地质类型

井田总体为一走向近南北倾向向西的单斜构造,中南部发育一条一级缓宽的向斜褶曲,有一定的聚水作用,同时井田内发育4条小断层,导水性弱,故对井田水文地质条件影响不大。井田推测奥灰水位805—810m,10#煤层底板在井田西部边界附近最低,但高于推测奥灰水最高水位,不存在奥灰突水的危险性,水文地质条件属简单类型。

第三章 巷道布置及支护说明

第一节 巷道布置

后洼回风斜井自后洼煤矿回风斜井现停掘迎头继续向前掘进370m止,巷道全长870m。

附图:巷道平面位置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