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练习题(理论部分)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2 19:00:4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B 2.C 3.A 4.A 5.B 6.A 7.B 8.B 9.B 10.A 11.C 12.B 13.A 14.A 15.A 二、多选题

1.ABCD 2.ABCE 3.AD 三、填空题

1.货币差额论,贸易差额论,金银,对外贸易 2.比较优势说 3.自由贸易,自由贸易 4.绝对成本,劳动生产率 5.劳动生产率,两劣取其轻 6.绝对优势 7.比较优势 五、简答题

1.答案提示:不可能,一国的顺差必定意味着另一国的逆差。

2.答案提示:该观点是错误的。两国的需求强度决定博弈的效果,如果强国对弱国需求强度大,则弱国更有优势,弱国可从自由贸易中获取更多的利得。

3.答案提示:(1)积极作用:①理论贡献:重商主义对外贸易学说为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提出了贸易顺差概念;关于进出口对国家财富的影响,对后来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亦有启发;开始把整个经济作为一个系统,把对外贸易看成为这一系统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②政策意义:重商主义对外贸易学说对各国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对外贸易政策具有参考价值;推动了当时的国际贸易和运输业的发展,推动了历史的进步;贸易政策和措施对当今世界各国制定对外贸易政策仍有一定的影响。(2)缺陷和不足:①重商主义对外贸易学说的理论观点是不成熟的、肤浅的,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②重商主义对外贸易学说对国际贸易问题的研究是不全面的、不科学的;③重商主义将金银等贵金属同财富等同起来的财富观是错误的;④重商主义者将国际贸易视作是一种“零和博弈”的观点是不科学的;⑤重商主义者希望通过持续的贸易顺差聚敛金银财富的观点是难以持久的。

4.答案提示:(1)主要内容:各自按照各自的绝对优势进行分工交换,专门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绝对劣势的产品,将会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将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物质财富,使各国从贸易中获益。(2)评价:①贡献:开创了对国际贸易进行经济分析的先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推动了历史进步。②局限性:关于交换引起分工,而交换又是人类固有的倾向的观点是错误的;著名的“斯密假定”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不具普遍性。

5.答案提示:(1)主要内容:大卫·李嘉图发展了亚当·斯密的观点,认为在两国都能生产同样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如果其中一国生产两种产品的劳动生产率均高于另一国,该国可以专门生产优势较大的产品,处于劣势地位的另一国可以专门生产劣势较小的产品。通过国际分工和贸易,双方都能取得比自己以等量劳动所能生产的更多的产品,从而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给贸易双方都带来利益。(2)评价:①贡献:比较利益论比绝对利益论更全面、更深刻;比较优势理论具有普遍适用性;李嘉图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和自由贸易政策主张在历史上起过重大的进步作用。②局限性:静态分析的局限性;极端的专业分工模式在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李嘉图劳动价值论的不完全和不彻底;李嘉图模型对国际贸易产生原因的剖析不全面。

6.答案提示:它混淆了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的概念。如果一国生产某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品衡量)低于其他国家生产该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称该国在该种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如果一国生产某种产品的单位劳动投入低于其他国家生产该种产品所需要的单位劳动投入的话,则称该国在该种产品的生严上拥有绝对优势。因此,正确的表述应该是:有比较优势的不一定有绝对优势,有绝对优势的也不一定有比较优势。

7.答案提示:从绝对优势来看,两国当中A国在两种产品中郡有绝对优势;从比较优势来看,两国不存在相对技术差异。所以,两国没有进行国际贸易的动机。

8.答案提示:会。所谓特定要素是指在特定部门专门使用而小能快速转移至其他部门,如会计、律师等专业服务人才等。

9.答案提示:机床。因为甲国机床生产比汽车生产具有比较优势。

17

10.答案提示:相对成本更能真实反映物价水平,特别是产品的相对消费成本,理性消费者会选择消费相对成本更低的商品。

11.答案提示:现代经济学采用一般均衡分析和局部均衡分析的方法对比较优势理论展开论述。(1)局部均衡分析方法:考察贸易后相对价格变动、价格效应和收入效应。贸易双方两种产品的国内相对价格不同,相对价格较低的一方具有比较优势,成为该产品的唯一生产者。出口使该产品在出口国的国内相对价格上升,需求量下降;反之,进口国的国内相对价格下降,需求量上升,即产生价格效应。由于参与贸易的各国不仅通过出口增加了收入,而且还由于进口便宜产品而节省了原来用于消费同量产品的开支,各国总的消费量都增加了。国际贸易使各国按实物衡量或按原来物价计算的总收入增加(假定贸易品是一种正常品,收入的需求弹性为正),使需求增加,即产生收入效应。(2)一般均衡分析:通过对生产可能性曲线、社会无差异曲线来分析说明贸易所得。参与国际贸易的总收益包括“分工所得”和“交换所得”两部分。在总体上,都可称为“配置所得”。交换所得是产品在消费领域的重新配置所得。分工所得是资源在生产领域的更有效配置所得。根据比较优势形成的专业化分工和国际贸易使贸易双方生产能力没有发生变化,但贸易品的消费量增加(画图分析略)。

12.答案提示:小国福利提高更大。贸易所得与贸易前后相对价格的变化程度成正比,即如果产品出口价格越高,或是进口产品的价格越低,一国贸易所得就越大。由于大国市场远大于小国,从小国进口占其市场份额相对较小,对大国市场市场价格的影响不会很大。但对小国而言,由于其产量的较大部分从供应本国市场转移到国际市场,该产品的价格会大幅上升,直至接近大国的国内市场价格,两国贸易才会停止。因此小国的贸易所得增长幅度大于大国贸易所得的增长幅度。

