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2/25 23:35:4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发表时间:2013-10-18 来源:《赤子》2013年8月下总第288期

供稿 作者:阿热孜古丽·依米提

阿热孜古丽·依米提(库车县齐满镇英吐尔小学,新疆 库车 842000)

摘要:小学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在越来越讲究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现代教学中,从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当抓住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势利导,在课前课堂课后的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动手操作;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035(2013)08-0000-01 前言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需要从课前课堂课后三方面同时着手,来培养动手操作的乐趣,激起学生们的求知欲望,使小学生从书本的枯燥知识中解放出来,快乐地有趣味地学习。动手操作的训练,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小学教师们得有创新精神,敢于将传统的课堂结构模式打破,给学生提供主动学习的条件,尽量引入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们在剪、拼、搭等活动中学习到课本知识,并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一、课前准备,挖掘动手操作的机会

教师备课时要多想几秒,巧妙运用教材,争取在教学前设计出动手操作的方案,以“把活知识教给学生,把学生教活”为理论指导,挖掘让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教师可以从教材知识为出发点,结合学生生活中碰到的一些数学问题,让学生课前自己做相关调查,以备课堂讲解。比如,“百分率”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课前搜集一些资料,比如本班学生的男女比例,本班学生的到课率等,通过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对“百分率”有一个初步的体会和感性的认识,并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到数学的生活实际作用。例如,在对三角形计算周长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去找一些长短不同的树枝拼凑成一个三角形,或者找张纸剪出一个三角形出来,然后去找个尺子出来,量出整个三角形的周长,这样就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些课前预习,把书本上的知识复习一遍,使得学习成果更加的巩固。

二、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动手训练

课堂教学是教学中的具体实施,在课上引入学生动手能力的练习能强化小学生动手操作的观念并利于学生养成善于动手、以手助脑的习惯。

1.创造良好氛围。

教师要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把学生当朋友,使得学生愿意配合老师来进行动手操作。自由的气氛会使学生敢于提出疑问,敢于动手,用实际操作论证书本知识,充分调动起学生实践求真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动手、主动获取知识。 2.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操作。

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但同时它又来源于实际的具体的生活,因此将数学知识还原于现实的场景,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体会数学的产生和发展,了解数学和生活的密切性。老师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可以创设出与教学内容相关联的情景,引导学生操作,使得学生较容易地获得事物的表象,然后再由老师凝集出问题的数学实质,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从具体操作中抽象出书本知识的过程,是一种思维的锻炼,是形象化到抽象化的转化,这样的方式培养学生灵活的大脑,为抽象到具体、理论到实践的转化打下基础。下面讲几个具体的例子:

在教“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知识点中,可以让学生在某个长度范围内折很多长短不一的小树枝,然后让学生拼出三角形,学生在不断的尝试中,会发现有些时候三根树枝无法拼出三角形,但可以通过树枝的长短来调节。通过学生的摸索,学生会提出“什么情况下可以形成三角形的疑问”,老师则可以让学生猜测问题的答案并一步步引导学生得出结果。

又如在教除法的知识时,就可以创设情境,拿十本本子给某个同学要他分发给五个学生,该位同学应当就会很自然地平均分配本子,老师就可以诱发学生思考——怎么知道本子分配是合理的呢?这样可以引发学生思考,然后老师引出知识点,学生就容易掌握和容易记住和消化。

三、课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学以致用

课堂学习的知识的巩固,一个很好的方式就是教会学生在课后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