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20 15:38:1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教育学及发展
教育的发展:
(1)原始社会的教育:与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联系;具有自发性、广泛性和无等级性;主要的教育方式是言传身教和
有意识的模仿。
(2)古代社会的教育:进入奴隶社会后,人类出现了专门的教育形式即学校。
1.古代中国:在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西周形成了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春秋私学的发展;宋代产生的程朱理学经元到明清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重要依据是“四书”“五经” 考点: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2.古印度:和宗教紧密相关;教育的活动主要是背诵经典和钻研经义。 3.古埃及:开设最多的是文士学校。 4.古希腊、罗马:
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是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古雅典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古代斯巴达教育以军事训练和政治道德为主。
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著名的封建教育体系即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3)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教育: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天文,音乐,几何,算术 (4)近代社会的教育:
16-19世纪末,世界进入到近代社会,教育的变化:
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教育世俗化。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5)20世纪以后的教育特点:
教育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3)知觉的规律:
知觉的选择性:挂图和黑板上的字
知觉的理解性:设计图纸,专业人员能看懂内容和意义 知觉的整体性:窥一斑而知全豹
知觉的恒常性:无论何时都觉得红旗是红色的(颜色、形状、大小、亮度恒常) (4)应用:
(一)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运用感知规律进行直观教学
学生掌握知识包括四个环节:感知、理解、巩固、应用。
保持: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吴负加速 系列位置效应:中间和结尾的记忆好于中间部分 过渡学习:达到150%时,效果最好。
遗忘的原因:干扰说:前摄抑制(先学习对后学习的影响)、倒摄抑制
提取失败说:舌尖现象或话到嘴边现象,知道某件事,却不能回忆出来 同化说:奥苏伯尔,用高级概念代替低级概念
5、思维的类型、思维品质及其培养【识记】、【理解】
(1)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间接性:医生通过体温、尿液、心电图等可以确诊病因
概括性:把同一类事物概括出来(枣树、梨树称为“果树”);看到“月晕”就知道“刮风”
(3)注意的基本特征(品质):
1
注意的稳定性:如上课要听教师讲,要做笔记,又要看演示,但这些行为都服从于听课,因此,是稳定的。
注意的起伏,注意的分散(被无关事物所吸引,分心)
注意的范围(注意的广度):知觉对象的数目(简单任务下能注意5~9个项目) 注意的分配:如一边听课,一边做笔记。
注意的转移:主动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到另一个对象上。 8、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建构主义的发展观
皮亚杰的理论核心是“发生认识论”,儿童心理发展的实质和原因就是主体通过动作完成对客体
的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适应分:同化和顺应。
儿童的认知是在已有图式的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图式: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本能反射行为,如吸吮反射、定向反射) 同化:把刺激整合到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中。
顺应:不能接受和解释新刺激时,认知结构发生改变来适应刺激的影响。 平衡: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均衡” (3)马斯洛需要层次论:
基本内容:由下而上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需要、审美需
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生理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自我实现是高层次的需要。(前
四种为缺失需要,后三种是成长需要(永远得不到完全满足)
IQ超过140的人属于天才,超过130为智力超常,低于70为智力落后。 (5)一身孕能力的测量:比纳-西蒙智力量表,最早,通过智龄表示智力水平。
斯坦福-比纳量表,广泛流传的智力测验之一,用智商代表智力水平。 韦氏智力量表:用离差智商来衡量人们的智力水平。 。
(1)人格的特征: 独特性:“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整合性 社会性 稳定性:“江山易改,禀性难移” 功能性: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 (2)人格的结构:气质、性格、自我调控 (3)认知风格:它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场依存型与场独立型 冲动型与沉思型 具体型和抽象型 发散型和辐合型
7、性格:人的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 (1)性格的结构:
性格的态度特征:谦虚或自负、利他或利已、粗心或细心、创造或墨守成规等。
性格的意志特征:顽强拼搏、当机立断
性格的情绪特征:情绪活动的强度、稳定性、持久性和主导心境等方面的特征。
性格的理智特征:在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知特点和风格。
(3)性格与气质的区别:
①气质受生理影响大,性格受社会影响大 ②气质的稳定性强,性格的可塑性强 ③气质特征表现较早,性格特征表现较晚 ④气质无所谓好坏,性格有优劣之分
1、加涅关于学习的划分:
2
(1)学习水平分类:
①信号学习:对某种信号刺激作出反应。(巴浦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 ②刺激-反应学习:对某一情境中的刺激作出某种反应。(桑代克、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 ③连锁学习:联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反应动作
④言语联结学习 ⑤辨别学习:辨别一系列类似的刺激,并做出相应的反应。 ⑥概念学习:认识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并对同类事物的抽象特征做出反应 ⑦规则或原理学习:学习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之间的关系。 ⑧解决问题学习 (2)学习结果分类
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
(3)奥苏伯尔学习划分: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4)主体来分:动物学习、人类学习和机器学习 (5)意识水平: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阿瑟·雷伯)
(6)内容分: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
(二)一般学习理论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巴浦洛夫:经典性条件反射学说(行为发生在刺激之后:狗听到铃声分泌唾液) (2)华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实质:刺激与反应之间牢固的联结的过程,从而形成习惯。习惯的形成遵循频因律和近因律。 (3)桑代克的试误学习理论 实质:形成情境与反应的联结
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 学习遵循: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4)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行为发生在刺激之前:回答受到表扬,回答的次数就增加) 正强化:呈现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负强化:消除或中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加反应频率
惩罚: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反应的过程 (5)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实质:观察学习。他认为强化可分为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2、认知派学习理论
(1)格式塔学派的顿悟学习理论:实质:形成新的完形。学习过程:顿悟的过程 (2)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 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发现学习:给学生提供有关的学习材料,让学生通过探索、操作和思考,自行发现知识、理解
概念和原理的教学方法。
(3)奥苏伯尔: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先行组织者:先于某个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引导性学习材料。 (4)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3、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以学生为中心”应培养“完整的人”,培养具有独立人格和创造性,能
适应时代变化的人。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 (2)强调合作学习
(3)重视学生的经验背景 (4)注重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教学 (奥苏伯尔)学业成就动机:认知内驱力(为掌握知识,内部动机)、自我提高内驱力(赢得地位与
自尊心,外部动机)和附属内驱力(为获得赞许和接纳,外部动机)
儿童早期,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青年期,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成为主要动机。
3