13.答案提示:不应该。因为盖茨先生编写软件相对于打字而言更具有比较优势,根据比较优势理论“两利相较取其重,两弊相较取其轻”内容,盖茨应专业从事软件编写。 七、计算题

1.答案提示:

(1)中国和加拿大生产计算机的机会成本分别是25和20; 中国:100/4=25;加拿大:60/3=20。

(2)加拿大和中国分别在生产计算机和小麦上具有比较优势;

(3)在世界价格为1单位计算机交换22单位的小麦时,加拿大和中国参与贸易可以从每单位的进口中分别节省3/11小时和12小时劳动时间;在世界价格为1单位计算机交换24单位的小麦,加拿大和中国分别可以从进口每单位的货物中节省1/2小时和4小时劳动时间。

(4)加拿大生产计算机为600/60=10单位,中国生产小麦为800/4=200单位,收益如图所示。两国实现专业化生产后,加拿大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外扩张(同样的劳动投入通过贸易获得更多的产出),在图中表现为小麦的消费数量增加,消费无差异曲线向外移动,总效用增加。同样,中国的计算机消费量也增加,消费无差异曲线向外移动,总效用增加。

图2.1加拿大

18

图2.2中国

3.答案提示:

(1)在国际市场大米的相对价格为2时,泰国生产大米,美、法、中生产小麦; (2)大米相对价格为3.5时,美国生产小麦,法、中、泰均生产大米,贸易模式改变。 因为美1R=4W;法1R=2.5w;中:1R=3w;泰1R=4/3W 4.答案提示:

(1)美国生产和出口芯片和汽车,菲律宾生产和出口香蕉和单放机;

(2)如果美国工资上升为$11/小时,贸易模式不会受影响。

5.答案提示:

(1)本国生产黄油有优势,外国生产布有优势,因为本国生产黄油的生产成本低于外国生产黄油的生产成本。

(2)本国:进口3单位布只出口5单位黄油,但若国内交换则需15单位黄油,节约10单位黄油。 外国:出口3单位布可进口5单位黄油,但若国内交换只得1单位黄油,获利4单位黄油。 (3)同理:本国贸易所得24单位黄油,外国贸易所得3单位黄油。 6.答案提示:

A国棉花与大米的相对劳动生产率为1/5,B国相对劳动生产率为1/8。A国产棉花,B国生产大米。 7.答案提示: (2)5/2;(3)5/2。

8.答案提示:

(1)贸易前,中国和美国生产钢铁的机会成本分别是8和5。 (2)中国和美国分别在生产大米和钢铁上比较优势。 (3)如果给定世界价格是1单位钢铁交换7单位的棉大米,美国参与贸易可以从每单位的进口中节省8/7个劳动时间,中国可以从每单位进口中节省5个劳动时间;如果给定世界价格是1单位钢铁交换24单位的棉大米,中国不会参加贸易。

(4)美国生产钢铁25单位,中国生产棉大米200单位,世界福利水平提高。 9.答案提示:

(1)本国在网球拍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2)本国是2/6=1/3;外国是4/1=4。

(3)世界均衡价格处于两个国家的自给自足价格之间,为:1/3<世界均衡价格<4。 八、案例分析 1.答案提示 (1)适用理论

该案例所揭示的是荷兰病问题。所谓荷兰病是指自然资源的丰富反而拖累经济发展的一种经济现象。经济学家常用来警示经济和发展对某种相对丰富资源过分依赖的危险性。

(2)案情分析

一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如果长期一成不变地依赖传统的比较优势产业来发展外向型经济,忽视应有的产业升级,可能最终导致该国在国际贸易中虽然获得利益,但贸易结构不合理,总是处于不利地位,从而落人“比较利益陷阱”。该案例说明了即一国除关注静态比较优势外,更应注重动态比较优势。 (3)案例启示

中国在经济发展和外贸发展的过程中,不应单纯地依赖既有的静态比较优势,而应根据国际经济发展

19

趋势、产业结构调整趋势,保护和扶持重点产业的发展,以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如利用新的国际分工和经济格局,从发达国家引进资本和技术,利用国际资源,充分发挥“干中学”效应,开拓国际市场,使产业进口替代转向出口导向,进而转向出口替代,使产业结构逐步升级和高度化,追求动态化比较优势。 2.答案提示

(1)适用理论

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论认为,国家间应按照“两利相较取其重、两弊相较取其轻”的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分工,各国都应专门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但须注意,比较优势具有动态性,随着国内经济发展、要素禀赋变化、技术水平提高等因素影响,一国原本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可能会逐渐丧失,但亦会在某些新的产业和商品上创立比较优势。因此,各国必须动态化本国比较优势,以保持贸易发展、贸易利得和贸易发展的可持续性。

(2)案情分析

案例显示,由于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税收政策改变、劳动力成本上升、新《劳动法》出台、环保新规及石油价格上涨造成的物流成本上升等,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一些中国产汽车零部件的出口成本提高16%,中国零部件的制造成本不再低廉,特别是一些低附加值产品以及对物料、人工等原材料消耗较大的产品,是竞争力丧失最为明显的两大类产品。此症说明,由于各种因素的变化,中国日益缺乏能达到质量要求且价格低廉的本地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即中国汽车零部件比较优势正逐渐丧失。 (3)案例启示

在开放的国际经济环境中,一国应根据其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决定其分工模式和贸易模式,即专业化生产和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如此可通过专业化分工和贸易,节约社会劳动,增进社会福利。但在依据比较优势时,必须注意比较优势的动态性,而不能单纯地依赖现有的比较优势,进而陷入比较优势刚性陷阱,削弱甚至阻碍对外贸易发展的可持续性;而应通过自主创新、技术革新、新产品开发、“干中学”、技术引进、利用FDI、品牌创建等不断树立新的比较优势,保证比较优势的动态化和可持续性。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