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6 6:55:3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潮汕话的音调异读
近来上课不少同学做pre的时候提及了高考语文中的语音题,纷纷表示了作为习惯使用各地方言的学生经常弄不清楚普通话之中许多拼音的烦恼。想起了高三时候做语音题,一大烦恼是前后鼻音(南方人通病),另一个就是多音字,因为在复习语音的时候发现大半的汉字都是有多个音的。直到不久前看到了关于潮汕话中的异读的文章,才发现相比起潮汕话,普通话中的多音字,其实算很少了。
异读,指的是一个字在习惯上具有的两个或几个不同的读音。异读的现象在潮汕话中极为普遍,几乎每个字在潮汕话中都有异读,异读又包括有连读变调和改变调类。
潮汕话基本是每连读必变调的,连读变调就是比较单纯地因为多字连读而改变声调,一般来说并没有含义上的差别。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牛”字,在读单一个“牛”字时的发音,跟它在“牛肉”一词中的发音是不同的,而无论是“牛”字在“牛”或“牛肉”中的发音,跟在“牛肉丸”一词中的发音又是不同的。单读一个“牛”字时的声调最轻,读“牛肉”时声调变重,而在“牛肉丸”一词中则声调最重。
同一个字在表达同一种含义时就因为在不同的词组中而有好几个发音,这使得潮汕话等南方的方言在非本地人看来很是难学,仅仅是听懂也很难。
异读的另一种是改变调类。调类的改变往往就会伴随着含义的改变,而潮汕话中的每一个字几乎都是有调类改变的。我稍微总结了一下,认为调类的改变主要是为了达到三个目的:
一是区别意义。
比如上下的“下”字,在潮汕话中至少就有四个音,分别代表着四种意思。
① è6:35 在这个读音时,“下”主要是指抽象意义上的上下,比如“上下级”中的“下
级”,或者是与“上面”相对的“下面”的读音。
②è 7:11 发这个音时,“下”主要是一个量词的意思,比如在“来一下”或者“打两下”
中发的就是这个音。
③gè6:35 发这个音时,“下”指的就是实际上的高低,比如潮汕口语中经常说的“担心
台阶的高下”,其中的“高下”就是高低的意思。
④hè6:35 这是作为动词用的时候的发音,意思是送人东西。家中有喜事潮汕人会给街
坊亲戚都送去糖果、饼干等东西,这时候的送东西就叫做“下物件”。
写到这里忽然想起来,“下”字在普通话里还有另有一个做动词用的意思,就是由高处到低处的动作,比如下山、下马、下车。但是在潮汕话中,“下”字却没有了这个含义。在潮汕话里用来表示由高处到低处的动作通通是用“落”,如“下雨”叫做“落雨”,“下车”就做“落车”等等。
第二个作用就是区别词性。
这个用法在普通话中也是十分常见的。如普通话中的“扇扇子”的两个“扇”字读音就不同,一个是动词,一个是名词。潮汕话也是如此。用一个比较家常的例子,潮汕男人出门下地(就是去田里走走,做农活)之前,家里的女人通常会叮嘱一声,“欲浇水的话担担担去。”这一个话中出现了三个“担”字,且每一个的读音都不同,三个“担”字的读音一个比一个重,且潮汕人这么说都已是习惯,不写出来还真不知道这么有喜感。第一个“担”字是动词,就是“扛”的意思;第二个“担”字是量词;第三个“担”字才是名词。“担担担”意为扛上一副担子。
第三个作用是通过语气的改变表达情感的变化。
这主要是在双字词语中通过后面一个字声调的变化来实现的。如“某某人耳聋了”中的“聋”字,发的如果是类似于“láng”的音,那么说话人就是在陈述一个事实,意为某某人耳朵不好使了。而如果发的是类似于“làng”的音,那么说话人就是带了一种十分不满的情绪,意思就是指责那个人故意地无视了说话人的话。
回想了一下那些通过两个字中的后一个字的变调来表达情绪的变化的词,我发现一点就是,
这些词大部分与人体的器官有关,并且都是当后面一个字的声调是接近阳平的时候陈述的是事实,当后面一个字的声调接近去音时表达的是不满的情绪。比如“目红ang”、“喉干da”、“齿疼”等。
事实上,无论是潮汕话还是普通话或是古汉语,都有通过改变声调来区别意义的情况。另外,普通话、潮汕话也都有着普遍而又复杂的连读变调,这些变调没有意义上的区别。然而,潮汕话任何词或短语的最后一字都可能要变调,且但大多数也没有辨义作用,这一点较普通话有过之而无不及。潮汕话演变到现在,存在着很多具有明显的语法意义的连读变调,这也应该是潮汕话作为特殊方言的一个方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