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6 10:30:4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甲文中的“____”二字也能体现这一点。
5. 有同学读完乙文后得出“秦国己进入甲文所说的‘大同’社会”的结论,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答案】1. (1). 通“悦”,愉快。 (2). 代词,指“木”(木头)。 2. A
3. 招募能搬(木头)放置(到)北门的百姓赏给十金。 4. (1). 取信于民(表明不欺骗百姓); (2). “讲信”
5. 不同意。示例 1:因为太子当继承人不符合“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特征; 示例 2:太子老师代罚不符合“修睦”(成员间建立良好关系)的特征。
【解析】1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有古今异义词,如“说”:通“悦”,愉快。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之”作为文言虚词的意思,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试题分析: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断句错误的答案A项。改为: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此题要注意把主语部分与谓语部分划开。译为:所以人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以自己的子女为子女。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募”“徒”“予”等字词的翻译。“民有能徒置北门者”定语后置句的翻译。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4、试题分析:文言文要点的提取。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立木南门,徙者奖励”这件事的目的可从取信于民的角度作答。甲文中能体现这一点的词语可提取“讲信”作答。
5、试题分析: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首先要理解什么是“大同社会”,然后根据文言文所描述的内容来分析。如太子当继承人不符合“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特征,太子老师代罚不符合“修睦”的特征。所以不同意这种说法。 (一)译文:在政治上最高的理想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能干的人选举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所以人们不只是奉养自己的父母,抚育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对于财产,人们憎恶把它抛弃在地上的行为(而要去收贮它),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这样一来,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也不会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是理想中“大同”的境界。
(二)译文:法令已经制订完成,尚未公布,恐怕老百性不相信自己,就在都城市场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招募百姓中有谁把木头搬到北门就赏给十金。人们觉得奇怪,没有人敢搬动。又下令说:“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赏五十金。”有一个人把木头搬走了,当即就赏给他五十金,以表明决不欺骗。然后终于发布法令。这时太子也触犯了法律,公孙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施行,就在于上层人士带头违犯。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便将他的老师公子虔处刑,将另一个老师公孙贾脸上刺字,以示惩戒。”第二天,秦国人听说此事,都遵从了法令。新法施行十年,秦国出现路不拾遗、山无盗贼的太平景象。
18、【2017中考·湖北荆门】文言文阅读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①,我任②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①谴:谴责,责备。②任:承担责任。
1. 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活:救助,使……活 .B. 室无贿赂,案无留牍 牍:书信 .C. 值岁荒,人相食 值:遇到 .D.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去:离开 .
2.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上有谴,我任之 ..B.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微斯人,吾谁与归 ..C. 醒能述以文者 以画竹、兰为长 ..
D. 燮开仓赈济,或阻之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3. 下面对两文段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欧阳修与滁人畅游山水,酒酣而醉,此醉是为山水之乐而醉,更为能与民同乐而醉。 B. 郑板桥因担心上级拒绝,没有经过申报就开仓赈济灾民,最终遭到了撤职处分。 C. 郑板桥不仅为官清廉,勤政爱民,敢于担当,而且富有艺术才华,喜与文人雅士交游。 D. 欧阳修和郑板桥担任官职,都能情系百姓,造福一方,因而都受到了老百姓的爱戴。 4. 翻译下列句子。
(1)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2)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
【答案】1. B 2. D 3. B
4. (1)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2)这是什么时候了,如果(逐级)向上申报,辗转往复,老百姓哪里还能活下去呢?
【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B.句意为:家里没有收受的贿赂,桌子上没有遗留的公文。牍:公文。 2、考查对文言词语中一词多义的理解。A句上:方位词,树的上面/皇上;B归:回去/归依;C句以:来/把;D句都是“有人”。
3、B有误,从“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可以看出“都到什么时候了,要是向上申报,辗转往复,百姓怎么活命?”并不是因担心上级拒绝。
4、第一句注意两个“乐”不同的意思,“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第二句注意“若”“岂”。 【参考译文】
【甲】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个脸色苍老的老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
【乙】朝乾隆元年科举的进士,擅长画竹和兰花。曾经在范县做县令,爱护百姓就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家里没有收受的贿赂,桌子上没有遗留的公文。郑公空闲的时间经常和文人们喝酒咏诗,至于有人忘记他是一县的长官。后来调任到潍县做官,恰逢荒年,百姓相互吃。郑燮开官仓放粮赈济灾民,有人阻止,郑燮说:“都到什么时候了,要是向上申报,辗转往复,百姓怎么活命?(要是)上边降罪,我一人承担。”于是开官仓赈济灾民,使上万人得以活命。(郑板桥)离任的时候,当地百姓沿途送他。
19、【2017中考·湖北鄂州】(二)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下面各题。
【甲】隆中对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节选自陈寿《隆中对》)
【乙】 高帝求贤诏
盖闻王者莫高于周文,伯者莫高于齐桓,皆待贤人而成名。今天下贤者智能,岂特古之人乎?患在人主不交故也,士奚由进?今吾以天之灵、贤士大夫定有天下,以为一家,欲其长久世世奉宗庙亡绝也。贤人已与我共平之矣,而不与吾共安利之,可乎?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御史大夫昌下相国,相国酂侯下诸侯王,御史中执法下郡守。其有意称明德者,必身劝为之驾,
③
④
⑤
②
①
遣诣相国府,署行、义、年。有而弗言,觉免。年老癃病,勿遣。
(选自《古文观止》)
【注释】 ① 伯:同“霸”。②游:交游。“从我游”即参加治理天下。③昌:周昌,跟从刘邦入关破秦,建汉后为御史大夫,封汾阴侯。④酂侯:即萧何。曾为沛县吏,秦末佐刘邦起义。在楚汉战争中有大功,官居丞相,封酂侯。⑤御史中执法:即御史中丞。御史大夫的副手。⑥义:同“仪”,指仪表,包括身材尺寸、肤色。⑦癃(lóng)病:手足不灵活的病。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谓为信然( ) (2)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 ...(3)患在人主不交故也( ) (4)欲其长久世世奉宗庙亡绝也(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2)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 君与俱来 ..
B.凡三往,乃见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C.其有意称明德者 其如土石何 ..
D.皆待贤人而成名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
4.甲文写徐庶对诸葛亮的赞语和向刘备提出“枉驾顾之”的建议的作用是 。乙文列举周文王和
齐桓公的例子的作用是 。(2分)
5.甲文中刘备“思贤若渴”,乙文中汉高祖刘邦发诏令求贤,他们都渴求贤才来辅佐自己,但他们求贤的
目的又有所不同。请指出不同点。(3分)
【答案】1.(1)确实这样(2)接近,趋向(3)缘故(4)通“无”,不(每小题1分)
2.(1)我没有衡量(自己的 )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想要为天下伸张
正义。 (2)贤士大夫有愿意跟从我治理天下的,我一定能叫他们显贵。(每题2分) 3.A (2分)
4.从侧面烘托了诸葛亮的才能;说明了贤才的重要性。(2分。每空1分)
5.刘备还处于创业阶段,求贤的目的是兴复汉室;刘邦已平定了天下,求贤的目的是守住 汉室的江山。(3分)
⑥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